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08-08 08:52:46
导语:身为一代名将,却被处以满门抄斩的结局,檀道济命运太悲惨了!那么檀道济还有后代吗?当檀道济准备坐船回驻地的时候,他收到了被逮捕的诏书。檀道济被捕时,狠狠地把头巾摔在地上,说道:“乃复坏汝万里之长城!”最终檀道济与其子,以及麾下的猛将全部被处斩。消息传到北魏,魏军将领十分高兴,说道:“济已死,吴子辈不足复惮。”于是连年南侵。
檀道济还有后代吗
檀道济 檀道济是东晋至南朝宋初年著名将领,被封为冠军将军、扬武将军、征南大将军,封爵武陵公,是开国元勋,但最终与其子皆被刘义康杀害。 檀道济的后人 儿子:檀植、檀夷、檀邕、檀演 孙子:檀孺檀道济怎么死的 为什么被满门抄斩 檀道济功高盖主,手下的猛将也被人比作关羽、张飞,更重要的是皇帝没有忘记他也曾参与废立。436年,宋文帝重病,辅政的彭城王刘义康,担心檀道济会谋反,召檀道济入朝。临行前,妻子劝檀道济说:震世功名,必遭人忌,古来如此。朝廷今无事相招,恐有大祸!但檀道济不听劝告:我率师抵御外寇,镇守边境,从没有辜负国家,国家又怎么会辜负我心呢? 当檀道济准备坐船回驻地的时候,他收到了被逮捕的诏书。檀道济被捕时,狠狠地把头巾摔在地上,说道:乃复坏汝万里之长城!最终檀道济与其子,以及麾下的猛将全部被处斩。消息传到北魏,魏军将领十分高兴,说道:济已死,吴子辈不足复惮。于是连年南侵。
檀道济还有后代吗
满门抄斩!北府军最后一员名将檀道济悲惨结局!
377年,前秦天王苻坚一统中国北部,他磨刀霍霍,准备一举南下。东晋宰相谢安的侄子谢玄在广陵、京口一带招募军队,京口又名北府,故而其名曰北府军。383年,北府军在淝水之战中一举击败前秦大军,保住东南半壁江山。在此后的南北对抗中,刘裕凭借北府军占据上风。但在436年,北府军的最后一员名将被杀,这支军队也随之落幕。而自毁长城这个成语也来自这员被自己人杀害的北府名将,他就是檀道济。
檀道济与北府军其他人的身份一样,都是来自北方的流民,他祖籍高平金乡,出生于京口。檀道济自幼父母双亡,跟随哥哥檀韶生活。长大后随哥哥参加北府军,后来刘裕(点击红字,查看《气吞万里如虎:叱咤风云的南朝第一雄主》一文)起兵,兄弟也就跟随刘裕征战四方。檀道济因作战勇敢,身先士卒,勇冠三军,所向摧破,得到了刘裕的赞赏,被封为冠军将军。
檀道济虽然是战将,但也颇有仁德之心。416年,刘裕北伐后秦,檀道济担任先锋,一路上连战皆胜,俘虏了许多战俘。有人建议将战俘杀死,把尸体堆在一起成为京观。但檀道济却说“讨伐罪人,哀愍百姓,正在今日。”随即下令将战俘释放。此后檀道济率兵发动奇袭,突入潼关,最终帮助刘裕平定后秦。
刘裕死后,其子刘义符即位,辅政大臣谢晦、傅亮、徐羡之将其废掉,檀道济被迫参与其中。宋文帝(点击红字,查看《悲情皇帝:封狼居胥成笑柄,最终还被儿子杀死!》)即位后,先后除掉谢晦、傅亮、徐羡之等人,唯独没有对檀道济下手,因为宋文帝知道,此时北魏政权崛起,多次南下挑衅,这是因为檀道济的存在,北魏军队才不敢大举南下,檀道济是自己的“万里长城”。
檀道济戎马三十年,他根据自己的作战经验,总结出“三十六计”。此外他最著名的战例当属“唱筹量沙”了。430年,檀道济率军出战,但粮草吃紧。檀道济军中有个兵士逃到魏营投降,把宋军的情况告诉了北魏。北魏就派出大军追赶檀道济,想把宋军围困起来。
当天晚上,檀道济带领一批管粮的兵士在营寨里查点粮食。兵士手里拿着竹筹唱着计数,另一些兵士用斗子在量米。北魏的侦察兵见米袋里面都是满满的。他立即报告主帅,说檀道济营里军粮还绰绰有余。魏将得到情报,以为前面来告密的宋兵是假投降,所以不敢进兵。檀道济在营里量的并不是白米,而是一斗斗的沙土,只是在沙土上覆盖着少量白米。檀道济最终凭借“唱筹量沙”之计顺利退兵。
檀道济功高盖主,手下的猛将也被人比作关羽、张飞,更重要的是皇帝没有忘记他也曾参与废立。436年,宋文帝重病,辅政的彭城王刘义康,担心檀道济会谋反,召檀道济入朝。临行前,妻子劝檀道济说:“震世功名,必遭人忌,古来如此。朝廷今无事相招,恐有大祸!”但檀道济不听劝告:“我率师抵御外寇,镇守边境,从没有辜负国家,国家又怎么会辜负我心呢?”
当檀道济准备坐船回驻地的时候,他收到了被逮捕的诏书。檀道济被捕时,狠狠地把头巾摔在地上,说道:“乃复坏汝万里之长城!”最终檀道济与其子,以及麾下的猛将全部被处斩。消息传到北魏,魏军将领十分高兴,说道:“济已死,吴子辈不足复惮。”于是连年南侵。
世界上的事往往是当你困顿的时候,才发觉他是那么的弥足珍贵。451年,也就是檀道济死后的十五年,北魏皇帝拓拔焘(点击红字,阅读《北魏雄主:饮马长江震天下,最终却被宦官杀!》一文)率大军抵达瓜步山,饮马长江,与刘宋都城建康隔江相望,江南地区上至皇帝,下至平民无不惊骇。宋文帝登上石头城北望,看着北魏军旗幡招展,他面有忧色的说道:“若道济在,岂至此!”
唐代大诗人刘禹锡曾写下一首诗,抒发了对刘宋朝廷滥杀无辜的不满,“万里长城坏,荒营野草秋。秣陵多士女,犹唱白符鸠。”
南北朝时期,南方朝廷与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刘宋时期尤盛。公元431年1月,南朝宋文帝北伐魏国失败,前锋将军到彦之退驻到河南滑台一带。
一代名将檀道济率兵救援,大败魏军,打到山东济南,正在高唱凯歌时,另一魏将叔孙建派轻骑烧了宋军的粮草。“三军未动,粮草先行”,想当年官渡之战,袁绍就是因为乌巢粮草被焚,引发连锁反应,最后惨败于曹操。檀道济不免忧心,加上刚刚得报己方几个士兵投敌,魏将安颉得消息率大军紧追而来,心中暗暗着急。细细思考后,他有了主意。
当天晚上,宋军军营里灯火通明,檀道济带领一批管粮的兵士在一个营寨里查点粮食。一些兵士手里拿着竹筹(古时计数的工具,约始于春秋,明代才被珠算代替)唱着计数,另一些兵士用斗子在量米。其实檀道济在营里量的并不是白米,而是一斗斗的沙土,只是在沙土上覆盖着少量白米罢了。有人偷偷地向营里望了一下,只见袋里都是雪白的大米。魏兵的探子看到后,快马加鞭回去报告。安颉得到情报,第一反应是自己被前面来投降的宋兵骗了,盛怒之下便杀了那批降兵。
第二天一大早,檀道济穿着便装,乘着马车,带着队伍沿着大路向南转移。安颉以为檀道济用的是诱敌深入战术,便不敢追赶,眼睁睁看着南军从容而去。这便是“唱筹量沙”的来历,也是檀道济留给后人的第一个成语。
除“唱筹量沙”外,一生跌宕起伏的檀道济还为后人留下了其它的成语。
檀道济祖籍山东高平,出生于江苏镇江。他自幼父母双亡,与兄弟姊妹流浪在外。生逢乱世,二十多岁的檀道济与兄檀韶、檀祗投到名将刘裕麾下,从此开始了百战不殆的战争生涯。镇压孙恩、桓玄之乱中,檀道济崭露头角,以军功封吴兴县五等侯。
416年,刘裕率晋军伐后秦。时任将军的檀道济一路飘红,过成皋(今河南荥阳),攻洛阳,次年8月后秦亡国。
刘裕篡晋建宋朝后,檀道济作为国家栋梁东征西讨,立下赫赫战功。宋武帝刘裕死后,帝位经儿子刘义符和刘义真后,传到第三子刘义隆宋文帝手中。因为他名声太高,几个儿子也都掌管兵权,部将又个个骁勇善战。一向以“精明、善忍”的宋文帝对此很不放心。再加上朝中大臣的挑拨,宋文帝便起了除掉檀道济的心思,但因念其功高劳苦,又狠不下心来。刘氏近臣也认为,有文帝在,檀道济便可制。不巧的是宋文帝病了,太医发了好几次病危通知书。文帝四弟、司徒刘义康和领军刘湛等商议后,假作诏书召檀道济入朝,先撤其官职,次派人逮捕并关进大牢。更让檀道济意想不到的是,朝廷居然宣布他犯“谋反罪”。
檀道济一直单纯地希望自己像东汉伏波将军马援一样效命疆场,马革裹尸。但只要谋反罪成立,不但不能上阵杀敌,自己家族也要罹难。所以,当时他又气又恨,一口喝下一斛酒(一斛能装五斗米),然后脱下帽子丢在地上,两眼瞪得像火把一样。史书原文作“目光如炬”,这便是关于檀道济的第二个成语。
公元436年4月9日,檀道济被杀。临刑前,他大吼道:“乃坏汝万里长城。”相传檀道济人头落地之后,京城地震,还生长出许多白毛,正好应了当时的童谣“可怜白浮鸠,枉杀檀江州”。自此之后,大家便常比喻自己削弱自己的力量或自己破坏自己的事业叫做“自毁长城”,这也是檀道济留给后世的第三个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