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揭秘历史

怎么感觉日本这个民族那么可怕

时间:2019-09-15 11:57:50

不怕没有没有计划,就怕计划得意顺利执行!日本曾在18年里18人拿了诺贝尔奖,作为昔日的宿敌,怎么感觉日本这个民族那么可怕?日本真正的可怕之处:2001年,日本政府确定了一项雄心勃勃的科学计划,口号是“50年内拿30个诺贝尔奖”。此前,在诺奖的百年历史中,作为世界经济大国的日本,还只有9位得主。当时很多人以为日本人吹牛,包括日本科学家野依良治,毫不客气地抨击这样的目标“很没脑子”。

怎么感觉日本这个民族那么可怕

日本真正的可怕之处:18年里18人拿了诺贝尔奖

2001年,日本政府确定了一项雄心勃勃的科学计划,口号是“50年内拿30个诺贝尔奖”。此前,在诺奖的百年历史中,作为世界经济大国的日本,还只有9位得主。

当时很多人以为日本人吹牛,包括日本科学家野依良治,毫不客气地抨击这样的目标“很没脑子”。但结果,他当年就拿到了诺贝尔化学奖,算是一个开门红。

以后每年的诺贝尔奖,似乎都少不了日本人的身影。今年10月1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又被授予日本免疫学家本庶佑和他的美国同行。

算起来,从2001至2018年,获诺奖的日本人已有18位。照这样一年一个的节奏,“50年30个”目标,几乎已没有悬念。

看看日本,想想中国。毫不客气地说,中国确实应该感到惭愧。

最近40年,中国经济成就世界瞩目,但科研水平呢?

自然,进步也是巨大的。但作为巅峰水平的重大发明发现呢,就以诺贝尔科学奖为例,到目前为止,还只有屠呦呦一个人获得过,而且获奖的项目,还是40多年的发现。

日本人那么频繁能拿诺奖,难道是日本人更聪明?

我相信,所有中国人都不会赞同。想想古代中国,我们一个又一个重大发明,改变了整个人类历史的进程。难道现在的中国人都是“九斤老太——一代不如一代”?

综合媒体报道过的一些侧面,探讨一下日本人的科研水平吧。

1,货币上的秘密。

1,货币上的秘密。

很多文章都提到了日本的纸币,确实让人深思。

在绝大多数国家,钞票上的人物,往往都是政治家。

日本则是例外,清一色学者。

一千元日元钞票,上面人物是野口英世,日本著名生物学家,1928年,他在非洲研究黄热病时因传染上病毒而去世,他的墓碑上写着:“他毕生致力于科学,他为人类而生,为人类而死。”

五千元日币上的人物,是日本著名女作家樋口一叶,说起来,她还当过《朝日新闻》的记者。

最大面额一万日元上的那个人物,则是日本教育家、思想家福泽谕吉,他被认为是“日本近代教育之父”。当然,也必须指出,他是一个军国主义教育者,是侵略中国的一个积极鼓吹者。

看到一位朋友曾撰文这样感叹:将最崇敬的人印在每一个国民、每天都在数次进行的日常活动里,意味着最隆重的怀念、最深刻的尊敬。日本人对知识渊博的人表达最大敬仰。

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坦率地说,中国与日本,确实还有一段距离。

当年甲午海战,清朝战败,赔偿白银2亿多两。按照一些文章介绍,当时的日本明治政府,从中提取1000万日圆(占赔款总额的2.8%),设立了教育基金,资助日本的义务教育。

由于这笔资金,到1898年,日本儿童入学率达到了97%;到1910年左右,日本已完全普及了国民教育。直到今天,我们也很难说普及了义务教育吧。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在有些地方,对比一下政府大楼和学校,就可以知道,是不是一句口号。

想想确实让人扼腕,中国的海军军费被挪用修建颐和园,日本却用中国赔款加强军备、普及义务教育。教训惨痛啊!

2、这样对待失败。

看到一位赴日科学家的文章,谈了他的一个亲身感触:

我第一次参加日本实验室内的小组会(seminar)。让我惊讶的是他们对待所谓“错误”结果的态度。他们会非常认真地研讨结果错在什么地方,为什么错。但他们不会对研究者本人提出任何批评。

失败是成功之母,这个道理人人皆知,日本人真正做到了。与此成鲜明对比的是,我们往往压制失败,动不动就追责。那么以后,谁还敢去尝试新的东西呢?甚至,谁还敢说真话呢?

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随着科研体制改革的推进,中国的情况未必这么不堪。但在我们这个社会,很多时候,多做事多犯错,什么都不做,反而最受好评,有没有这样的情况,大家心里都有一把尺子。

当然,日本也有轰轰烈烈的科学造假。

当然,日本也有轰轰烈烈的科学造假。

记得2013年,日本“美女科学家”小保方晴子等人,宣称成功培育出能分化为多种细胞的新型“万能细胞”——STAP细胞。这一重大成果,当时被誉为“诺贝尔奖级别”。

但拿到诺贝尔奖是不可能的,因为随后很多科研人员就指出,这个发现疑点太多,小保方晴子所在的日本理化学研究所调查后认为,美女科学家在论文中有篡改、捏造等造假问题,存在严重学术不端。

科学来不得半点弄虚作假。

最后的结果,小保方晴子的导师、日本著名科学家的笹井芳树自杀身亡。很多人认为,笹井芳树无法面对学生欺诈的现实,觉得只有自杀才能洗刷耻辱。

自杀当然也不可取,但类似小保方晴子的学术不端,中国应该也有不少吧,有几个人像笹井芳树这样认真、刚烈呢?

3、对科学的真正重视。

重视不重视,归根到底,还是得看投入。

就看以前的数据吧:从2005年到2015年,日本这十年的科研经费平均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3%,居发达国家首位,而2016年美国为2.8%,约4650亿美元。

可以说,在科研投入比重方面,日本比美国还要高!

文章开头提到的日本“50年内拿30个诺贝尔奖”计划,其实正显示了日本对科研的重视。

这带来的,是科研人员的社会地位和职业威望。

据介绍,在日本,科学家被称为“先生”。而“先生”一词不是谁都能用的,只有民众心中最为崇高与敬仰的职业,才能有此殊荣。

日本科学家的待遇,反正大大高于政治家,更别提普通职员。哪怕一段时间内没有科研成果,科学家也不用担心丢掉饭碗,也不用费尽心机找各种发票来报销。

正是这样,日本科学家才能专注于科学研究,才成就了最近18年诺贝尔奖的爆发。诺贝尔科学奖有滞后性,有时可能长达20年,但日本的这种厚积薄发,应该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国庆长假,不想多说,简单总结一下吧:

国庆长假,不想多说,简单总结一下吧:

日本有日本的国情,中国有中国的特殊性。日本的做法也未必都可取,比如就是想捕鲸鱼来吃,日本人也要虚伪地打着科研的旗号。

但科研来不得半点虚假,在这方面,日本确实还有很多让我们惭愧的地方。他山之石,总可以攻玉吧。

日本人能够取得的成就,中国人难道真做不到吗?

为什么说『 日本是可怕的民族』?

日本队输了世界杯,但是赢得了尊重。日本队这次世界杯上的表现,可圈可点。

一位国际足联的工作人员把日本队赛后的更衣室照片发在社交网络上,日本队打扫了罗斯托夫体育场的更衣室,整个更衣室给收拾得整整齐齐,球场看台则让日本球迷清理得干干净净,此举让世界肃然起敬。

有人注意到,这一幕并非偶然。最近几届世界杯,常见日本球迷捡垃圾,即使淋雨,也照捡不误。他们拎着蓝色大塑料袋,一看就是有备而来。

进一步了解,日本人在大型活动或者体育赛事后捡垃圾,是非常普遍的事情。有人把这归结为日本的一个文化,就是“最后的更衣室文化”,没有低下头哭泣的时间,要快速整理心态,迎接新的挑战。”

在历史上,有更极端的案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日本战败,那些在中国的日本兵家属要被遣返回国。这些人,在回国前夜把在中国住过的房间整理打扫干净。

院子全部扫过,扫把统统立在墙边儿,屋子的地板也擦过,拖鞋统统排成一条线。就连没有带走的每一床棉被,每一件衣服,也全都洗过,一件一件挂在那里,甚至破掉的纱门纱窗也都换过。

对接钥匙的中国人目睹这一幕,感叹道,“这个民族可怕啊!”

一位记者则说:“一个战败了的国家竟然如此坦然地投降,那么,他们再次复苏的日子不会太长”。

从这个历史碎片我们可以看出,日本的“更衣室文化”由来已久。至于他们“坦然投降”也并不奇怪,一个战败国,侵略者,在他国的国土上,还有什么话可说?

当然,更深的原因,是日本的另一个历史传统文化,“崇拜强者”。这样你就会明白二战之后为什么美国一占领日本,日本很多人放弃抵抗,甚至抱着孩子和美国大兵打招呼。

对日本队的表现,我注意到,人民日报发表评论,日本队清理更衣室垃圾,值得中国足球队学习。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很多很多年前,中国男子足球队兵败汉城,男足队员在记者招待会上向中国球迷谢罪,报纸报道了此事,夸队员知耻者大勇。

但韩国报纸却报道了男足离开汉城时,把酒店客房弄得一片狼藉,说中国男足:“这样一支球队,输球是必然的,赢球才是怪事。”

这个批评有道理吗?有一定道理。优秀就是一种习惯,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日本有一位著名的实业家稻盛和夫,前几年到沈阳给企业家演讲,我的一位同学作为主办方,对他进行招待。

我这位同学,表示震惊。她说,稻盛和夫离开之后,整个酒店房间就像没人住过一样,清理得干干净净。床铺得整整齐齐,整个房间一丝不乱。

所谓细节上见功夫,坚持上见成就。我的同学非常感慨,这位创造好几个世界500强企业的人,成功并非偶然。

稻盛和夫曾提出“六项精进”,可见这个人做事的细致和努力:

第一、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

第二、要谦虚,不要骄傲;

第三、要每天反省;

第四、活着,就要感谢;

第五、积善行,思利他;

第六、忘却感性的烦恼。

今天我说这些,是见贤思齐,绝非是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面对一个可怕的对手,我们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是优点,要学习。

我们不要忘记,日本崇拜强者的文化,与强者为伍的根本目的是借力强者,最终超越最强者,憋着劲呢。所以,我们今天是要借日本这面镜子,看自身的成败得失。

在我看来,所谓国民教养,其实可以具化为一个好习惯的养成。无论在哪里,打扫房间,捡垃圾,不干净不舒服,当一个人把这一切做得行云流水的时候,甚至有点偏执、强迫症,素养也就产生了。

对这个观点,管理专家余世维说过的一件事可做印证。

因为受父母的影响,他从小就养成了非常好的习惯。有一次在上海搬完家之后,他对保姆说要把房间打扫干净。

保姆说,先生,我们都要走了,还打扫它干嘛?

余世维就说了,阿姨,一个人离开一个地方,就要干干净净离开。房东怎么看那是他们的事情,而我们把房子打扫干干净净再离开,代表了我们的教养和习惯。

最后借用张荣寰《文化论》(另说是梁晓声,各位考证下)的四句话做个结尾:

对于个体人来说,

文化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

无需提醒的自觉,

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

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共勉!

相关文章
库尔特迈尔回忆录 下载
库尔特迈尔回忆录 下载

二战的纳粹德国把人类推向地狱,但战后却有一个纳粹德国军官库尔特迈尔被集体....

雍正是几阿哥 甄嬛传
雍正是几阿哥 甄嬛传

在康熙的众多儿子中,雍正既不是老大,又不是老二,却为何能独占鳌头呢?很多人问....

茅于轼对汪精卫的评价
茅于轼对汪精卫的评价

导语:莫名想到茅厕。原来是民国美男。曲线救国,直线叛国! 茅于轼,经济学者,美日....

武则天选择男宠的标准是什么
武则天选择男宠的标准是什么

武则天选择男宠的标准是什么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正统的女皇帝。在....

嬴稷是芈月和谁的儿子
嬴稷是芈月和谁的儿子

赢稷是秦朝的一代明君,他小的时候一直身处异国,在燕国做人质。年少的时候就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