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怪人怪事

快要灭绝的珍稀动物

时间:2018-09-03 16:11:04

它是世界上最孤独的动物,遥望大千世界独此一只!他要死了,该物种从世上就绝迹了!网曝世界珍稀动物仅剩一只就是它白犀牛。除此之外快要灭绝的珍稀动物还有哪些?世界上最后一只幸存的雄性北部白犀“苏丹”已经被切除犀角24小时守护起来,守护它的是4名全副武装的武装警察。近年灭绝的十大珍稀动物 有多少是你没见过的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被人类毁灭的动物,现在这些动物已经完全灭绝了,无论在哪个角落都已经没有了他们的踪迹。

快要灭绝的珍稀动物

10.袋狼

近年灭绝的十大珍稀动物 wbr有多少是你没见过的

袋狼被认为是近代体型最大的食肉有袋类动物,因为人们认为它们会被自己的绵羊和其他所有农场动物造成威胁,因此遭到了人类过度的捕猎。而且随着人类对于其栖息地的侵蚀,袋狼更是难以生存,在1936年的时候被宣布灭绝。

9.斑驴

近年灭绝的十大珍稀动物 wbr有多少是你没见过的

斑驴是斑马的一种南方亚种,它与其他斑马不同,主要是因为它只在头部、颈部和身体的前部有条纹。斑驴的最后一次发现是在1870年,于1883年8月12日死于阿姆斯特丹动物园。斑驴因为南非农民将其当做肉食和皮革的来源进行了大量的狩猎,最终导致灭绝。

8.旅鸽

近年灭绝的十大珍稀动物 wbr有多少是你没见过的

旅鸽在200年前被认为是北美地区最常见的鸟类,在之后,旅鸽肉被认为是一种非常廉价的食品,对于奴隶和穷人来说更是如此,因此旅鸽遭到了大量的捕杀。最后一只旅鸽“玛莎”于1914年9月1日在辛辛那提动物园独自死去。

金蟾蜍

金蟾蜍其雄性个体全身呈金黄色,主要存在于哥斯达黎加蒙特维德热带雨林,因为全球变暖和环境污染的原因使得金蟾蜍灭绝,在1989年之后,再也没有金蟾蜍出现了。

加勒比僧海豹

加勒比僧海豹是土生土长的墨西哥海湾和加勒比海地区的海豹,它因为人类的原因导致灭绝。在人类登陆上这片土地之后,就开始以加勒比僧海豹为食,而且因为它的皮毛非常好,更是被大量捕杀。2008年6月6日,这只动物被正式宣布为一种已灭绝的动物。

庇里牛斯山羊

这个动物灭绝的故事很有趣,因为它是有史以来第一个通过克隆方式而重新现世的物种,然而因为肺衰竭,它在7分钟后又再次灭绝。很多原因导致这种动物的灭绝,人类的狩猎是主要原因,在21世纪初,庇里牛斯山羊的数量被记录为0。

麋羚

麋羚主要存在于撒哈拉沙漠北部,它的亚种有在塞内加尔、埃塞俄比亚和其他所有邻近地区发现。这种动物灭绝的主要原因是它被当地人用来当做祭祀活动的祭品,还有一些人想要拿它们当做食物以及娱乐,最后一只麋羚于1923年在巴黎动物园死亡。

爪哇虎

这种老虎主要是在印尼爪哇岛被发现的,因此被称为爪哇虎。爪哇虎曾经是19世纪最常见的老虎之一然而,随着人类人口的增加,爪哇虎的栖息地陆续被人类侵占,这些老虎要么被毒死,要么被偷猎者直接追捕。1983年6月最后一只爪哇虎在雅加达的动物园去世了。

秀丽鳉

秀丽鳉的的衰落并不是突然的,早在20世纪40年代早期秀丽鳉就开始逐渐消失,而到1981年,这种动物终于被美国鱼类和野生动物管理局宣布为一种已灭绝的动物。

白暨豚

因为人们对于长江的过度开发以及长江附近工厂的建立,使得白暨豚的生存受到严重威胁,还有更多的白鳍豚被船只的螺旋桨打死打伤,在1970年,仅有几百只海豚的记录,在2006年,这种动物宣告灭绝。

快要灭绝的珍稀动物

白犀牛是目前全球十大最濒危的动物里数量最稀少的野生动物,全球仅存一只。

白犀是唯一食草性犀牛,几乎全部以短草为食;是现存体型最大犀牛,堪称“犀牛之王”。白犀牛产于非洲的乍得、苏丹、扎伊尔、乌干达等地,它的分布区被分割为相距大约3000公里的南北两块,所以又分为北白犀牛和南白犀牛。白它是世界上最孤独的动物,遥望大千世界独此一只!他要死了,该物种从世上就绝迹了!网曝世界珍稀动物仅剩一只就是它白犀牛。曾经分布于肯尼亚等东、中非地区的北部白犀数量已仅存五头,世界上最后一只幸存的雄性北部白犀“苏丹”已经被切除犀角24小时守护起来,守护它的是4名全副武装的武装警察。这只世界上唯一的雄性北方白犀牛已经44岁高龄,为了拯救濒临绝种的北方白犀牛,欧洲几个国家的科学家正合作展开人工受孕计划。

排名全球十大最濒危的动物排行榜第二的依然是犀牛,这种濒危动物叫双角犀。

它们是亚洲唯一一种双角犀牛,平均体重仅有700千克,一般体重550-850千克之间,最大个体不超过1100千克,是现存体型最小的一种犀牛。它也是现存最原始的犀牛,因为它保留了许多祖先的特征。由于人类过度捕杀和栖息地受到破坏,使得苏门答腊犀牛在三种亚洲犀牛中成为数量最少的,现在野生苏门答腊犀牛的数量仅有200余头,目前仅分布于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两国。

世界珍稀动物仅剩一只

世界上最稀有动物,目前仅剩一只,40名特种兵日夜守护

白犀牛是世界上唯一一种食草犀牛,也是现存体型最大的犀牛,被人们称为犀牛之王。这些白犀牛拖着巨大的身躯在热带和亚热带草原里笨拙的生存着,可是由于人类对犀牛角的需求令犀牛被滥杀,导致数量急剧减少。

截止目前,世界上只有一头雄性和两只雌性的北方白犀牛,生活在肯尼亚自然保护区,由40名荷枪实弹的护林员日夜看护着它们。这只世界上唯一的雄性北方白犀牛已经44岁高龄,为了拯救濒临绝种的北方白犀牛,欧洲几个国家的科学家正合作展开人工受孕计划。

他们分别在雄性及雌性北方白犀牛的体内取出精子及卵子,以体外受精的方式形成胚胎,再以它们的“近亲”南方白犀牛作为代母孕育下一代。若这计划失败,科学家将转向利用北方白犀牛的精子及南方白犀牛的卵子,孕育“混种白犀牛”。虽然北方及南方白犀牛有不少相似之处,但不能肯定混种的白犀牛能够孕育下一代。

▲雌鳖产下的卵

这颗星球上只剩下三只斑鳖。这些孤独的动物们,它们见证了自己的同伴一个接一个消失。谁也说不清这个物种的命运,也许能像扬子鳄恢复野生种群,也许就是下一个“孤独的乔治”。十年来,来自全球各地的动物学家们开展了一场联合营救行动,在庞大的自然界面前,那条“人定胜天”的法则似乎失效了。

动物孤独

4→1→2

斑鳖第一次走进主流学界视线是在2006年9月。在那个凉爽的初秋,40多位来自全球各地的动物学家们齐聚苏州西园寺,谋划这个物种的未来。他们环绕在西园寺放生池的斑鳖铜像前,两位身着黄袍的僧人分立两端,一名戴眼镜的年轻研究员蹲下来,似乎想要弄清楚斑鳖的尾部结构,白发苍苍的著名爬行类专家John Thorbjarnarson于四年后去世,但当时,他还精神饱满地笑着听大家辩论。

▲2006年9月在苏州西园寺举行的第一次斑鳖研讨会

他们热切关注着的斑鳖看上去并不稀奇。人们更熟悉的是它的近亲中华鳖(民间俗称为“王八”),毕竟早在先秦,中华鳖就被当作一道美味的下酒菜。相较中华鳖,斑鳖的头部散布着黄绿色斑纹,瞧着更大一些,也更笨拙一些。

不过就是种“大型王八”,到底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呢?动物学家们可不这么想。当苏州动物园面临搬迁时,他们为园里中国仅存的最后两只斑鳖犯了难。今年3月,斑鳖繁育专家组的外方负责人杰拉德·库克林(Gerald Kuchling)特地从澳大利亚飞来苏州,建议给斑鳖准备过渡性场地。一番折腾后,斑鳖被搬去了临时展区,红外线摄像机24小时监控着,要是有什么三长两短,麻烦可就大了。

现如今斑鳖的超然地位自然得益于2006年第一次斑鳖研讨会。解焱是这次研讨会的发起人,她当时担任WCS(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中国项目主任,挨个上门把农业部、中国动物园协会、TSA(国际龟鳖联盟)都请了过来。尽管斑鳖在古籍中就时有记载,并被视为传说中龙之九子当中老六“赑屃”的瑞兽,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斑鳖似乎被整个世界遗忘了。在第一次研讨会召开的15年前,人们还将斑鳖和另一种大型鳖类——鼋混为一谈,直到苏州科技学院的赵肯堂教授对两只“癞头鼋”标本做了仔细研究,才为斑鳖正了名。

两亿年前,斑鳖沿着古地中海北岸分布,和恐龙共同生活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随着印度次大陆的北移契入,青藏高原隆起,形成了一条天然的隔离带。斑鳖偏安红河一隅,血缘最近的亲戚是青藏高原另一头的幼发拉底河斑鳖,两者在此后的数百万年间遥遥相望。在400万到140万年前,金沙江改道,扬子江上游袭夺,江水裹着泥沙冲进长江。在如此剧烈的地质震荡中,居无定所的斑鳖又在长江流域繁衍了起来。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鳖,斑鳖凭借生命的韧性躲过了覆灭恐龙的白垩纪灾难,但却很有可能会和其余15000种物种一起,在这次人类一手炮制的“第六次生物大灭绝”中彻底消失。

会议上做了一次统计,清点了中国现存的已知斑鳖——数字是可怜的“4”。动物学家们意识到,他们必须要开始做点什么了。

但紧接着,坏消息一个接一个传来。

上海动物园的雌性斑鳖没有熬过2006年的冬天,传言寿命超过了200岁;苏州西园寺本有一对名为“方方”和“圆圆”的“夫妻”,但在第二年雄鳖“方方”死亡后,人们再也没能看到“圆圆”的身影。

“4”在不到一年间,又急剧地降为了“1”。这个“1”,是苏州动物园一只110岁的年迈雄鳖。苏州动物园的前身是昌善局,在当地民间传说里,这只雄鳖是在光绪年间和数十个同伴一同在此被放生的。

整个物种只剩下一个雄性了,还能怎么繁衍生息?

黄山学院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院长吕顺清曾任WCS两栖爬行动物项目协调员,他参与了2007年1月举行的第二次斑鳖研讨会,并接过了斑鳖繁育专家组中方负责人的重任。在此之前,中国动物园协会已向下属的所有动物园发文,要求拍摄并上传园中“鼋”的照片。在会议上,来自全国各地的照片在专家们手中传阅着,突然,一张来自长沙动物园的照片吸引了吕顺清:看这头部的斑纹,看这吻突的形状,明明是只斑鳖,不是鼋啊!

尽管在心里认定了是斑鳖,但做科研的,“光看照片不严谨”,吕顺清没敢妄下定论。他思来想去,还是要去现场看看。会议结束,他临时买了机票,第二天就和来自TSA的专家组外方负责人杰拉德·库克林一同飞往了长沙。

斑鳖的生存策略是“R选择”,即产生的后代多,但存活率低,人工干预则可以迅速提升存活率。如果是雄鳖的话,算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如果是雌鳖的话……这个物种岂不是有救了?与会的专家们都屏息期待着。几小时后,从长沙前线传来了令人振奋的消息:这的确是一只斑鳖,还是一只90岁左右、正在产卵的雌性斑鳖!

让吕顺清、库克林以及所有专家组成员没有想到的是,在此后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他们的命运会和这种动物紧紧地捆绑在一起。

婚礼

那是一场举世瞩目的“婚礼”。在此之前的15个月间,专家们一致同意要将两只斑鳖放到一块进行交配,但秉着“奇货可居”的心态,两家动物园对于到底该把哪只斑鳖送走争执不休。最后是苏州动物园提出“雄鳖岁数太大,身体状况差”,中国动物园协会介入后才一锤定音,定于2008年5月5日,将雌鳖从长沙送至苏州。

解焱向我回忆,那时候他们的目标是“拿这个物种来做一个特别大的宣传”“弄得全球都很那个”,甚至考虑通过摄像头进行一场声势浩大的直播。

长沙动物园已经很久没有这么热闹过了,上一回还得追溯到20年前一只会刷牙的黑猩猩入住。居民们从全城各处赶来,操着方言大声交谈着:“王八”“海龟”“大乌龟”,有抱在怀中的婴儿被这种怪异的动物吓得噙满泪水。十几家媒体的记者们持着长枪短炮,为了拍到一个更清楚的画面,踩着池壁边缘紧紧趴在防护玻璃窗上。在小小的水池中,雌鳖显得有些手足无措,它用蹼膜轻轻拍打着水面,像是发出的一阵微弱的呼救。

▲专家们将长沙动物园的雌鳖运送至苏州

纪录片《最孤独的动物》记录下了长沙动物园的斑鳖被运往苏州动物园的全过程。片子的导演道格·舒尔茨(Doug Shultz)还记得第一次见到雌鳖的场景,他被一种强大的力量震慑住了:它躲在背壳下安静地等候着,丝毫没有意识到它身上将承担起振兴种族的重任。

中午1点钟,在做完最后一次生殖系统检查后,“斑鳖新娘”在十多辆汽车组成的车队护送下启程了,此次旅途给它购买的保额是4.4万美金。除了吕顺清和库克林外,斑鳖所在的那辆面包车上还有3名外籍乘客——专家一人、保险公司代表一人、摄影师一人。每个都是人高马大,拥挤到几乎不能动弹,只好蜷缩起身子挤在一起,保持这种滑稽而又严谨的姿势。他们在第二天清晨抵达了苏州。

库克林在回复我的邮件中说,两只斑鳖的历史性会面是他印象最深的时刻。雌鳖已经有超过70年没有见过同伴,雄鳖也经历了多年的独居生活,谁也说不准它俩的初次见面会发生些什么。为了防止意外,雄鳖与雌鳖的水池用栅栏隔开。隔着栅栏,两只斑鳖来回地泅游,显得有些焦躁不安。

第二天,一场暴雨席卷了苏州。库克林认为,打开通道闸门的时机到了。雷声轰鸣中,吕顺清撑着伞给动物园管理层打电话:“如果你们有很强烈的意愿,我们就不开了。”园方最终亮了绿灯。

这是漫长的5个小时。十余位专家和工作人员紧张地观察着,时刻准备在突发情况下拆散它们。也许是感受到了雌鳖的气息,雄鳖有些蠢蠢欲动,慢慢游到了门口,但又对这个闸门存有顾虑和警觉。等待的时间太焦灼了,原本挤着来看“珍稀王八”的人群逐渐散去,只剩下一些在园区锻炼的老人还在向水池中好奇又茫然地张望着。

终于,雄鳖跨过了闸门,迅速地游向雌鳖,两只庞然大物很快消失在了水面的泡沫旋涡之下。库克林调皮地说了一句:“池塘中正发生着什么。”从长沙到苏州,他已经几个晚上没睡上好觉,此刻难得松了口气,开始用笔在本子上“刷刷”地记录下交配过程。

那时候还不能确认交配是否成功,但整个专家组都仿佛被婚礼上欢快的情绪感染了。按照常理推断,只要坐等雌鳖产卵、孵出小斑鳖就大功告成。“想想看,那时候是2008年,觉得这个事情都太顺利了。”吕顺清笑着回忆。

▲斑鳖“新娘”趴在岸上晒背,“新郎”探头张望

在一片锣鼓喧天的喜庆气氛中,一次和死神擦肩而过的经历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那是发生在运送雌鳖的途中,司机前一晚连夜从上海开到长沙,没经过一刻休整,立刻又踏上了这段跋涉960公里、历经17个小时的旅程。在经过一段正在整修的高速公路时,司机迷瞪了一下,撞上了提醒车辆绕行的红色桩子。那一刻吕顺清屏住了呼吸,死亡的念头“蹭”地冒了出来:“要完蛋了。”

好在,“完蛋”的结局并未发生,司机及时醒了过来,猛打了一把方向盘,将将从工地边避了过去。一车人都吓出了一身冷汗,“差一点我们都是为了这个事业牺牲了”。

这次遭遇像是为故事的后续埋下了一个并不吉利的伏笔。在“婚礼”举行后的7年里,两只斑鳖每年都有交配行为,雌鳖每年也会产卵,但专家用手电筒照射乒乓球大小的卵时,始终没能够观测到胚胎发育的迹象。

专家们的心一点一点地沉了下去。“整个野生动物保护界都屏住了呼吸,从那以后就一直失望。”TSA会长里克·赫德森(Rick Hudson)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说。

没办法,只能孤注一掷了。

在刚开展繁育工作时,专家组曾经达成过一个人工授精的协议,但遭到了库克林的坚决反对。人工授精需要用电动震动仪刺激雄性的阴茎进而取精,对动物多少都会产生伤害。另外,这种手段也从未在任何龟鳖类动物的身上实施过。

事到如今,曾经被库克林否决的人工授精只能重新被提上日程。

在2015年春节,第一次人工授精在惶惶然的氛围中开始了。这时候,专家们终于找到了问题的根源:雄鳖的阴茎没了。更确切地说,龟鳖的阴茎像章鱼的爪子,有五六个触手,但这只雄鳖只拥有一个不完整的触手。专家们猜测,这是早年间他和另一只雄鳖打斗时负的伤,另一只雄鳖被咬死了,而它的代价就是成为了一个空荡荡的“太监”。

2015年和2016年的三次人工授精均宣告失败。从雄鳖身上取到的精液极少,通过显微镜观察,蝌蚪状的精子像睡着了一样,只有极个别还在勉强游动。这意味着,雄鳖的精子活性不到20%。一种可能的结局是:技术再怎么改进,雌鳖一辈子也不可能成功授精了。

今年四月中旬,专家组再一次发起了尝试。用库克林的话来说,他“召集了当前世界顶级水平的队伍和设备”。来自柏林Leibniz动物园的Thomas Hildebrandt教授与Susanne Holtze博士加入了团队,德国专家带来了可伸缩、可弯曲的便携式内窥镜,通过镀金头导线定位,能够在雌鳖的泄殖腔中找到输卵管的管口,再伸到输卵管的更深处,在离卵巢更近的位置进行人工授精。

这一次的结果不能说更糟,但至少没好到哪里去——专家们甚至没能找到雌鳖产下的卵。有两个可能的原因,雌鳖没产卵,或者是由于换了个地儿,雌鳖把卵产到了监控以外的地方。吕顺清倾向于后者:“我们那个时候通过B超检查发现它的卵已经挺大了,按说像这么大的卵,应该是不会再被吸收的。”

但结果就摆在那里,这条缓慢行驶了十年的大船,又搁浅了。

▲专家正在帮苏州动物园的母斑鳖检查

Plan B

吕顺清常常把一句话挂在嘴边:“物种的有害是相对的,有益是绝对的。”有害是针对人类,有益则是对整个生态系统。甚至是苍蝇、蚊子也不该赶尽杀绝,经过千万年的进化,它们体内携带的遗传信息都是无价之宝。

斑鳖的保护还多了一层特殊意义。作为旗舰物种(keystone species),斑鳖站在食物链的顶端,一旦灭绝,就像推倒了多米诺骨牌,整个生态系统都会岌岌可危。

一个眼前的血泪教训是我国大型猫科动物的消失。野外华南虎已灭绝,金钱豹濒临绝迹,即便是一度广泛分布于中国南部的云豹数量也降到了数千只。很快,曾是它们腹中之餐的野猪开始泛滥,对农作物的侵袭成为近些年农民们的新困扰。“这个是几乎所有农村都知道的,现在知道野猪很厉害,坏得不得了,你种的庄稼都给你拱掉了。”

所以,就算是人工繁育计划一再失败,也远未到该放弃的时候。在中国最后两只斑鳖“圆房”后的第三年,专家们决定同时执行plan B:到云南红河流域的马堵山水库附近去寻找野生个体。

定位到马堵山水库是有据可循的。除了苏州动物园的一对斑鳖外,越南北部的同莫湖还曾发现一只野生斑鳖,同莫湖和红河相连,不排除在红河流域还有野生个体甚至种群存在的可能性。马堵山水库形成于2007年,在此之后,当地的渔民就报告说看到一只不同寻常的大鳖,“在偏僻河湾岸边沐浴着春日暖阳”。专家组认为,被截流的50公里河道可以被视为野生斑鳖最后的据点。

吕顺清找到了一个盟友,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两栖爬行类动物首席专家饶定齐。自从1982年进入云南大学就读以来,饶定齐已在云南定居超过30年的时间。选择饶定齐,正是看中了他对当地环境的熟悉。

野外考察并不像它的名字听起来一样迷人,大部分时间都是徒劳无功地观察和等待。上午10点出发,下午4点归来,这段时间也是斑鳖活动最频繁的时候。通常是四到五个人包一辆车过去,一整天都在河两岸来回巡逻,用双筒望远镜盯着水面,另外也要随时关注岸边。马堵山水库的西岸几乎竖直,风化面上裸露着被河水刨出的砾石;东岸的上游同样陡峭,下游则是绵长的缓坡,如果没有钓鱼人围坐,这里是最有希望见到晒背的龟鳖的地方。其他时候,则是去市场上和鱼贩闲聊:“今天这有没有人捞着鳖给你”,“来卖什么东西的”。

出野外会持续三周到两个月不等,每次都是研究所的一名司机师傅开的车。他原本是个普通的野生动物爱好者,这么多年下来,“他也变成,说句实话,比好多专家水平都高的。”吕顺清笑着对我说。

寂寞是野外考察的常态,饶定齐将其视为工作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肯定会枯燥,但是没办法,那还是得这样子做啊。”除此之外,他们还要和亚热带季风区的高温作斗争:“你知道红河流域是很热的,那都是热死人的温度。”

偶尔的线索如草蛇灰线,能迅速点燃专家们心中的火焰。他们曾经历过一次和斑鳖咫尺之遥的时刻。在前年的一次考察中,专家们经过红河一条支流的洄水湾,发现水面翻滚着,颜色变得越来越浑浊,波浪从岸边一直摇曳到河中央。吕顺清猜测,这应该是一个贴地的大型爬行动物,由于行动缓慢,可能是被当地百姓下的渔网缠住了。

但这道踪迹很快又湮灭于茫茫一片的宽阔水面。吕顺清感到可惜,按原计划推进的话,无论是雄鳖还是雌鳖,都要捉来送进动物园。这是基于最小可生存种群的概念,低于一定数量的种群是没办法在野外生存的,只能通过人工干预。

WCS爬行动物保护专家史蒂文·普拉特( Steven Platt)是在2016年5月加入到野外考察团队中来的。在一篇文章中,他把这次任务比作是寻找尼斯湖水怪,两者间的相似处显而易见:屡有目击,但从未出现在科学探测的视野。

普拉特给专家组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也带来了新的方法。比如用鱼内脏、猪肝、牛肾等“能搞到的最臭气熏天的东西”当诱饵,在他看来,对一只饥饿的鳖来说,这是“真正让它开心吃到撑的自助大餐”。

但并非所有人都认同这种尝试。在聊到普拉特的加入时,电话那头的饶定齐显得有些不屑一顾:“那各有各的(方法),他不建议是那样子,我说我们这边可能不行,我不接受老外这个做法。”红河流域现在仍是当地居民打鱼的好去处,饶定齐认为,如果说河里还剩几只大鳖的话,它们应该不缺食物来源,不会为了这点小恩惠上钩。

关于斑鳖最新的一个发现是在今年夏天,一家叫做“中国绿发会”的环保组织声称在泉州的寺庙里发现了疑似斑鳖。这个组织长期从事生物多样性保护,在此之前,他们发动了各种民间力量来寻找野生斑鳖,甚至发布了5万元的斑鳖“悬赏令”,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一无所获。通过我,他们联系上了吕顺清。有别于背甲光滑的斑鳖,这只大鳖背甲前缘有一排很大的隆起。仔细辨认过后,吕顺清给出了答复:“很肯定地说,是亚洲鳖。特征很清楚。”

这样的“发现”,吕顺清已经经历过几十次了。

众所周知,大熊猫是全球濒临灭绝的物种,它是濒临灭绝物种中具有代表性的种类,其实还有很多数量都比大熊猫少的珍稀动物,但它们都没有大熊猫的命运。【棱皮龟】现存龟鳖类中最大的种类之一。龟壳长达2米多,体重约300公斤,最重可达800公斤,分布于大西洋和太平洋海域。据海龟调查报告表明,棱皮龟有可能在今后10-20年内灭绝。

伊比利亚猞猁:欧洲本土现存最大的猫科动物,被生物学家认为是世界上数量最少的猫科动物之一。在夜间活动,是爬树高手,白天在树上睡觉,夜间出来觅食,视力和嗅觉十分发达,可在300米外察觉到猎物。世界自然保护联合会将西班牙猞猁列为全世界最濒临灭绝的3种猫科动物之一。

苏门答腊猩猩:苏门答腊岛最大的猩猩,在灵长类动物中,体型仅次于大猩猩,面颊宽大,身材魁梧,雄性可重达100千克。这种猩猩只剩下7300只左右,躲避在苏门答腊岛北部亚齐地区的丛林中,据统计,5年之后它们的数量将会减少一半。

野生双峰驼:野生双峰驼,又称蒙古野骆驼,一次最多可以喝下120升的水,在特殊环境下它们可以喝盐水和吃冰雪来维持生命。2002年10月数据显示,在中国西北和蒙古大约还有950头野生双峰驼。

鹿瞪羚:鹿瞪羚在2004年就已被列为濒临绝种的物种,在过去的十年间其数量下降了80%,成为极度濒危的物种。其主要生活在非洲大陆,目前总数不超过100头。

澳洲毛鼻袋熊:又名昆士兰毛吻袋熊,是一种袋熊,是世界上稀有的大型哺乳动物之一,总共不超过100只。

野生扬子鳄:中国特有的一种鳄鱼,是世界上最小的鳄鱼品种之一。它既是古老的,又是现存数量非常稀少、世界上濒临灭绝的爬行动物。因其生活在长江流域,故称“扬子鳄”。

双色獠狨:也称黑白花狨,亦为高度濒危动物。白天活动,以家族形式3~12只结群生活,分布在巴西亚马逊雨林。

华南虎:厦门虎,南中国虎。截至2010年10月,全世界人工饲养华南虎数量共有110只左右。

白犀牛:是现存体型第二大的犀牛,也是仅次于非洲象、亚洲象、非洲森林象和印度犀的现存第五大陆生动物。曾经分布于肯尼亚等东、中非地区的北部白犀数量已仅存五头,世界上最后一只幸存的雄性北部白犀“苏丹”已经被切除犀角24小时守护起来,守护它的是4名全副武装的武装警察。

相关文章
中国真实的异能人
中国真实的异能人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国家大了什么人都有!可是中国有异能人吗?网曝中国真实的....

木星跟土星哪个恐怖
木星跟土星哪个恐怖

上学的时候我们都学过,木星是行星中最大的一个!土星是自带光环的那个,它旁边....

黄河发生过的真实怪事
黄河发生过的真实怪事

导语:伟大的黄河,诡异的传说,绝密档案,黄河发生过的真实怪事真是多!生活在中国....

死人火化时为什么会叫
死人火化时为什么会叫

油尽灯枯,死神来临,带走灵魂,躯体进入火葬!每个人都会走到生命的终点!可是火葬....

末日天坑是怎么形成的
末日天坑是怎么形成的

2014年在俄罗斯西伯利亚出现一个末日天坑怎么回事?末日天坑里面存在什么?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