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最奇怪的人
爱看书的人对于四大名著一定都很了解,四本书中的三国演义比较深奥可能,但是一旦能够看透三国演义,那就说明你的文学底蕴达到了一定的地步,三国演义中故事穿插以及人物情节构思都十分巧妙,每个人独特的个人形象鲜明,那你知道三国演义中有这些人比较奇怪吗?你又了解多少呢?
孙权。 三国演义之前的民间三国故事,东吴往往是反派。罗贯中可能觉得东吴毕竟抗曹有功,所以也基本塑造成了半个正派。
在这个指导思想下,一代枭雄孙权给小说描述的有点变得单纯化和中2化了,经常拍脑袋决策,因“怒”兴师。比如偷袭荆州就被解释为刘备借了荆州(实际上是江陵)之后以各种理由赖着不还,并不惜笔墨反复渲染孙权对此耿耿于怀。然后关羽还把孙权骂了一顿,孙权气不过,所以就打了。
甚至抓住关羽之后,还有一句“将军今日还服孙权否”的台词,好像打荆州就是为了教训一番关羽,挣个面子似的。结果发现关羽杀了也不是、放了也不是后,演义孙权马上就方寸大乱了。最后刘备兴师的时候还提出愿意“让回荆州,送回夫人”(历史上孙权的确遣使求和,但没有这种条件,这么开条件那岂不是把战争当儿戏?)。
正史上孙权以吞刘自大、全据长江为目标是蓄谋已久的,这在《鲁肃传》(榻上策)《周瑜传》(二分天下之计)《吕蒙传》(攻徐不如取羽)等都有提到。演义可能为了掩饰这一点,把215年孙权派吕蒙武力夺取荆南三郡一事,改成诸葛亮主动割让三郡。受此影响,后来很多人讨论刘备失荆州,常常认为“刘备老赖"、"关羽骄傲、刚愎自用、不懂外交"等是主要因素、自身也要对此事负很大责任,就连毛泽东都不能免俗。
演义当中东吴帐下的和谐度貌似也明显高于正史,给人一片人才济济、欣欣向荣的感觉,最后的评诗也说:“紫髯碧眼号英雄,能使臣僚肯尽忠”。比煮酒论英雄时的袁绍、袁术、刘表等人评语高得多了。但后期孙权的宫廷倾轧、迫害忠臣其实也是挺严重的,演义貌似这点就也基本隐去了。
我只能说,反差大的很多,几乎找不出一个“最”大的。
曹仁。
在演义里,曹仁简直是个二五眼。列八门金锁阵攻刘备,却被徐庶识破,大败而回;率军进入新野,却被诸葛亮火攻,再次大败而回;赤壁之后守南郡,与周瑜对峙,却是靠了曹操的遗计,才击退吴军;关羽攻樊城水淹七军,指挥士兵放箭射中关羽右臂,又给我们描绘了一个奸诈狡猾的曹仁。
但历史上的曹仁很正,简直是曹魏阵营的典范。曹丕曾经写信教导曹彰,为将者,应以曹仁为榜样。他也是曹魏少有的能够独自领军的将领。攻徐州,曹仁领军攻伐其他各县;战官渡,曹仁领军收复叛县击败刘备。这个时候,他是偏师。赤壁战后,屯守江陵据周瑜;关羽攻樊,据守死扛不屈服。这个时候,他又是底线。
抗击周瑜时,曾经于万军之中救出部将牛金。这般勇武豪情,三国时代少之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