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话题文章您是否觉得那些生活在垃圾堆旁边的流浪汉虽然可伶,值得人同情,但是有的时候看见并不会上前,而是离得远远的。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觉得垃圾是一个令人厌恶的词语,基本上没有人的理想是成为一名“清洁工”,然而前段时间在微博上,人们却对相关的文章如此青睐,这是为什么呢, 接下来,小编为您细数一下理由。
理想与现实的区别环境心理学中的行为局限理论认为,人们内心希望去做的事通常会被环境中的一些信息限制或干扰,当人感到自身无力突破现实中的束缚时,就会诉诸精神上的解脱,即想象和抒情,对另一种生活形态产生幻想和向往。
如果我们抛开“捡垃圾”这个噱头,去仔细阅读每一篇文章的内容,我们很容易发现,它们绝不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人捡了一辈子垃圾的普通故事。相反,这些故事大多包含梦想、信念、创新、成功等等正能量的内核,它们的主人公为了内心的坚持违背了社会普遍认知中正常的上升通道,以另一种姿态获得了成功,这是许多人无比渴望却无法实现的愿景。
少年时代我们每个人都设想过自己的未来,但只有少数的幸运儿真正做成了自己喜欢的事。因为各种原因,我们最终会放弃理想向现实屈服,把曾经梦到过无数次的冒险深埋在心底,转身走进人海找一份收入稳定的工作:热爱文学的人学了经济、要当歌手的人成了上班族、想环游世界的终老在办公室喝茶看报纸……最终我们都成为芸芸众生中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一员,并且这个过程被很多人冠以一个无比正义的名号——成长。
可是这些靠“捡垃圾”走上人生巅峰的人恰恰放弃了曾经让我们屈服的安稳,毅然辍学、辞职甚至离开自己的家乡,把自己真正的兴趣变成了一生的事业,于是我们在屏幕前读着别人酷炫的故事,默默缅怀自己已经逝去的青春与冲动。
安慰与动力的共鸣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巴纳姆效应”,是说人总会倾向于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即使这一描述十分空洞,他都仍会相信其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哪怕自己根本不是这种人。
这些有关“捡垃圾”的文章在结构上十分类似于励志鸡汤,主人公原本平平无奇可能还生活坎坷,某日灵光一现决心“捡垃圾”之后终于实现了非凡的人生价值,要么收获名利,要么影响周遭。而文章中突出的标签:平凡、90后、文艺、执着、有梦想……虽然这些描述都很模糊,但每一个都让人产生共鸣,仿佛看到了世界上的另一个自己。
而且他们依靠一份看上去比我们还low的职业完成了人生的逆转,其中展现出的过程与结果的强烈反差给处于现实压抑的人恰到好处的心理暗示,让人相信自己也会有柳暗花明的一天,在终日的疲惫里获得短暂的安慰和动力。
个人利益与群体利益的统一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整个人类社会是由无数层次的集体构成的。集体为个人的安全和发展提供了支持,而为了维护集体的稳定,个人也要在一定程度上让渡自身的利益,并且会因为这种行为得到集体的认可和鼓励。
因此,无论个人意识多么强烈的集体,都会宣扬和赞美奉献精神,加强个人对集体的认同感。
站在这一角度上看,捡垃圾之所以受人欢迎,是因为这也是一项有利于群体利益的个人行为,它虽然使个人的双手变脏,却能让集体的环境更干净。因此,与完全依靠个人的聪明才智甚至玩弄游戏规则获得名利的人相比,我们更容易对这些在实现了自我价值的同时服务社会的人产生好感,因为潜意识中你也把自己当成了这种行为的受益人之一。
对于他们的成功,我们不仅喜闻乐见,还会给予精神上的鼓励和支持,甚至是丰厚的物质奖励和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