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09-25 17:38:08
印度和巴基斯坦虽然一脉相传,可是信仰不同。各自从殖民地独立后,摩擦不断!前后发生过几次战争!后来巴基斯坦一分为二!东巴基斯坦独立建国为孟加拉国!可是作为死敌的印度为什么不吞并孟加拉?孟加拉早在印巴分治的时候后,就已经从印度划出去了。1973年的时候,很多殖民国家独立了,全球的认识已经不在认可殖民主义,印度也不敢去踏破这个法理,当年,印度的人的目的只是为了削弱巴基斯坦,所以支持孟加拉独立。
印度为什么不吞并孟加拉
印度帮助孟加拉独立,为何当时没有趁机直接吞并它?我们知道,蒙巴顿方案后,印度和巴基斯坦打的是不可开交,尤其是第三次印巴战争,印度策划肢解巴基斯坦,出兵占了整个东巴基斯坦,也就是孟加拉。而此时,一向喜欢领土的印度为何没有趁机吞并孟加拉呢?
二战后,印度一直将南亚看做是自己的后院,想恢复当年英国人殖民地时期的辉煌和广大。因此不断控制周边小国,吞了锡金,控制不丹和尼泊尔,马尔代夫等,可以说对于领土需求是很大的。而在第三次印巴战争中,印度命名完全派兵占领了孟加拉,而之所以没有直接吞并它,主要是以下原因。
第一,首先是大国不允许。
在当时情况下,依然是美国和苏联的冷战时期,而美国和苏联在南亚的策略也是制衡策略,不希望南亚出现更加强大的国家。因此,在印度出兵还没攻进达卡的时候,美国就主导安理会通过协议,要求印度撤兵。因此,当时印度面临最大的挑战就是大国的反对,尤其是美国,这一点不得不考虑。
第二,是宗教原因。
印度整个是印度教,而伊斯兰教当时跟印度那是打的不可开交,而一旦吞并孟加拉国,当时人口接近1亿,几乎占据当时印度的五分之一了。因此,吞并后很难消化,如果不慎,还可能激化国内的宗教矛盾,因此,直接吞并危险是非常大的,印度必须考虑好这一点。所以这一点也让其不敢冒险,毕竟孟加拉不是锡金,等量级完全不是一个层次。
第三,世界大势。
在二战后,国际社会发展下,近代的丛林规则退出世界。可以说凭借实力,直接吞并,占领殖民地的时代结束了。因此,当时情况下,吞并一个主权国家是不可想象的,即使美国和苏联也不敢随意吞并一个国家。而印度通过战争占领孟加拉,然后又吞并这无疑是极大的历史倒退,其举动也会遭到世界的反对,到时候真的是吃不了兜着走了,所以印度根本不敢吞并孟加拉。
昔日的印度领土,后被强行割裂出去,气死印度
孟加拉国位于南亚次大陆东部,是仅次于印度、巴基斯坦的南亚第三大国,也是一个伊斯兰国家。
从地缘视角来看,孟加拉尊奉伊斯兰教,还是多少有点不寻常的。毕竟地缘距离上,孟加拉与传统的伊斯兰世界的关系非常遥远,而且该国三面被印度团团包围,人种、语言也都跟印度一脉相承。正常情况下,孟加拉理似乎更应该成为印度文明的一部分,咋就跟看上去全无关联的伊斯兰扯到一起了呢?
在之类云石君做个简单解读:
首先,简要看下孟加拉的基本国情:
孟加拉国的本部核心区位于恒河和布拉马普特拉河(即雅鲁藏布江)下游的三角洲平原,全国总面积15万平方千米,由于核心区为毗邻河流的低地平原,板块的板块生产潜力十分不错。再者,鉴于直面孟加拉湾,所以能够比较方便的吸纳外部海洋文明的影响,依托这些良性因素,终整个农耕时代,孟加拉都是南亚较为富庶的板块之一。
可就是这样一片热土,却没有纳入印度文明,倒成为伊斯兰世界的组成部分。这是为何?
其实一开始,印度文明也曾覆盖了孟加拉,但中世纪后,随着伊斯兰教的崛起和影响力的扩散,这种格局逐渐出现了变化。阿里伯帝国崛起后,武力东拓,伊斯兰教随其扩散到东方,吸引了中亚土著皈依。而这些皈依伊斯兰的的中亚突厥系游牧武装,又周期性的翻越兴都库什山脉,入侵南亚,并依托游牧武装的强大军事优势,击败了南亚土著势力,建立了德里苏丹国、莫卧儿王朝等一系列突厥系伊斯兰教主导的政权。
取得政治统治权后,伊斯兰教在南亚传播就获得了有利的条件。
但印度文明终究是树大根深,尽管伊斯兰获得了政治的支撑,但想再次大陆彻底取代印度文明,那还差的远。不过,在某些地区,伊斯兰依然获得了成功——这里面最主要的,就是位于次大陆西北端的印度河流域(巴基斯坦),和东北部恒和三角洲一带的孟加拉。
伊斯兰搞定印度河流域不难理解。它位于次大陆西北端,毗邻中西亚伊斯兰核心区;而在南亚内部,印度河流域的区位又相对偏远边缘,跟次大陆主体板块之间,存在着一个总面积高达40万平方千米的塔尔沙漠,这个强势地缘阻断严重妨碍了印度文明对当地之辐射。随着岁月的累积,伊斯兰文明步步进逼,最终压倒了印度文明,实现了对印度河流域的文明替换。
而孟加拉不一样。孟加拉在地缘层面跟中西亚风马牛不相及,加上恒河自西向东,由印度流经孟加拉注入印度洋,把印度文明的主体核心板块——恒河平原,跟孟加拉有机串联到一起。凭着这一天然通道,照说印度文明在孟加拉没理由玩不过伊斯兰。
可事实就是,伊斯兰在孟加拉取代了印度文明,成为当地的主体宗教。
这又是为何?
这得从次大陆地缘结构来看。
就地缘格局来说,孟加拉偏居次大陆东北部,区位比较边缘,唯独西面一个方向,可以承接来自印度本部核心区——恒河平原之辐射。至于东、北两个方向,看上去也是印度文明势力范围,不过这些地区实际上是印度文明体系中最边缘、文明成色最低的印度东北邦内陆。
东北邦的边远、闭塞和落后,再加上印度文明强大的内部分裂基因,其后果——当地分离主义倾向浓郁。这种地方,能勉强留在印度文明体系,乃至印度这个国家体系内,就算是不错的了。还寄望于以其为基,辐射孟加拉,这着实有些强人所难。
至于孟加拉西境,尽管看上去跟印度大面积接壤,不过实际上,印度文明与其连接的地缘通道非常之狭窄。
与孟加拉国毗邻的,是印属西孟加拉邦的主体—以加尔各答为核心的西恒河三角洲,至于西孟的更西边,则是著名的德干高原。
地缘格局层面,恒河中上游北受喜马拉雅山脉挤压,南遭德干高原阻遏,所以呈东西走向,只有到行经孟加拉板块时,德干高原的影响力消失,这才折而向南,注入孟加拉湾。
德干高原在古代同样是落后边缘板块,它的存在,不仅无法为西孟加拉提供支撑,反倒阻碍了恒河平原对孟加拉的辐射。及至德干高原消失,恒河由西向南大转折,这意味着恒河下游和入海口的三角洲,实其实已经偏离了恒河平原的东西向地缘主轴,进而建构为一个比较独立的次级地缘板块。这种特殊的独立性,其直接后果就是——西孟加拉邦之人文结构,跟恒河平原明显不同。在这儿,主体民族是孟加拉族——跟孟加拉国一样。
当恒河三角洲的核心板块(也即后来的孟加拉国)皈依伊斯兰后,印属不可避免的也受到伊斯兰文明的扩散影响。尽管凭着与印度文明地缘关系相对紧密的因素,西孟勉强维持住了自己的印度文明属性,但它也不可能再为印度文明反攻孟加拉提供战略支撑。
既然西孟和东北邦都不足为凭,那么印度文明还要想辐射孟加拉,便只能以恒河平原这个本部为依托。不过恒河平原跟孟加拉之间,仅仅只有一条地缘通道能做连接——这就是西里古里走廊。
但是,西里古里通道,其宽度只有区区的几十千米,地缘通道之狭窄,甚至严重阻碍了印度对自家东北邦的辐射能力,导致东北部分离主义思潮泛滥。再要试图通过其压制孟加拉的伊斯兰文明,这自然力有不逮。
地缘格局的相对独立性,以及孟加拉板块自身相对不错的地缘实力,这都为孟加拉脱离印度文明体系,转投伊斯兰提供了有利条件。正因为如此,当突厥系政权在次大陆推广伊斯兰时,恒河本部这个的京畿地区的成效不大,反倒是而孟加拉这样的边缘板块,却受益于印度文明在当地的天然缺陷,反倒容易得多。
而阿拉伯海商的崛起,也为伊斯兰在孟加拉的扎根提供了强力支持。中东伊斯兰核心区向南亚的渗透,一般有海陆两大通道:陆上,由中亚的突厥部落,经次大陆西北的印度河流域带进,至于海上,则是阿拉伯商人渡海携来。
中世纪中后期,烜赫一时的阿拉伯帝国分崩离析,东亚大陆的中国,以安史之乱为标志,也开始经济重心南移动。种种变化,导致原先的陆上丝绸之路逐渐荒废,反倒是北印度洋、南中国海一线的海上丝绸之路日趋兴盛——而这条海上思路,尤其是印度洋端,几乎由阿拉伯海上掌控。阿拉伯人通过海贸,赚的盆满秤满,而伊斯兰教,也在此过程中漂洋过海,向东传播。
阿拉伯文明是中世纪人类海洋文明的杰出代表,文明的体量与成色,都超过了印度文明。再加上印度文明天然缺乏凝聚力,政治上又四分五裂,这就给外来强势文明趁虚而入提供了可乘之机。
当然,要说完全取代印度文明,这个伊斯兰和阿拉伯还是做不到的。不过在某些区域,阿拉伯人依然成功的获得了一些突破。比如印度半岛,阿拉伯商人就占据了一些港口;至于孟加拉,由于它是临海低地平原,本身就相对富庶,再加上有恒河这个连接南亚内陆的地缘通道在,种种因素,导致阿拉伯人对孟加拉非常关注。
虽然阿拉伯商人没有像突厥人那样,在孟加拉建构起自己主导的政权,但因为他们身为海上的明显经济优势,所以其所携带的伊斯兰文明,也在孟加拉具备了明显吸引力,揽获大量拥趸。
最后,大英帝国对南亚殖民,也助推了伊斯兰在孟加拉的生根。
近代,大英殖民帝国统治南亚,。只是,位于西北欧的英国本土,跟南亚次大陆的地缘关系实在太过疏离,这严重妨碍到英国对南亚的控制能力发挥。基于此,英国为了维护在南亚统治,就必须以夷制夷,收揽一些南亚土著势力做帮手。
当然,英国人要是不想养虎为患,可你当不可能去扶植印度教这个南亚主流文明体系;而伊斯兰教、锡克教这些少数派,就成为英国人的合适收揽对象。
获得了英国人的青睐,英殖时期的伊斯兰,依然可以享受优于印度文明的资源和地位,这种状况折射在孟加拉,就是当地的伊斯兰影响愈发扩大。
相对独立的地缘格局,和突厥、阿拉伯、英国三大外来势力前后助推,经过几百年的博弈,孟加拉原有的印度文明体系,终于被伊斯兰取代。
孟加拉的伊斯兰化,对当代南亚地缘政治构成重大影响。1947年,英属印度统治终结,临走前,英国颁布《蒙巴顿方案》,以宗教信仰为划分标准,在次大陆推行印巴分治。孟加拉跟印度河流域因属伊斯兰教地区,所以脱离印度,联合成为一个伊斯兰国家。孟加拉也成为当时的巴基斯坦国的一份子(史称东巴基斯坦)。
英国此举,主要是想遏制印度这个南亚主体大国的发展潜力——而这种做法,自然不可能为印度所接受。英国人刚一走,第一次印巴战争便爆发,后来两国间的大规模战争又打了两次。直到第三次印巴战争时,印度取得重大突破,一举击败东巴基斯坦守军。并操控东巴的孟加拉民族势力脱离巴基斯坦国,建立了拥有独立主权的孟加拉国。
回首这段往事,免不了有个疑问:印度既然好不容易才将东巴基斯坦割裂出来,为啥不干脆直接吞并了事——就如同其对锡金所做的那样。何必多此一举,让孟加拉独立建国呢?难莫非印度真的不在乎孟加拉这块宝地?
当然不是。印度一直以一统南亚为远景战略目标,对孟加拉怎会毫无觊觎之念?只不过,就算印度有此想法,要是真有付诸实施,却难免会遇到许多现实层面的麻烦。
那么,究竟是哪些麻烦,导致印度不得不放弃吞并孟加拉之头呢?,在下一节的《地缘政治36——印度为何不吞并孟加拉》一节中,云石君继续为您解读。
印度为什么不吞并孟加拉
这个国家曾为印度领土,后却叛离而去,印度却无可奈何
孟加拉国,位于南亚次大陆最东端,是仅次于巴基斯坦的南亚第二大伊斯兰国家。
从地缘的角度看,孟加拉被纳入伊斯兰文明,这颇有些不合情理。因为孟加拉与伊斯兰各国的地缘关系非常疏远,而且其国土被印度三面包夹,连人种和语言,都跟印度系出同源,按说这样的国家,完全应该是印度文明的一部分,怎么就和看上去八竿子打不着的伊斯兰融为一体了呢?
关于这一点,云石君在这里做个简要的剖析: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孟加拉的基本面:
孟加拉国处在恒河跟布拉马普特拉河(即雅鲁藏布江的南亚部分)下游,国土面积近15万平方千米,人口约1.6亿。
因为孟加拉主体核心区,是两大河的入海口三角洲平原地带,所以天然适合农耕。而且,其国土之南便是浩瀚的印度洋,这样的便利条件,又让可以便利的承接外部海洋文明的辐射。这样的优越地理条件,使该地成为农耕时代次大陆最富庶的板块。
可就是这样一块沃土,却没有被印度文明吸纳,反而被伊斯兰融合。这是为何?
其实最早时候,孟加拉也在印度文明体系下,只是随着伊斯兰文明崛起。这一切都发生了变化。伊斯兰文明大举东进,中亚游牧部落纷纷被其纳入麾下。在这之后,伊斯兰化的突厥游牧势力又多次跨过兴都库什山脉,向南亚拓展,并消灭当地的印度本土政权,在这里先后打造出德里苏丹国、莫卧儿帝国等一连串伊斯兰国家。
取得政治优势后,伊斯兰教也开始积极在南亚扩张。
不过印度文明毕竟底蕴深厚,体量巨大,突厥人虽然有政治优势,但想在文明体系上,用伊斯兰将原生的印度文明彻底替换,还是力有不逮。不过,在某些特殊的地缘板块,它还是取得了优势。这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南亚排名二、三位的两大地缘板块——西面的印度河板块(巴基斯坦)和东面的恒河三角洲(孟加拉)。
印度河流域的伊斯兰化很好理解。这里与中亚隔兴都库什山脉相望,是南亚与伊斯兰世界地缘关系最近的地区。再加上印度河流域与恒河大平原之间,又有一个面积达40万平方公里的塔尔沙漠,阻断了恒河流域印度文明对印度河流域的辐射,久而久之,伊斯兰文明后来居上,在印度河流域取得优势,实现了对印度文明的替换。
可孟加拉不一样。此地与中东的地缘关系十分疏离,而且恒河由西向东,从印度直入孟加拉,最后流入印度洋,是印度文明核心区——恒河平原与孟加拉板块之间的天然交流通道,从这个角度看,孟加拉完全应该被印度文明牢牢把控,没道理也成为伊斯兰的一部分。
但事实就是,伊斯兰清除了当地的印度文明影响,完成了对孟加拉的同化。
这又是为何?
这其实与次大陆东部的地缘结构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从地缘格局上看,孟加拉所处的南亚次大陆的东北部,是印度文明的边缘地区。仅西面一个方向,可以承接来自印度本部核心区——恒河平原的辐射。至于东、北两个方向,虽然也跟印度领土相连,但它所连接的,却是印度文明体系中,最边缘,最封闭落后,也是影响力最为薄弱的东北邦内陆地区。
印度东北地区非但极端贫穷落后,而且跟恒河本部的地缘关系比孟加拉还要疏离的多;此外,印度东北地区与东亚大范围接壤,受汉藏文明乃至缅甸的影响较大,印度文明在该板块的影响力非常微弱,时至今日依旧是整个印度版图内,分离主义倾向最强的板块。这种地方,别被以孟加拉为根据地的伊斯兰文明,或者来自东亚的汉藏文明体系融合掉,就已经不错了,哪还有能力辐射孟加拉?
而回看孟加拉西境,虽则跟印度大范围接壤,但承接印度文明的地缘通道却十分狭窄。
位于孟加拉国西南边界之外的,是印属西孟加拉邦的主题板块——以加尔各答为核心的东恒河三角洲,而西孟的更西方,便是德干高原。
地缘格局上,恒河在南北两个方向,分别受德干高原与喜马拉雅山脉的双面包夹,所以在上中游地区均呈东西走向,直至流经此处,已出了德干高原的范围,恒河才能够向南转向,最终流入印度洋中的孟加拉湾。
德干高原也是印度的边缘板块,地缘影响力不强,它的存在,大大限制了恒河平原的朝孟加拉投射地缘影响力的能力,恒河行至此处,河道自西向南出现大转折,这也使得恒河三角洲脱离了恒河平原的东西向地缘主轴,进而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缘板块。地缘上的相对独立,使西孟加拉邦在人文特质方面也跟恒河平原出现一定的偏差,该地的主体民族跟孟加拉国一样,都是孟加拉族人。
在恒河三角洲中央部分被伊斯兰化后,地处三角洲西端的印属西孟,也不可避免的会受到伊斯兰的影响。
不过印度文明毕竟是南亚主体文明体系,虽然因为地缘结构限制,以恒河平原为根基的印度文明,不足以覆盖整个恒河三角洲,但对与自己距离最近的三角洲西部,印度文明靠着体量的优势,依然保住了在当地的优势地位,并将其留在自己势力范围内,成为印度所辖的西孟邦。
不过西孟被印度吸纳,是不符合正常的地缘逻辑的。因为在地缘结构上,西孟其实是整个孟加拉板块的一部分。所以,印度文明虽然靠着体量的优势保住此地,但影响已经比较微弱,能确保这里不被以孟加拉国为核心的伊斯兰文明同化,就已经相当不错二流。再想以西孟为核心,去跟孟加拉国本土的伊斯兰文明竞争,实在力有不逮。
既然西孟不具备成为根据地的条件。印度文明再想进入孟加拉,就只剩下夹在喜马拉雅与德干高原之间的恒河河谷这条唯一的战略通道。这种通道的狭隘,甚至对恒河本部控制自家的东北邦,都构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想单凭这条通道,便压制占据恒河三角洲主体部分的孟加拉国,几乎不大可能。
相对独立的地缘格局,加上孟加拉板块本身也相当不错的地缘实力,削弱了恒河平原对其的掌控,而以恒河平原为核心的印度文明,在向孟加拉扩散过程中,也因此受到强势阻击,影响力大幅削弱。在这种情况下,当德里苏丹国和莫卧儿王朝在次大陆大力推行伊斯兰化时,孟加拉这种边缘板块,反而比作为印度文明大本营恒河平原,更加容易接受。
而阿拉伯人的到来,也强化了孟加拉的伊斯兰化倾向。伊斯兰文明向南亚渗透,主要有两条路径:陆上,由突厥系游牧武装,从次大陆西北带入,而海上,则是由阿拉伯商人引来。
中世纪后期,随着阿拉伯帝国的解体和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陆上丝绸之路日趋衰落,北印度洋的海上丝绸之路日趋繁荣,阿拉伯商人泛舟东进,控制了北印度洋航线,并以此为渠道,将伊斯兰文明传播到东方。
阿拉伯文明是中世纪人类海洋文明的典型代表,无论是文明规模,还是发达程度,都强国当时的印度文明。再加上印度文明自古以来就缺乏凝聚力,在政治上四分五裂,因此无力像古代中国那样,将外来文明隔离在国门之外。
当然,阿拉伯人无力在整体上实现伊斯兰对印度本土文明的替换。不过在某些特殊的地点,他们依然取得了一定的相对优势:比如在印度半岛的沿海地带,阿拉伯商人就占据了好些港口据点,而在临海的孟加拉板块,鉴于其本身地缘条件十分便利,再加上板块富庶,恒河又是向南亚次大陆渗透的绝佳地缘通道,这样的风水宝地,阿拉伯商人当然不可能轻易放过。
当然,以阿拉伯商人的势力,想政治上掌控孟加拉,那是不可能的。但阿拉伯商人控制了海上贸易,在经济层面优势明显。在经济的带动下,它们的伊斯兰文明体系,也在当地获得了极大的影响力,吸引了许多当地人的加入,这又为伊斯兰在孟加拉地区的拓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最后,英国人的进入,也在相当程度上,对伊斯兰在孟加拉地区主体地位的确立提供了帮助。
英国之所以能占领印度,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其文明发展水平,远在印度本土文明势力之上。但就地缘关系而言,本土远在西北欧的英国,跟南亚次大陆可谓风马牛不相及;地缘关系的极端疏离,大幅削弱了英国在文明发展水平上的巨大优势,虽然它能够凭着坚船利炮,击败印度土著反抗势力,但如果想要凭一己之力,实现对南亚的持续稳定占领,这个对英国人来说依然是力有不逮的。面对这种困境,以夷制夷,就成为英国对印度的殖民过程中,一种高性价比的统治方式。
当然,以夷制夷也是要有选择的,英国人如果不想养虎为患,当然不会去扶植印度教这个次大陆上最强的主体文明体系;而伊斯兰教、锡克教此类次大陆上的少数教派,就成为英国人的最佳选择。
得到大英帝国的认可后,伊斯兰文明即便是在英国殖民时期,仍然获得了远超印度文明的地位和资源,具体到孟加拉,便是这一板块的伊斯兰文明优势进一步巩固和扩大,最终实现了对这里原有印度文明的整体替换。
在南亚次大陆各地缘板块中,孟加拉的地缘实力仅次于恒河平原和印度河流域,而且地缘格局相对独立,这种天然的优势,再加上突厥、阿拉伯、英国这三个强势外来势力,在长达数百年的时间内,对当地伊斯兰文明的刻意扶持,这一连串的因素,导致孟加拉当地的文明体系彻底转向,生生从印度文明体系中被割裂出来,转为伊斯兰的势力范围。
孟加拉在文明体系层面的伊斯兰化,最终也反映到地缘政治格局中。二战后,英国退出印度,临走前,英国以宗教为标准,在次大陆推行印巴分治,孟加拉因为与巴基斯坦同样信奉伊斯兰教,所以在政治上被并为一国,孟加拉也就成为所谓的东巴基斯坦。
英国此举之目的,无非是想对印度有所遏制。而印度对这种划分也当然不会满意。英国退出不久,印巴之间便接连爆发了三次战争。而在第三次印巴战争中,印度大获全胜,击败巴军,攻占了东巴基斯坦。然后,在印度的操控下,东巴基斯坦宣布独立,成立全新的孟加拉国。
只不过,看到这里,大家不免有个疑惑:既然印度已经占领了东巴基斯坦,为何还要让它独立,趁机把它并为己有不是更好?难道印度真的不想要孟加拉这块昔日故土?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印度一向自视为南亚次大陆的天然主宰,对孟加拉这块南亚第三大地缘板块,印度又岂能不垂涎三尺?只不过,印度虽然有意吞并孟加拉,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遇到了种种困难,以至于最后权衡利弊,不得不选择放弃。
吞并锡金的印度当年为什么让孟加拉独立
众所周知,印度可以说是南亚霸主,南亚国家大多都被印度控制或深度影响。除了南亚第二强国,印度仇敌巴基斯坦外,锡金被印度吞并了,不丹被印度控制,尼泊尔、斯里兰卡、马尔代夫也都深受印度影响,但好像印度对孟加拉国没有太大影响力,孟加拉好像和中国关系不错,为什么会这样呢?按来说,孟加拉国是印度从巴基斯坦身上切割下来,扶植起来的,孟加拉又是一个弱小国家,类似苏联和蒙古的情况。但为什么第三次印巴战争后,印度从从孟加拉撤军了,而没有严密控制孟加拉国,把它作为一个傀儡国呢?
没有恒河三角洲这个战略基地,印度向东北部投射影响力的源头,就只能是千里之外的恒河平原;而且,因为孟加拉的独立,使印度本部跟东北部之间的交流通道被严重缩窄;具体来说,只能通过喜马拉雅山脉跟孟加拉国之间的一条狭长地带——西里古里走廊来联系——毫无疑问,这大大限制了印度投射影响力的能力,其实,印度是希望把孟加拉变成自己的一个邦,这问题看起来很有意思,难倒是印度突然有同情心了,其实不然,这里有着深层的含义。
现在已经不是殖民主义的时代了,领土扩张是需要法理的。孟加拉早在印巴分治的时候后,就已经从印度划出去了。1973年的时候,很多殖民国家独立了,全球的认识已经不在认可殖民主义,印度也不敢去踏破这个法理,如果违反法理,它就要面对它的宗主国英国,当年的印巴分治的《蒙巴顿方案》印度是同意的,如果把孟加拉印度收为自己的领土,这也是对英国的当年分配不满,这可能引起英国的压力,这也是印度需要考虑的。
不过还有最重要的就是文化差异,印度的东北部地区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地缘板块;单纯从地缘结构上评判,它应该是孟加拉板块的附庸。以恒河三角洲为核心,借助布拉马普特拉河这个天然地缘通道,整个印度东北部,都是孟加拉国的天然势力范围。历史上,印度的文明到这里变得弱,这也是为什么阿拉伯的伊斯兰在这里崛起。
要是孟加拉也在印度文明势力范围内,那就好办的多。印度完全可以以恒河三角洲为根据地,对东北部施加影响。地缘关系上的亲近,决定了这种影响力十分强大。不过在历史上这孟加拉商业很发达的,来此的阿拉伯商人把伊斯兰文明带入这里,才有自己的伊斯兰文明,形成这一地区的文明。
当年,印巴分治的根本原因是印度教领导人和伊斯兰教领导人共同认识到,如果不分家,教徒间的屠杀会更惨烈,内战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在英国人的主导下,印度教和伊斯兰教共同完成了印巴分治,印度人和巴基斯坦人以分治伤亡上万人的代价分开了,相对隔绝了印度教和伊斯兰教。最简单说明下,在印度教牛是神圣的,不能吃的,而伊斯兰是可以吃牛肉的,这个日常生活上的不相容,很容易产生矛盾。
印度因为宗教冲突,伊斯兰教的抱团建国了。原来孟加拉和巴基斯坦是一个国家的,都是伊斯兰教最多人的地方。但是因为孟加拉特殊的地域关系又自己独立了。
当年,印度的人的目的只是为了削弱巴基斯坦,所以支持孟加拉独立,希望不会出现两线作战的压力,但是你再叫印度人去收回一块穆斯林的土地,印度人很想,却也会更当心,这样会换一场内战,所以为什么印度要统一孟加拉,好不容易宗教问题解决了各自为政了,统一了不是想又互相残杀吗?于是就让它独立了,而当年的锡金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孟加拉原属于巴基斯坦,属于伊斯兰教的地盘,由于历史因素,东孟加拉地区成为伊斯兰文明的地盘,甚至在政治上都摆脱了印度的控制,成为独立的伊斯兰国家——孟加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