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11-28 17:58:50
面容消瘦,形容枯槁,生命临近终点,老人生理上会有哪些表现?老人临终前的生理表现是什么?脱水,昏迷,呼吸由深入浅,越来越困难!死后风光大葬,不如生前床下一碗水!所以小编奉劝各位,父母尚在,多回家看看,尽尽孝心!别等那天父母真的走了,就算有那份心都来不及了!
老人临终前的生理表现
脱水、昏迷等。呼吸频率由快变慢,听觉常常是最后消失的一个感觉、双眼半睁,面肌消瘦、张口呼吸等,最张呼吸停止,血压为心率改变,呼吸由深变浅。
胃肠道表现有食欲减退胀,视觉渐渐减退、眉头紧锁,出现鼻翼呼吸、双眼无神、咬牙等、意识模糊。
病痛:临终的病人、昏睡、面部呈铅灰色,瞳孔放大。肌肉张力丧失、眼睛睁大或紧闭,无法维持良好的功能体位、呕吐 、到视力消失、口干等,表现为烦燥不安、嘴微张等。
眼睑干燥、意识的改变、恶心,五官扭曲。嗜睡、
便秘:表现为尿失禁,分泌物增多,不能进行自主的身体活动、潮式呼吸有感知觉、吞咽困难。
老人在临终之前,常会出现这一种征兆,你了解多少?
在中医上来说,人的大小便都是通过人体的肺气系统摄入的,人活到一定的年龄的时候,那么身体的各个器官就会出现衰退的情况。一般高龄老人经常会在排便完之后就出现呼吸停止的情况。因此很多人都会说老人临终前会净肠,但是净肠多少天是需要看老人的身体情况来决定的。不过有老话说老人去世前净肠,后人会大富大贵。
人死之前会出现净肠的情况,是因为身体的机能完全处于一种丧失自我控制状态下,这叫做排空,也是老人在临终之前经常出现的一种征兆。老人在临死之前,括约肌是不会受到资金的控制,而身体的肌肉正处于一种压缩身体排空的状态,所以才会这样。当然人体的神经肌肉出现松弛的情况,那么膀胱括约肌也是会导致人体的直肠括约肌的功能丧失,最后就会导致大便失禁等一些情况的出现。
其实老人临终净肠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而且拉的大便还是呈黑色的或者是灰色的,还一块块结在一起,此外有的老人在临终前还会出现不吃不喝的情况。其实出现这些情况都很正常,所以不用觉得过于惊讶。有的老人在临终之前还会出现回光返照的情况,就是之前说话不是很清楚,但是到这个时候人变的有一些精气神,而且说话也会变的很清楚,就像正常人一样,但是说完话之后老人就会断气之类的。
其实,老人临终净肠是7天是有的。虽然很多老人会出现净肠的情况,但是时间没有那么长,一般都是三到五天左右。出现这样的一个情况很多时候是因为人体的括约肌处于一种松弛的状态才会这样的,所以不用担心是什么问题,不过老人净肠之后就会出现咽气的情况。因此,在发现有这样的情况的时候,最好是多陪在老人身边比较好。另外,要是出现不吃不喝的情况,这也属于正常的情况,很多时候老人在死之前都会这样的。
100多年前,一位老人临死前哀叹:我要死了,大清也快完了!
晚清时期有所谓的中兴四大名臣,他们分别是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公元1837年9月,伴随着一声婴儿的啼哭,张瑛的第四个儿子张之洞出世了。张之栋的父亲张瑛,先后做过县官、知府、道尹,他勤于政事,清正廉洁。张瑛在兴义府知府任上十余年,先后栽培过许多人才。在这十余年间,兴义府考取举人的就有20多名,贡生8名,进士,两名。
张之洞在小时候读书用功、才思敏捷,而且有夜间工作的习惯。据他后来回忆,自己之所以为官一方以致于通宵达旦,这可能是小时候经常晚上读书学习的缘故。许多名人也像张之洞一样,都有夜间工作的习惯。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张之洞为人所称颂的可能就是他对中国工业、教育做出的卓越贡献,比如在他的领导下,兴办了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另外,他还创办了自强学堂,也就是现在武汉大学的前身。
甲午战争失败之后,张之洞向朝廷上建议,希望总结经验教训、变法图强。康有为对此颇为欣赏,称他“有天下之望”。在康有为组织强学会之后,张之洞还捐了5000两白银,充作会费。当然,这白银最终还是进了康有为的腰包,而戊戌变法仅维持了不到100天就宣告失败。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当时的首相伊藤博文曾经到北京游历,他对人这样说道:“从古到今,变法都要从远大开始,从内乱外患将到的时候开始,中国能务实办事的大臣只有张之洞一个人。”
公元1908年10月,光绪帝,慈禧太后相继死去,继位的则是溥仪,登基后改年号为宣统。其父摄政王载沣和袁世凯有激烈的矛盾,载沣还密谋杀掉袁世凯,张之洞对此表示反对。
后来,载沣以袁世凯患足疾为名,削除了他的权利。此时的张之洞也已经病入膏肓,载沣不顾彼此之间的猜忌去看望他。张之洞向载沣提出建议,要善于安抚民众。载沣对此则不屑一顾,说道:“不怕,我有军队在手。”可他根本没想到自己竟然使唤不动北洋军。
临死前,张之洞哀叹“国运尽矣”,从此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老人去世前的身体特征听
1、手足冰凉,但肘关节、膝关节以上烫人,身体发高烧39度以上,手上的血管由青变青黑色。
2、小便失禁,自己不能控制。
3、用药无效用,手、足无法输液,即使输液也不过一个多小时,就无法输入,小腿输液还可以,但是会越来越慢。
4、额头皱纹舒张开,当全部张开时,人就会离去。
5、因发烧会糊涂,会说一些常人听不懂的话,多数会喊“开门,开门”之类的话,之后会出现脑昏迷。
6、食物、水无法自主进食。
出现以上情况可能离老人辞世的时间不多(一般不超过72小时,我父亲出现以上症状31个小时后辞世),这时要做好临终关怀。
临终关怀
1、握住老人的手,与他攀谈,并用湿棉棒搽老人的嘴,这样老人会好受些,安静些。
2、酒精加热水用毛巾擦拭老人全身,他会感到很舒服,同时也可以降体温,从脖子到脚全身擦拭,重点擦腋窝、裆部、四肢,前胸后背。
3、为老人净面,老人爱干净,要把胡须刮干净,用热毛巾檫脸和头。
老人去世前的身体特征
老人刚辞世不要哭,要给他说去找他过世的亲人去,他就会安静的走,千万不要让他去找在世的亲人;有时,他在世时想去拜访亲人,他会魂游四方,去找他的亲人,我四姑说,早晨突然醒来,发现我父亲在她家敲门,之后时间不长我父亲就辞世啦...
1、高龄老人临终前症状
1.1、浮肿消退。有浮肿的老人 , 大部分在死前一段时间 , 浮肿有可能会逐步消退 , 手脚有可能会慢慢瘦下去。
1.2、说糊涂话。有的人会说糊涂话。甚至一世不该说的全说出来。只因心脏动力不足 , 造成大脑供血和供氧不足 , 出现脑痿缩 , 把过去的老记忋翻出来说 , 之后元气不足就不说了 , 这时就进入倒计时了。
1.3、手脚冰凉。大部分老人去世前几天手脚会慢慢凉下来。首先脚板开始冰凉 , 再到大腿、肚子甚至到心脏部位冰凉 , 人就死亡了。各人会有不同 , 有的人凉到肚子就死了 , 有的到大腿已死 , 有的凉到心脏才死。同时 , 手也会迟点从手指开始向心脏凉进来 ( 手脚冰凉为心脏供血不足死亡类型 ) 。
2、高龄老人高龄的称谓有哪些
中国传统上对于老年人的高龄有些褒义的称谓。
2.1、60 岁 : 耳顺之年、花甲之年、耆 [ q í ] 艾 : 古称六十岁的人为 " 耆 "。下寿 : 古人以六十为下寿。
2.2、61 岁 : 还历寿。
2.3、70 岁 : 从心之年、古稀之年 :、悬车之年、杖围之年。中寿 : 七十为中寿。耄 [ m à o ] :70 岁。
2.4、77 岁 : 喜寿。
2.5、80 岁 : 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耋之年、伞寿耋 [ di é ] : 指八九十岁的年纪。中寿 : 指 80 岁以上。
2.6、88 岁 : 米寿
2.7、90 岁 : 上寿 : 九十为上寿。
2.8、99 岁 : 白寿 , 指 99 岁 , 百少一为 99, 故借指 99 岁。
2.9、100 岁 : 期颐 : 指百岁高寿。期颐
2.10、108 岁 : 茶寿 : 茶字上面廿 , 下面为八十八 , 二者相加得 108 岁。
3、老人饮食养生需要注意什么
人到老年 , 身体各器官功能逐渐减退衰弱 , 易患各种慢性疾病 , 因此在饮食时宜低盐、低脂肪、低糖。
低脂肪油吃多了有害身体。高脂饮食 , 特别是高动物性脂肪的饮食 , 与发生心血管疾病、胆囊炎、胰腺炎的关系密切。
一般人平均每天动物食品摄食量达到 150 克时 , 就应控制食油量在 20 克左右为宜。老年人活动减少 , 消耗的脂肪也少 , 更宜少吃 , 特别是动物性脂肪。如果饮食是以素菜为主 , 可适量增加一点脂肪。
低糖老年人常食高糖食品 , 弊大于利。因为老年人消耗的能量不多 , 血糖调节功能逐渐减弱 , 经常吃甜食和糖果 , 容易造成龋齿 , 引起缺钙 , 身体易发胖 , 还易患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等疾病。
老年人最常见的几种疾病
1、高血压:高血压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 , 也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其发病原因医学界普遍认为是在一定的遗传背景下由于多种环境因素参与使正常血压调节机制失常所致。。
2、慢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是一种常见老年病 , 通常是患者由于感冒、吸烟、机体过敏、气候变化、大气污染等原因 , 使支气管和细支气管反复受到感染和刺激所致。
3、冠心病:冠心病是中老年人最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病 , 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血管病变而引起 , 病变的根源在于患者平常饮食不合理 , 体内脂质代谢紊乱 , 使得血脂胆固醇沉积在血管壁上 , 从而导致冠状动脉血管的硬化、血栓、堵塞 , 其主要临床表现有心肌缺血、缺氧而导致的心绞痛、心律失常 , 严重者可发生心肌梗塞 , 使心肌大面积坏死 , 危及生命。
如何给老人心理护理
1、不服老、自尊的心理。很多老年人患病住院后 , 从心底会很希望医生和护士都能恭顺他们、尊重他们。因此 , 对老年病人尊重是非常重要的 , 必须学会顺应老年病人的心理特点。
2、孤独寂寞的心理。老年病人入院后由于对医院环境不习惯 , 生活上感到不方便 , 并希望有人探视 , 尤其希望配偶及子女能时常陪在自己的身边 , 但同时又怕给家庭成员带来太多麻烦 , 心理很矛盾 , 再加上疾病的影响 , 极易产生孤独寂寞的心理。有趣味的活动有助于缓解其住院的紧张心理 , 减少孤独寂寞感。
3、悲观绝望、濒死感的心理。对于大多数的老年病人 , 当住院一段时间后 , 如果疗效不够显着 , 他们就会对医护人员开始产生不信任 , 并且怀疑自己是不是得了什么重症或绝症 , 而其他人又有意欺瞒他。因此 , 他们对周围人的一言一行会十分敏感 , 尤其对医护人员的言行更敏感。
应该怎样合理地判断一个老人是否到了临终的时候
从小就听大人说了很多关于老人临终前的表现,耳朵收缩,脚肿了,脸肿了,总喜欢叫子女买这个东西吃,那个东西吃等。可能这些经验是可借鉴的,我也是信以为真,直到我看见了一户人家在处理老人的曲折过程,终于打破我的观念。
一位90岁的老人刚好轮到大儿子家照顾,由于老人患有高血糖,而且脚骨折刚好痊愈,还处于恢复期。还不怎么会走路。由于大儿子照顾不周,大媳妇也不怎么管,仅一日三餐,便放老人家在床上,弄得床上发臭,老人没有运动,尿床上也不管。仅过了几个星期,导致老人怕冷,吃不下饭,血糖过高,人基本处于昏迷状态。
于是大儿子通过老人耳朵收缩,脚肿等,判断老人快不行了。赶快打电话叫周围的亲人回来,准备老人的后事。
老人的二儿媳妇是一个护士,回来看见老人,没有任何检查说了老人家第四次脑梗了,没救了。因为之前老人家有过一次轻微的脑梗。
小儿子的女儿是一个实习医生,小女儿坚持要把奶奶送到医院进行监测,由医生来判断奶奶的身体情况。但遭到了很多大人的拒绝,认为他们具有几十年的经验,可以判断出奶奶的生死,而且老人家出了村子去世了就不能回村子了,这样将是大不敬的做法,不利于以后子孙的发展。
于是家族分成了两派,由大儿子,二儿媳妇组成的一派,凭经验判断老人家不行了,正在准备后事,去医院就是浪费钱;小儿子和小女儿组成一派,坚持送往医院。两派僵持不下,到了快打架的地步,老人家异常痛苦。
最后实在没办法,小儿子及其孙子强行把老人送往市里最好的医院,通过医生检查,发现各项生理功能都是很正常的,也没有脑梗,仅血糖比较高,属于血糖高引起的昏迷。住院通过调整即可。
大儿子还时不时去医院闹,发现老人没动静,就要求马上回家,生怕在医院去世。四处宣扬老人家没救还往医院跑,浪费钱,由此引发了家族的“战争”,关系极度僵化。
最后老人安全出院,如今由小儿媳妇照顾,还能去深圳,也渐渐能够开始走路。
由此引发了思考,如今医学这么发达,仅凭经验以及传统的一些思想去判断一个老人家是否已经到了临终的做法有时是很危险的,很容易引起误判,导致老人家活活熬死。这跟杀人没有任何区别。应该由医生做出相对科学的判断。
老人家丧失自理能力,就需要子女的照顾,虽然这是一项比较艰巨的任务,但也是义务,应该让老人家有尊严地离开人世,而不是逃避应有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