首页 > 怪人怪事

鸬鹚为什么这么听话

时间:2019-01-05 06:59:41

导语:在江南水乡,撑一支竹篙,驾一叶小舟,带上几只鸬鹚,就能捕获很多鱼!小编突然想到同样是捕鱼高水,为什么驯养鸬鹚捕鱼而不选白鹭?鸬鹚为什么这么听话呢?鸬鹚为什么要帮人捕鱼呢?“我说怎么鸬鹚那么听话呢,还抓了鱼不吃回头送给主人。”我伤感地小声咕隆。边上一锻炼的老人接过话茬说:系了脖子后,鸬鹚把嘴夹到的大鱼给那人,那人就赶紧从篓子里抓个小鱼喂给他吃的。脖子系住了吃不了大鱼。

鸬鹚为什么这么听话

张圣华在船上用竹竿指挥着水中的鸬鹚捕鱼。

正在捕鱼的鸬鹚。

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去,78岁的张圣华老人就已经出了门。陪着他一起跳上家门口那条窄窄小船的,还有7个得心应手的伙计———捕鱼高手鸬鹚,它们都有自己的名字:大雄、二雄、小乖……

许多人对于鸬鹚的认识,来源于小学二年级的课文《鸬鹚》,作者郑振铎是这样描绘的:“夕阳的柔红光,照在周围十余里的一个湖泽上,没有什么风,湖面上绿油油的像一面镜似的平滑。一望无垠的稻田。垂柳松杉,到处点缀着安静的景物。有几只渔舟,在湖上泊着……”

鸬鹚捕鱼,古来有之。早在唐代,杜甫就曾写下过“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的诗句,这里的乌鬼,就是鸬鹚,可见当年鸬鹚捕鱼已经很流行了。

转眼千余年过去,这种古老的捕鱼方式几近消失。在鄞州洞桥镇沙港村,以前很多人家中都养有鸬鹚,许多人也以捕鱼为生,但如今也只剩下张圣华和庄根华两位老人还在使用这种原始的捕鱼方法。

鸬鹚捕鱼,他们可能是宁波最后的坚持者。

60年如一日的清晨

早上5点多,天还黑着,只有零星的路灯睁着眼,沙港村还在静谧中沉睡,张圣华早早就起床了,去叫他的伙计们,老人早起的习惯已经延续了60多年。

老人的家就在纵横交错的农村水道边,独门独院,弄堂进去是个小院,7只鸬鹚就住在院子角落的禽舍里。它们的美梦被惊醒了,开始不情愿地扑腾翅膀。

“嘎———”清脆的鸣叫打破了早晨的宁静,新的一天开始了。

在老人的带领下,一身黑衣的7个伙计,排着队,扭着屁股,沿着曲折小弄堂出去了,一路东张西望吵吵嚷嚷,也许是因为还没睡够,也许是已经饥肠辘辘。

“吁———”张圣华一声吆喝,鸬鹚顿时鸦雀无声。规矩早已立下,它们知道,再怎么叫嚷,主人也是不会给它们喂食的。

“都吃饱了,它们出去就不会好好抓鱼了。”老人解释说,每天只有傍晚捕鱼回来,作为奖励,鸬鹚才可以美美地享受一顿,然后就要等到第二天傍晚才能吃到东西,早上绝对不能给鸬鹚喂食的。

到了河边,老人拿出细细的绳索,开始做出发前的准备工作:将绳索套在每只鸬鹚的脖子上,刚好卡住鸬鹚粗大的喉管。脖子被套住了,鸬鹚捕到鱼就无法吞下去,只好叼着鱼回到船边。

脖套大有讲究,老人说,套得太紧,鸬鹚会难受,使不了力;套得太松,鸬鹚就会把抓到的鱼吞到肚子里去了,如果吃饱了,鸬鹚就偷懒。”

在系绳索的时候,一只鸬鹚很不友好,老人的手背被其长长的嘴巴狠狠地啄了一下,泛出淡淡的血迹。

老人只是在手背上草草地抹了一把,便提起这只鸬鹚,冲它吼了两声,随后用橡皮绳把它那长长的钩状嘴给套上了。

“这家伙小,(2013年)4月份才孵出来,还没驯好。”老人解释说,驯养要有个过程,等驯好了,鸬鹚就很听话了,不会再有攻击性。

离院子5米不到的村口有条小河,小河边的垂柳下停着一条小船。小船头尾微翘,船身狭长,像一片窄窄的柳叶,仅能容一人上船操作,它可是老人的“老伙计”了———已经伴随老人度过了三四十年的光阴。

很快,7只套了脖套的鸬鹚被带到了船舷两侧。它们一身黑羽毛,只有脑袋是白的,外形像老鹰,眼神精准有力。

天渐渐亮了,阳光下,鸬鹚黑亮的羽毛闪着健康的光泽。老人拿长长的竹竿点了一下河底,小船悠悠地出发了。

来自父亲的传承

张圣华一天的生计就是从这条数米宽的小河开始的。

弯弯的河道,清澈见底的流水,两岸的垂柳桃花,是张圣华童年的记忆。

那时候,家家户户都在这条小河淘米洗菜洗衣服。不仅如此,小河还是村民外出的重要通道。划着小船外出,就能一路通往洞桥、方桥、石碶等乡镇。

在老人的记忆里,小时候,父亲每天早晨带着鸬鹚外出捕鱼,晚上回家的时候,总能带回许多的鱼。后来大了一点,他看电影《洪湖赤卫队》,总觉得电影里唱的“清早船儿去撒网,晚上回来鱼满舱”,说的就是父亲这样的人。

张圣华不知道父亲是从哪里学来的这门手艺,只记得那个时候,村里很多人都会用鸬鹚捕鱼,而且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儿。父亲则常对张圣华说,学会捕鱼,有门手艺至少不愁没饭吃。

四五岁的时候,张圣华开始学游泳,父亲把他扔在河里,又把他抱起来,几个回合,也就会了。夏天,张圣华几乎天天都泡在河里,晒得比泥鳅还要黑。父亲说,出去抓鱼,不会游泳能行吗?这是最基本的本领。

12岁开始,张圣华跟着父亲下河捕鱼。船小,容不下两个人,父亲专门给他打了一条小船。刚开始控制不了平衡,张圣华在小船上摇摇晃晃,根本站不稳,稍不留神就会翻到河里,一天翻个十几次是家常便饭。

时间长了,他慢慢摸到了门道,逐渐成为有经验的捕鱼高手,只是他没想到,这捕鱼的营生一干就是60多年。

凭着一根竹竿,古稀之年的老人在狭窄的小船里轻松自如地操作。船舷两旁蹲着的鸬鹚,时而展翅扑腾几下,时而用嘴理理羽毛,一副乖巧的模样。

鸬鹚为什么这么听话

现场热闹,外拍短片也精彩!“古法捕鱼十八帮”您听说过吗?“十八帮”具体是指什么,您了解吗?鸬鹚捕鱼有哪些小技巧?怎么让鸬鹚乖巧听话?这些您想知道吗?本周六,18:05分,锁定CCTV-7,看节目,找答案。

古法捕鱼十八帮

古法捕鱼十八帮

这个独特的捕鱼工具是啥?

这个独特的捕鱼工具是啥?

赶来的渔民,将给大家带来什么惊喜?

赶来的渔民,将给大家带来什么惊喜?

两位主持人体验鸬鹚捕鱼,趣事多

两位主持人体验鸬鹚捕鱼,趣事多

鸬鹚捕鱼精彩瞬间

鸬鹚捕鱼精彩瞬间

首播时间:6月9日 18:05分 CCTV-7(周六)

重播时间:6月10日 23:17分 CCTV-7(周日)

渔家驯养的鸬鹚,它们为什么不把到嘴的鱼吃掉呢?

鸬鹚就是我们经常看到站在渔船上帮渔民捕鱼的那种大鸟,看起来听话的很,它们会捕捉水域附近的鱼类然后飞回渔船,但是为什么渔民丝毫不担心它们偷吃嘴边的鱼呢?

事实上这些鸬鹚都是渔民从破壳起就开始养的,所以它们捕鱼回船的行为都是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养成的,而且由于工作完后会得到食物奖励,就跟我们拿工资一样。

当然渔民不会完全去信任一个飞禽了,它们还有一处保险戴在鸬鹚的身上,而且听起来还有些残忍,那就是用绳子把鸬鹚的脖子系住,那样鸬鹚嘴里的鱼就咽不下去了。

那么万一鸬鹚溜了怎么怎么办呢?其实不用怕,首先鸬鹚及其容易驯养,而且渔民在训练鸬鹚的时候会带着一种特殊的口哨声,可以靠这个声音呼唤鸬鹚,关键鸬鹚的脚上系这绳子,绳子的另一端却在渔船上。

鸬鹚,你能读懂我们的眼神吗

鸬鹚为什么这么听话

记得以前教四年级的时候有篇写鸬鹚的课文。夕阳中渔人在船上悠闲地吸烟,鸬鹚像列队的士兵站在小船两边,那情景写得很美印象很深。每次带着学生们学习都会对鸬鹚的无私产生佩服的感情。所以每次在沅江边晨跑时我都会喜欢留意河中鸬鹚捕鱼的小船。

九月的最后一个周末清晨,习习秋风中,我依然习惯在江边跑步。

在锁心桥过去不远的岸边近距离地看到了船和鸬鹚。一戴着很旧鸭舌帽的老人,大约60岁左右。头发灰白,偶尔抬头,能依稀看到花白的胡子碴。身上系着老蓝布的围裙。端坐在小船头在手里认真地撮着什么,感觉是那种乡下收割稻谷后的稻草一样。

最先看到的并不是老人,而是他身边船舷上的几只鸬鹚。有只拍着翅膀偶尔叫一声,和老家母亲喂的那只大白鹅的声音一样。有几只就目不转睛地望着船头的老人,还有只索性跳到船里悄悄踱步。因为相隔不过10米远。我看到每只鸬鹚的左腿上都绑了根绳子。也只有看到绑着的绳子才明白鸬鹚为什么都不飞走,甘愿为主人去抓鱼。以前还一直天真以为是因为捕鱼人训练的好,鸬鹚如同他养的宠物一样那么听话而捕鱼的。其实现实你如果发现就觉得残酷了。更残酷的还在后面。

我继续靠在江边石柱压腿看着这穿鸬鹚。身边走过一散步的老人,鸬鹚啊,还没去抓鱼啊?

那船上的老人终于停住了手中的活,站了起来。他嘴里叼着一小截稻草。手里带着好象也是同样的。他先走到边上第一只鸬鹚边蹲下去,用手里的开始系鸬鹚的脖子。接着第二只,第三只……船上八只鸬鹚全给系上了。他回头坐船头边又开始等待了。

“我说怎么鸬鹚那么听话呢,还抓了鱼不吃回头送给主人。”我伤感地小声咕隆。边上一锻炼的老人接过话茬说:系了脖子后,鸬鹚把嘴夹到的大鱼给那人,那人就赶紧从篓子里抓个小鱼喂给他吃的。脖子系住了吃不了大鱼。

我看着这船舷上的八只鸬鹚发呆了。人怎么能这样啊,现在有了捕鱼的网啊,钓鱼等更先进的工具,怎么还用这么原始这么残酷的方式来压榨鸬鹚。我怎么也觉得不应该。

我终于不想等到那渔人划小船去河中的时候,就回头离开了。也因此没有了欣赏鸬鹚捕鱼的心情了。我觉得欣赏也是一种罪过。

我为鸬鹚开始内心充满苦痛,不知鸬鹚你能不能懂……

鸬鹚为什么这么听话

因为是它自己想吃鱼。我的父亲是放了一辈子的鱼鹰,现在年迈了,现在还有4只鱼鹰,麻烦有需要鱼鹰的介绍一下。在百度里搜索蔡叶伟就能找到我。湖北随州的,有3个公鹰,一个还是二格年的,还有一个拐头子,

鸬鹚本身并不是想帮人捕鱼,而是人利用它来捕鱼

好像蜜蜂采蜜糖,不是为了给人的,而是为了储存下来,度过冬天的。(额,题外话了)

鸬鹚捕到猎物后一定要浮出水面吞咽。 所以,在我国南方和印度的江河湖海中能见到渔民们驯养的鸬鹚在帮助渔民们捕鱼。渔民们放出鸬鹚之前,先在鸬鹚的脖子上套上一个皮圈,这样,就可以防止鸬鹚将捕获的猎物吞下肚子。鸬鹚捕到鱼后跳到渔民的船上,在渔民的帮助下将嘴里的鱼吐出来。鸬鹚很贪食,一昼夜它要吃掉3斤重的鱼。一条35公分长,半斤重的鱼它能一口吞下。

在江南水乡,为什么驯养鸬鹚捕鱼而不选白鹭?

鸬鹚捕鱼,大家可能在很多地方旅游,能见到这样的表演。在青山绿水间,几名穿戴蓑衣的渔夫撑着竹竿、驾着小船穿梭于水面,船沿上一字排开几只鸬鹚。随着捕鱼人的号令,那些鸬鹚便会一头扎进水里,抓捕着河里四散而逃的鱼。

小编突然想到同样是捕鱼高水,为什么驯养鸬鹚捕鱼而不选白鹭?原来,鸬鹚从形体上来讲嘴巴长而薄,嘴下有小囊,可以储存和吞食较大型的鱼类。脚有蹼,能在水面快速游动。从捕鱼习性上讲,它不仅能靠翅膀和脚掌在水面快速移动,还善于潜水,这些特点绝对是鱼类的噩梦。

白鹭从形体上来讲态体纤瘦,嘴巴尖而细长,适合快速啄击鱼类。脚长而细,无蹼。从捕鱼习性上讲,它常单独在河滩、湖边窥视食物,或是将脚探入水中搅动,捕食惊吓中的鱼,再啄食。白鹭以小鱼、虾、蝼蛄等水生动物为食,吃的比较杂。

综上所述,鸬鹚比白鹭在捕鱼技能上占有优势,而且鸬鹚能抓捕比较大的鱼。另外鸬鹚适应性较强,比较好驯养,而白鹭对环境要求高,不好驯养。

通过以上了解,小编才明白了自古以来渔人为什么钟情于鸬鹚捕鱼了。

把野生鸬鹚加以驯化,用来捕鱼,以中国为最早。由于这种鸟十分容易驯化,所以在中国南方渔户多驯养此鸟,驱使捕鱼。汉代的《尔雅》及东汉杨孚撰写的《异物志》,均载有鸬鹚能入深水捕鱼,湖沼近旁之居民多养之捕鱼。又据《古农书简介》所载:“驯养鸬鹚捕鱼,大概起源于秦岭以南河源地区。三国以后,开始推广。”这要比日本公元5世纪始用鸬鹚捕鱼的记载要早得多。据《随书?倭国传》所载:“倭国土地膏腴,水多陆少,以小环挂鸬鹚项,令入水捕鱼,日得百余头。”说明鸬鹚的驯养在日本也是较早的。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中有:“家家养乌鬼(鸬鹚的别名),顿顿食黄鱼。”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描述了饲养鸬鹚的盛况。驯养鸬鹚的方法是把鸬鹚捉到后,饲养几天,让它驯服。训练的时候,先用很长的绳子缚住鸬鹚的脚,绳的另一端缚在河港的岸边。就这样把它赶到水里,叫它入水捕鱼。等到捉到了鱼,训练的人,口里发出特别的叫声,将鸬鹚叫回岸上来,再用小鱼喂给它吃。吃过以后,再赶到水里去捉鱼。这样天天训练,大约经过一个月,便可用一只小船,让鸬鹚站在两边船弦上,再把船摇到一定的地方,把它赶下水去捉鱼。先把脚上所缚的绳子解掉,再在头颈上套上一个环子使鸬鹚的项颈,只能吞下小鱼,不能吞下比较大的鱼。大鸬鹚驯服以后,小鸬鹚就可以跟着大鸬鹚学习。鸬鹚嗜吃鱼类,对养鱼业有害,故现在已不养它捕鱼。在鱼池更禁止养鸬鹚。但在一些河网地区,由于河面狭窄,不便于实行大规模捕捞作业时,多养鸬鹚帮助捕捉鱼类。一只鸬鹚每天能捕鱼10公斤左右。据渔家估算,一只鸬鹚每只每天只吃1斤半的鱼苗,然而它捕获的鲜鱼,却远远超过它们的消费量。所以渔民对鸬鹚就好像农民对耕牛那样爱护,把它称作“渔家宝”。

相关文章
霍金再发警告秦始皇还活着
霍金再发警告秦始皇还活着

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一时间军阀割据,相互征战,不分胜负,人民苦不堪言!而到了嬴政....

农村死人下葬遇到怪事
农村死人下葬遇到怪事

导语:生老病死,人之常情!现在都是实行火葬了,以前在农村土葬常有怪发生!下面讲....

藏蓝色配什么颜色好看呢?有哪些搭配技巧呢?
藏蓝色配什么颜色好看呢?有哪些搭配技巧呢?

即将到冬天了,因为冬天的天气很冷,所以很多人都喜欢穿暖色系的衣服,其实也是因....

生男生女清宫图
生男生女清宫图

做一个幸福的妈妈,是用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换来的!其中,怀孕的辛苦,分娩的痛苦和....

世界上未解事件大全
世界上未解事件大全

在这个世界上,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事情发生。一些很多年前发生的事情,我们到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