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杂闻

淞沪会战为什么会失败

时间:2018-06-18 15:38:23

导语:淞沪会战国军将士英勇吗?英勇!淞沪会战惨烈吗?惨烈!但最后我们还是失败了,上海沦陷了!可是淞沪会战为什么会失败?淞沪会战时红军在干嘛?原因:1:装备太落后,指挥更落后。2:单兵素质不高,身体素质,文化素质跟日本都有差距。3:没有制空权。淞沪会战中日军因遭到国民党的顽强抵抗而损失惨重,这场战役对于中国而言,标志两国之间不宣而战、全面战争的真正开始,卢沟桥事变后的地区性冲突升级为全面战争,并彻底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计划。

淞沪会战为什么会失败

原因:

1:装备太落后,指挥更落后。

2:单兵素质不高,身体素质,文化素质跟日本都有差距。

3:没有制空权。

淞沪会战(又称八一三战役,日本称为第二次上海事变),是中日双方在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也是整个中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

淞沪会战开始于1937年8月13日,是卢沟桥事变后,蒋介石为了把日军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导改变为由东向西,以利于长期作战,而在上海采取主动反击的战役。中日双方共有约80万军队投入战斗,战役本身持续了三个月,日军投入8个师团和2个旅团20万余人,宣布死伤4万余人;中国军队投入最精锐的中央教导总队及八十七师、八十八师及148个师和62个旅80余万人,自己统计死伤30万人。

淞沪会战中日军因遭到国民党的顽强抵抗而损失惨重,这场战役对于中国而言,标志两国之间不宣而战、全面战争的真正开始,卢沟桥事变后的地区性冲突升级为全面战争,并彻底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计划。

淞沪会战是抗日战争时期中日军队之间的首次主力会战,交战双方总共投入近百万兵力,在3个多月的时间内激战于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抗战八年中规模最大、时间最持久的战役之一,震惊世界。

纵观淞沪会战中,参战日军无论在兵员、武器,以及战斗力都是远远超越中国军队的,惟独那不怕牺牲、奋勇杀敌的精神为中国军队军所独有。此役中国国力和军力虽不如日本,但军民拚死杀敌,终以25万人伤亡的代价,毙伤日军9万余人,狠狠地打击了侵略者的气焰,粉碎了日本3个月之内灭亡中国的迷梦。并为上海和长江下游工厂与物资内迁赢得了时间,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也具有重要影响和地位。当时英国特派驻上海军事观察家埃文斯·福代斯·卡尔逊写道,淞沪会战足以证明两点:1.中国已下决心为他的独立而战,而且中国军队确有作战的能力;2.日本军队自日俄战争后被世人认为是可怕的军队,这次经中国一打,降到了第三等国的地位。中国军队此次抗战英勇坚毅,使世人刮目相看,恢复了自己的荣誉。

不管这是否为溢美之词,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淞沪会战最终失败了,中国不仅兵员损失巨大,还丢失了上海和苏杭等城市及江浙一带的富饶土地,民众百姓流离失所,至于物资财产的损失更是无法统计。回顾这场战争,痛定思痛,很多经验教训值得仔细总结和铭记。

铁血网提醒您:点击查看大图

淞沪会战中的国军德械师士兵。

导致淞沪会战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战略指导思想上

蒋介石和南京国民党政府不能立足于独立自主,把战略战役的最大希望寄托于西方列强的干预上,企图借助别人的力量"以战求和",立足点即根本错误。蒋之所以从一开始就把华东和上海作为决战地,主动出击,其中一个重要的战略意图就是认为上海不仅为中国最大都市,而且也是一个国际大都市,乃"中外观瞻所系","国际观感"十分重要,上海开战必引发西方列强的干预。因此决定"不惜任何牺牲,予以强韧作战"。在蒋看来,以淞沪会战牵连各国在沪利益,促使美、英、苏等大国或国际组织干涉调停,即可达到总体解决中日争端问题,达到保障现有主权和行政领土完整的"和平"目的。蒋介石在淞沪会战初期答记者问时说:现在"所从事的战争,不仅是中国自己的战争,而应是一切委托其生命于条约的神圣和不可侵犯的国家的战争,尤其是那些在中国有广大的商业利益,而目下利益正在被破坏,代表正在被驱逐的国家的战争。"上海是国际贸易港,"海口的破坏于任何国家无益"。南京国民政府希望并且认为美、英、苏等大国"必能在其郑重签订之国际条约下各尽其所负之义务",因此,"在上海和敌人用全力火拼一番,不特转变西人一向轻华之心,且可能引起欧美国家居间调停,甚或武装干涉"。然而蒋忘了,任何帝国主义都是利己主义者,他们绝不会为中国人民牺牲自己的利益,只会把中国的利益作为维护自己利益,相互之间讨价还价的筹码,随时准备出卖。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哪次不是如此呢?指望西方列强全心全意地站在中国人民一边,无异与虎谋皮。

即使是对于真正的朋友,也不能抱不切实际的幻想。须知,任何国家都有自己独立的战略利益,都是从自己的民族、国家、利益决策问题的,谁也不会为了别人而引火烧身。公理正义在不同的国家、民族中有不同的内容,每个国家民族总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来理解和解释公理和正义的。对朋友,即使是真正的朋友,也不能指望过多,更不能把本国军队人民的命运之"宝"押在别人的身上。以别人的好恶来确定或改变自己的作战计划。世界上只有自己能够救自己,别人总不能代替自己,别人总是靠不住的,依靠别人也是注定要吃亏的。历史证明,***独立自主的思想是光耀千秋、颠扑不破的。

对"友"尚且如此,更何况敌乎?对敌人、对手就更不能抱不切实际的幻想,更不能存侥幸心理了。淞沪会战蒋介石之所以在对日指挥上处处被动,死抱住"以战求和"思想不放是一个根本原因。之所以产生如此重大的认识偏差,根本原因是对日本军阀的野心之狂、胃口之大认识不足。实际上,日本不仅早已不把南京政府当作亲善对象,而且是要吞并全中国。不仅要吞并全中国,还要从英、美手中夺占亚洲和太平洋地区,胃口大得惊人,野心膨胀到超乎想像的地步。

正因为对日本野心缺乏足够的认识,因而才发生了日本定下了攻占南京,沿长江把中国拦腰斩断的战略规划之后,蒋介石仍试图用一次战役反击来迫使日本讲和的可笑事情,甚至直到日军已在杭州湾登陆,还作出是一股小分队、不超过1个半旅团这种可笑的判断。种种政治上的、军事上的一厢情愿,其根源盖出于对日本帝国主义对华野心的幻想。经验证明对自己的主要对手和敌人,必须丢掉幻想,准备斗争。敌人总是得寸进尺的实力主义者,只有丢掉幻想,思路才能打开,思想才能解放,也才能取得战争的主动权。

2、战略战术方针上

除了淞沪会战初期中国军队主动实行攻势作战外,从整个战争全盘来看,中国军队一直处于被动防守地位,在战役中的各主要作战阶段,亦多取守势。在敌强我弱时消极防御,单纯与敌人拼消耗,打阵地战,只能是死路一条。蒋介石在淞沪会战中所采取的消极防御,被动挨打,以70万大军的血肉之躯构筑阻挡侵略洪水的堤坝的作战指导是非常愚蠢的。从地图上可以看出,沪、宁、杭三角地带犹如一只巨大的乌龟,龟头是上海,龟脚是杭州和江阴,上海地区实际上是夹在杭州湾与长江口之间的一个半岛,而龟尾即是南京,龟背,则是一片河网的太湖流域。

在没有制海权和制空权的条件下,把70余万大军投人这样一个地域狭窄、水网密布、沼泽遍地的半岛地区只能是被动挨打,没有迥旋余地,正好适应了日本军国主义速战速决、聚而歼之的战略计划。淞沪战场地势平坦,无险可守,地面工事构筑不易,给防御作战增加了难度。在这种条件下,中国数十万大军,既未作纵深梯次配置,又未实施战役机动,加之一线部队过分靠近海岸及江岸,长时期遭受日军舰炮袭击,徒然增加了兵员伤亡。8月23日以后,中国各部队即被日军紧紧咬住无法脱身,往往为一城一地之得失,浴血相拼,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受到极大限制,无力改变战场局势。仅有的一次主动进击,还因组织指挥不力而失利,此后再未能有任何转机。

而在整个会战中,蒋介石采取逐次添油的战术,只有战役战斗的反击而没有战略上的进攻,战斗多采取短促突击的方式进行,如此呆板的战略战术指导,中国军队怎么能不处处被动,处处受制于人呢?而失去了主动权的消极防御的军队,又怎么能不失败呢?中国军队在战役战斗中的某些主动终究弥补不了蒋介石在战略指导上的消极被动,因而必然导致失败。

3、战役指挥上

淞沪会战蒋介石和中国统帅部指挥上所犯的重大错误是对侧背的战略要地杭州湾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虽然蒋介石在会战初期,曾经设想过日军从金山卫登陆包抄中国军队战线的背后可能,因此在沿岸建有简单的防御工事,以及留有部队监视。但是后来由于会战越打越激烈,因此将防守杭州湾的部队陆续抽调,支援淞沪,蒋介石与德国军事顾问都认为,日军也已经全力投入上海正面作战,不会有兵力再投入登陆杭州湾。等到日军真的登陆金山卫,蒋又惊惶失措,迟迟不愿作出撤兵决定,直到4天后面临全线崩溃、全军覆没的时候,蒋才下令在上海作战的部队,进行全面的撤退。撤退失机,仓皇下令最终造成兵溃如山倒的不光彩局面。

蒋和其统帅班子所犯的另一大指挥错误是,在淞沪会战长达3个月之久的期间,竟然没有派少量部队,或是参谋督导人员,认真实际地检视长江三角洲的国防工事,进行作战之前必要的整理与准备,以及整体防御的规划。结果等到中国军队从上海地区溃退到防线之后,才发现无法顺利地进入阵地应战,也没有任何的支援与接应,部队根本无法使用这些国防线作战,结果几百万元投资的所谓"东方马其诺"防线,变成了纸糊的防线,被日军不费吹灰之力突破了。上海失守,南京遭殃,国门就这样门户大开。

假如蒋介石能够在10月中旬,开始有计划的将参战部队,逐步的退出上海市区,把阵地的纵深拉开到苏州河南岸,并且将增援的桂军主力部队,负责接应前线有计划退出战线的部队,这样中国的部队能够带着完好的装备,开始部署在事先建好的国防线上,并且动员地方政府与民众,开始打扫整理防御工事、补充粮食、饮水以及燃料,后续增援的部队也尽量留在京沪与京杭地区,成为防御作战的预备队,这样将淞沪会战拉开成为京沪会战,那么日军的进攻恐怕就会遭到更大的麻烦与更多的损失了。

4、武器装备上

武器装备落后是淞沪会战乃至抗日战争正面战场其他战役中国军队战败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国军队在淞沪会战中第一阶段想攻攻不上,第二阶段想守守不住,第三阶段想反击反不了,想撤出撤不了,缺乏重型火炮、炸弹等等是重要原因。反观日军,武器装备占据绝对优势。飞机、重炮、军舰、坦克,从陆地到海上和天空,全方位立体作战,中国军队只有招架之功而无还手之力。日军军舰上的重炮射程超过10公里,威猛的炮火常常打得中国军队抬不起头来,所及之处血肉横飞,一倒一大片。而中国军队当时最先进的德国克虏伯山炮,最大口径也不过75毫米,射程仅仅几公里,与日军舰炮根本无法相比。中国军队往往集中1个连的山炮轰击日舰,但是无法穿透厚重的甲板,只能在军舰上留下一片火光和一点斑痕。中国炮兵对敌据点和阵地轰击时,即遭日军重炮还击,甚至常常不等架设完毕,日军炮火就前来压制,弄得中国炮兵只好在自己的土地上东躲西藏,狼狈不堪。好不容易放出去的炸弹,不是没命中目标,就是根本不顶事,因为威力太小,而敌工事又多坚固。再说坦克,中国士兵就几乎从来没见过,在战场上乍一看到这种"轰隆隆"的陆地怪物,不由心里发毛,不怕死的上去可以用手榴弹与之同归于尽,而多数还没冲到跟前即被射倒,面对日军坦克,中国军队只有义愤填膺却束手无策。

由于飞机很少中国丧失了制空权。由于海军几乎全军覆没,我们没有制海权,而敌人则来去自由,想怎么打就怎么打,想在什么地方打就在什么地方打。中国军人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眼睁睁挨打挨炸而无可奈何,这样的仗,焉有不败之理?

在没有制海权和制空权的条件下,把70余万大军投人这样一个地域狭窄、水网密布、沼泽遍地的半岛地区只能是被动挨打,没有迥旋余地,正好适应了日本军国主义速战速决、聚而歼之的战略计划。淞沪战场地势平坦,无险可守,地面工事构筑不易,给防御作战增加了难度。在这种条件下,中国数十万大军,既未作纵深梯次配置,又未实施战役机动,加之一线部队过分靠近海岸及江岸,长时期遭受日军舰炮袭击,徒然增加了兵员伤亡。8月23日以后,中国各部队即被日军紧紧咬住无法脱身,往往为一城一地之得失,浴血相拼,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受到极大限制,无力改变战场局势。仅有的一次主动进击,还因组织指挥不力而失利,此后再未能有任何转机。

而在整个会战中,蒋介石采取逐次添油的战术,只有战役战斗的反击而没有战略上的进攻,战斗多采取短促突击的方式进行,如此呆板的战略战术指导,中国军队怎么能不处处被动,处处受制于人呢?而失去了主动权的消极防御的军队,又怎么能不失败呢?中国军队在战役战斗中的某些主动终究弥补不了蒋介石在战略指导上的消极被动,因而必然导致失败。

5、战术观念和战斗素质上

中国军队普遍战术观念陈旧落后,战斗素质和军事训练差。不具备现代战争的常识,仍然抱着以往国内战争的老一套战法同日军作战。军官和士兵不知如何打敌机,打坦克,打要塞地堡也不善于隐蔽自己,不懂得如何疏散和伪装,只是一味地强调勇敢、不怕死,精神万能,徒恃血气之勇。广西参战部队从后方来到前线,看到日军飞机过来扔炸弹硬是不肯隐蔽或卧倒,甚有直挺挺站立原地仰指飞机大骂者,很多人还没正式走上战场就先枉送了性命。

由于中国军队训练实践少,经费可怜,因而每连最多只能出一两个特等射手。平时训练的最大限额是15发子弹,战时也只发20发子弹,平时训练只能靠放空枪进行空练,这样有错误也很难得到及时修正。特等射手也只能靠天赋条件加上吃点"偏饭"。这还只限于中央军或者其他比较正规的部队,而一些杂牌军和后期陆续增援而来的军队中,不少是刚征来的新兵,甚至连枪都不会放。而日本军队几乎是靠子弹"喂大"的,日军步兵的《步兵操典》规定:新兵入伍以后每月用于实弹射击训练的子弹,步枪不得低于150发,机枪不得低于300发,每 年用于训练的步兵子弹则是1800发。在这种严格要求和训练条件下,日军尽出优秀射手,通常每个中队(连)能占到三分之一左右。英国军事评论员给出日本军队军事素质的评价是装备B级,战术水平A级,单兵射击技术A级。

无论军事技术、训练水平还是纪律性及吃苦耐劳方面,中国士兵都远远不如日本兵。因而中国军队在自己的土地上依托自己的城市和人民,却付出了比敌人多一倍乃至两倍三倍的代价,也就不足为怪了。

6、国防动员和军队指挥体制上

中国的国防动员体制、平战转化体制、军事指挥体制相对于日本方面,差了很大一截。当时日本有17个常设师团,平时每个师团的兵力11000多人,战时扩编成特设师团,人员扩充为24000至28000多人,即由现役的38万人扩编为74万人。除了预备役兵外,日本的兵役制还有后备役兵88万人和补充兵役240多万人,各种兵役人员合计有448万多人。而当时的中国,只有203万现役兵,预备兵役和后备兵役一无所有。因此,中日两军在接战一回合之后,中国部队后续的战力会大幅减低,但是日军却得以在迅速整补之后,仍可以于第二回合中保持相当的水准。

日军不仅兵力补充系统完备,后勤支援系统和机械化水平之高也是中国军队望尘莫及,日军4次增援,平均时间不到10天,最远的甚至调动的是遥远的西北雁门关部队,从停止进攻,转进千里登舰,再航行到上海战区集结,平均不到10天,在这方面充分显示了机械化战争时代的军队必须是机械化的,有了机械化,一支军队可以当多支军队用。精壮的士兵只有插上机械化的翅膀,方能振翅高飞。反观中国军队,穿草鞋,徒步走,乘车还经常受到日机袭击,徒增伤亡。杨森的第20军9月1日奉令开赴淞沪战场,从贵州出发全凭两条腿,一直走到湖南辰溪方才乘船,从长沙坐火车运到前线已是10月8日,足足用了37天!

国民党军指挥序列杂乱,机构膨胀,叠床架屋,职责不明。战区下辖集团军、师、旅、团,后又增设军,9月中旬以后又设置军团。一些军往往只辖1个师,军长亦即师长。命令、指示及报告,层层递转,费时费力,于作战有损无益。后期撤退指挥系统几乎瘫痪,部队如同无头苍蝇,混乱无序。

7、情报侦察上

中国军队战败的一个重要原因还在于信息不灵,敌情不明,侦察和情报手段极端落后。国民党的特工一贯重内不重外,把精力都放在整垮共产党和所谓"捣乱分子"上面,战事一起,仓促收集,当然找不到什么东西。淞沪会战爆发前后,由于内奸告密,日特猖獗,最高军事机密多次被泄,蒋介石多次险遭毒手。最离谱的是日本谍特黄浚长期潜伏钻进最高指挥机构内部,担任行政院机要秘书,盗取大量机密情报,而很长一段时间国民党的特务机构竟然浑然不知。中国的无线电通讯也十分落后,有事只能电话传送,或人工传送,中国的飞机没有报收发话手段,更没有空中侦察。中国在敌人内部没有情报来源。而日本在中国内部的间谍敌特却异常活跃,打信号、收情报、放烟火,引导敌机轰炸、大炮射击、军队进攻。日本人对中国沿海、城镇、乡村情况了如指掌,有的比中国当局自己还了解得详尽清楚。"九.一八"事变前,陆军大学聘请的一个日本战术教官酒后曾吐真言说:"中国的金山卫、大鹏湾、还有广西的北海,都是登陆的好地方。"中国方面之后多次派人去金山卫考察和野外战术训练,得出的结论却是:金山卫水浅,船只靠岸困难,不适合登陆。然而最后日军偏偏选择从这里登陆,一举包抄中国军队侧后,赢得战争的胜利。敌人耳聪目明,我方几乎是瞎子、聋子,只能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怎能不陷入灭顶之灾呢?

8、内部团结上

派系斗争、任人惟亲是国民党军队中一贯存在的痼疾,淞沪会战最后失败也不能说与此完全无关。冯玉祥、张治中空有抗战激情,任用而不被信用,中途换将。第18军罗卓英部由第9集团军转隶第15集团军陈诚手下,第9集团军司令官张治中竟然未接通知。顾(祝同)、陈、罗、胡(宗南),凡受信用之将,莫不蒋之心腹,张治中因非蒋嫡系,而对手下中央军调不动,也指挥不动,乃至含辱受屈,愤而辞职。蒋介石惯于越过前线指挥官指挥作战,乃至后来地方军发动反击,而中央军隔岸观火,坐等失败。如此等等,加剧了中国军队的被动挨打的局面。

1937年8月,中国军队和日本军队在上海展开了血战,这场战役关乎了中国的国运,被称为淞沪决战。中国投入的兵力超过了70万,而日本的兵力也接近了30万。为了此次能够取得胜利,蒋介石把自己的老底几乎全压了上去。最后国军阵亡超过12万,负伤者更是不计其数,中国的首都南京危险了。

一、主动发起进攻,赶敌人下海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了卢沟桥事变,全面侵华战争开始。负责守卫北平的宋哲元一味退让,希望能够息事宁人,结果丧失了最佳战机。日本方面完成了战争总动员,日本政府决定派兵40万开赴中国参战。

华北的局势变得岌岌可危,依靠29军的10万余人马很难挡住日军。此时蒋介石听从了中国军事理论家蒋百里的建议,蒋百里认为中国从北往南无险可守,几乎所有的战争都是北方统一南方。而如果从东向西地形十分复杂,日本军队很难快速推进。蒋百里曾经是日本士官学校的第一名,对日本军队有着十分清楚的了解,他后来还是钱学森的老丈人。蒋介石听从了蒋百里的建议,决定在上海开辟第二战场。这时日本并未打算在上海动手,因为上海各国的势力十分复杂,日本不想过早的造成国际矛盾。当时日本海军在上海驻波有30多艘大型舰艇,而地面军队却只有3000多人。

为什么淞沪会战我们失败了,看了这张图你就明白了!!!

淞沪会战时红军在干嘛

为什么淞沪会战我们失败了,看了这张图你就明白了!!!这是哪一个傻逼军官修的战壕,从这个图里我们可以看到图中头戴德式m35钢盔的士兵,应该就是精锐的中央军德械师,怎么会犯如此低级的错误,这些士兵的上级不会吧战壕修的越弯曲越好,再修一些散兵坑吗。

这帮傻逼当官的简直就是想害死这些官兵,别到时侯鬼子没打成,反而来个出师未捷身先死!!!

拍这个阵地照片的摄影师刚拍完照片准备离开,这个战壕里的国军官兵正摩拳擦掌正要根冲上来的鬼子迎战,还没打几枪,突然从天而降一发炮弹把这些打的已经红眼的官兵全部变成烈士!!!

我估计鬼子的92式步兵炮一发炮弹就能把这个阵地里的国军将士全部送去见阎王!!!!!! 你们看我说的对吗?????

假如毛泽东来指挥,淞沪会战会失败吗?

假如毛泽东来指挥,淞沪会战会失败吗?淞沪会战过去已经好多年了,在淞沪会战中中国军队奋勇抗敌,给了日军极大的杀伤,是中国抗战中消灭日军最多的一场战役,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鬼话。但是中国军队自身也遭受重创,甚至有人怀疑这么惨烈的一场战役是否值得。本帖就这场战役做一些假设,分析得不对的地方,大伙儿权当一笑罢了。

有人说淞沪会战这正是蒋介石的高明之处,故意在上海攻击日军,把日军进攻中国的方向由从北往南改成由东向西,这个是整个抗战的全面战略,是否正确咱们不去品评了,但是仅仅从战役的角度上讲,淞沪会战实际上是有不少失败之处的。

首先,在知道思想上有失误。蒋介石淞沪会战的思路应该说不是很清晰的。按照蒋介石在淞沪会战中的指导思想是争取在上海歼灭日军一部分兵力,以达到国际上的关注,最后通过谈判来解决战争问题。这首先在战略上就是错误的,没有立足于战争长期化和全面化,把希望寄托于国际社会的干预,所以就导致了后来的失败。本来是想成建制歼灭一部分日军把日军赶出上海,后来看目的无法达到就改为在上海尽可能地坚守吸引国际社会的关注,到最后战线几乎崩溃仍抱着国际干预的幻想不肯撤退,最后日军在杭州湾登陆抄了后路导致整个战线的崩溃。

其次,在战术上忽视了中日之间重火力之间的差距。上海这个地方根本是无险可守的地方,唯一可以指望的就是美英列强在上海有租界,毗邻租界的地方日本进攻时不敢动用重炮轰击,租界以外的地方根本是无险可守,论重炮火力,国军的重炮在数量上远远不及日军,空中力量也不及日军。在这种情况下将大量的精锐部队投入到上海战场,冒着日本鬼子的军舰的重炮和飞机的杀伤,根本就是送死。一个师一个师的往里填,悲壮固然悲壮,可是效果不大啊。那都是精锐的德械师啊,假如不是在淞沪战场上牺牲,日后的抗战定会大有作为啊。

日前有网友曾经大胆假设,假如77事变后蒋介石承受不住压力下野让贤,毛泽东众望所归地担任国民政府领导,红军和国军迅速完成整编,各种势力迅速地团结在毛泽东周围一致抗日对外。由毛泽东来领导淞沪会战,结果会怎样?

可以肯定的是,假如这一仗由毛泽东来指挥这样仗肯定就会大不一样。

当然,由于掌握了国家的整个军队资源,毛泽东应该就不会把军队化整为零打游击战了,毛泽东的强项其实不是游击战而是运动战。

首先,国军的伤亡肯定没有蒋介石打得这么打,毛泽东的军事思想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叫花子不跟龙王比宝。虽然守土有责,不能轻易放弃,但打运动战这也不是轻易地把国土送给日军啊,换个地方打总是可以的吧?打仗要主动,总不能在日军想要的时间地点来跟人家打吧?那还打个什么?你总不能把老本拼光吧?同样是淞沪会战,假如换了毛泽东来打肯定采用诱敌深入之计,首先在上海稍作抵抗后撤退,诱使日军轻敌冒进,在上海和南京之间布置几个大口袋,按照日军在中国之前的战果,轻敌冒进几乎是肯定的,只要布置得当,日军进入口袋的概率是相当高的,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以重兵歼灭日军冒进之敌,这就有点象红军在前四次反围剿作战中的打法。这个充分符合毛泽东的军事思想,以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为主。看起来是对的,也符合逻辑。但是里面有一个重要因素没有考虑进去,那就是国军的攻坚能力。日军虽然是多路进攻,但是一路日军的兵力最起码在一个师团以上,日军一个师团的兵力在2万左右,即使是被包围也不容易短时间吃掉,那么周围的别路日军肯定会围过来,说不定那么问题就来了,吃掉少部分的日军不顶用,打不痛日军,日军多了又吃不下,的确是难事啊。那么能不能在日军的后勤补给上面动动脑筋?我们知道,历史上日军进攻到南京一带的时候后勤补给就有点跟不上了。能不能在日军的后勤补给线上插上一刀?由于我军是本土作战,熟悉地形,有民众基础,虽然打游击不是国军的强项,但是这是红军的强项啊。日军轻敌冒进,后勤补给肯定兵力不足,红军的几个师可以预先布置在苏州一带,专门袭击日军的补给线,每次作战都是啃一口就走,日军回防就撤,这样反反复复,反正是要达到日军不能正常补给的效果就对了。

其次,就算万一在南京抵挡不住日军的进攻,毛泽东肯定会疏散南京的民众,绝对不会导致南京大屠杀。

第三,以上是基于国军的战斗力不如日军的,假如有红军的加入而使得国军的战斗力大幅提升的话,那么结果又不一样了。说不定可以把战线维持住也未可知。

第四,就算由毛泽东来指挥,但是由于中国海军不强,中国海岸线这么长,日军可以随时选择地点登陆,而中国无法攻击日本本土,而防守总是防不胜防,所以假如没有美国的参战,中国想打败日本也困难。

当然历史不会象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至于仗怎么打,网友们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淞沪会战时红军在干嘛

那时候中国共产党的部队已经被“收编”为“国民革命军”战斗序列了,即“八路军”和“新四军”。所以已经没有红军了。

淞沪会战从37年8月持续到37年11月初,持续了3个月,中国军队先后投入步兵48个师、15个独立旅、9个暂编旅、税警总团、中央军校教导总队、宪兵1个团,以及上海市保安总团、上海市警察总队、江苏省保安团4个团,炮兵7个团,70余万人参加战斗,死伤30余万人。日军投入20余万人,伤亡4万余人。

淞沪会战最大的收获,是中国全民战斗精神和战斗意志的提升。中国军队面对强悍的侵略者拼死作战,没有丝毫的妥协与屈服,几十万官兵在注定要付出巨大代价的作战中顽强勇敢,其铮铮铁骨令人对那段一寸山河一寸血的历史肃然起敬。

惊天动地的淞沪会战(历史真相)

淞沪会战最后时期,陈诚等将领提出上海战略目的已经达到,为了避免继续以过大的代价死拼,国军应该考虑立即主动向后方转移。但从陈诚在10月底提出到建议,到11月5日日军强行登陆金山卫的5,6天时间内,蒋介石并没有下达总撤退令,而只是命令全军做好撤退准备,并且将一部分损失较大的部队现行撤走。

这是为什么呢?主要还是蒋介石从政治方面考虑!

当时国民政府已经决定用持久战拖垮日本,用白崇禧爱将,著名智囊刘斐的话来说:以中国这么大面积,日军在每个县放一个营哪怕一个连也搞垮了他,未来胜利必然是我们!

话说起来简单,但如何支持下去,对中国和日本都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而就日本来说,他虽然很没有应付持久战的准备,毕竟它的国力军力都强大过中国数倍,情况怎么也比中国好的多。

而中国这方面就要惨的多了!

中日开战以后,中国沿海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作为日军的主攻方向很快就会沦陷,国军必然会退守到地形适合防守,但经济落后,交通不便的西部。

所谓持久战从某种意义上就是拼两国的经济力量,单靠中国落后的西部想支持长期作战是极为困难的。

中国西部各省,除了四川人口较多,相对发达一点以外,云贵川湘黔桂康藏直到今天也不能算是发达省份,想支持一支几百万的军队和几千万难民谈何容易。

加之中国工业农业都很落后,作战所需要的最基本的军事物资只能自产一部分,和现实的需要存在很大的缺口。

面对武器装备和后勤补给的巨大缺口,如果中国没有一个强大的外援,就只能因陋就简,勉强支撑。

打个比方,1门火炮有1000发炮弹和10发炮弹,造成日军的伤亡就完全不同。一个国军士兵拥有一把新式步枪和200发子弹,同拥有一把老掉牙的汉阳造和5,6发子弹,战斗力上会有很大的区别。

如果自己硬撑,虽说将来还是会胜利,但对日军作战就会艰难的多,也自然会死更多的人,丢更多的地方。

更严重的是会遭受更惨重的损失,国力军力元气大伤,导致战后就一蹶不振,就像一战后的奥匈帝国二战后的英国一样被肢解削弱了。

所以,对于中国来说,争取外部援助是比较重要的,况且当时日本在东亚跃跃欲试,威胁到英美苏法荷等主要列强的利益,中国争取到这些国家的援助还是有一定把握的。

所以日军刚刚入侵华北,卢沟桥打响以后,中国外交部就在8月30日向联合国的前身国联提交外交照会,要求国联制止日军的侵略。

不过蒋介石对国联制止日军进攻并没有抱太大希望,因为当年国联并没有迫使日军从东北撤军,其实它也没有这个能力。蒋只是希望能够得到列强的援助,并且最好能实现各国对日本的军事经济制裁。

列强每一个援助对中国都是有帮助的,可以大大增加国军战斗力,减少人员伤亡和战场的劣势。而如果能够实现对日本的军事经济制裁,那么对中国更是有利。日本是一个岛国,资源缺乏,大量必须的战略物资都毕竟依靠进口,一旦被制裁了,他的战争机器也就转不动了!

所以蒋介石对国联还是有一些期望,9月13日国联大会开幕,并且正式接受了中国的申诉。

期间国联各国多少表现出了对中国的同情和支持,尤其对于9月份日军对上海,南京,广州等大城市的平民驻扎区野蛮轰炸,各国都表示出不满,各国老百姓和舆论更是对日军鄙视和厌恶,甚至连德国和意大利都出于国际舆论压力也都提出抗议。

不过日本与此同时也在尽一切力量对抗国联的压力,拉拢威逼列强,破坏此次会议。

最终在10月6日国联闭幕会议上没有达成对日本的经济制裁和对中国的公开援助,将这个问题推到了马上在布鲁塞尔召开的九国公约组织会议。

国联此次会议对中国方面仍然有一定的意义,通过这次会议,各国列强对日本政府狰狞狂妄的态度深感不满,对日本勃勃野心也心有余悸,对日本入侵中国的这个事实也没有任何质疑。

英美对国内都所有宣传,指出日本是为祸世界的一个祸根。

稍后各国虽然无法公开支持中国,却在暗中偷偷的做。

所谓九国公约组织是指美、英、法、意、日、荷、比、葡、中9国,包括了全部在中国有既得利益的列强,可以说他们都是对中国比较重视的国家。

因为在11月3日召开的这个会议相当重要,因此中日双方都非常重视。

蒋介石希望能够通过列强压力迫使日军撤军,就算不行,至少能通过这个组织达成对日本的经济军事制裁和对中国的援助。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国军全面败退出上海,还如何在这个会议上说话,不就是918事变的翻版吗?

当时918期间也是中国要求国联开大会,但东北迅速沦陷,被日军全部控制。

后来英法列强说,我们有心要帮你们,但你们在东北的军队不中用,也不跟日本人打就忙着逃跑。等到我们介入的时候,日本已经占领东北,造成了既成事实,我们还能怎么样?

因此蒋介石动摇了一下,没有完全从军事上考虑,立即下令国军撤退,而是让国军继续守上10天,守到11月10日前后,等待九国公约组织讨论出结果。

另外推迟撤退也不完全是政治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

当时上海是中国关内仅存的工业基地,当时全国30人以上工厂作坊总数有可怜的4000家(其中的百分之六十集中在沪宁杭三角洲地区),其中上海有多达1200家工厂,占全国的三分之一。

其中尤为珍贵的是上海有一些涉及军事国防工业的诸如机械,钢铁,炼油,橡胶,化学和金属工业等的中大型工厂,总数约150家。这些工厂对于中国非常重要,是一定要迁移到后方去的。

从8月淞沪会战打响开始,国民政府就开始转移这些工厂。工人,军人甚至大资本家冒着日军炮火和轰炸,历经千辛万苦,先后用了300艘木船和大量轮船将148家工厂,2100名工人和重达1万多吨机器运送到后方。

不过在10月底的时候尚且没有全部撤完,由于当时日军飞机集中数百架飞机猛烈轰炸长江航道和沪宁公路铁路,运输量大减,只能晚上运输。

蒋介石下令再坚守几天,也有从这方面考虑,保证重要工厂全部撤完。

-------------------------淞沪会战中日军根本无视平民的存在,它的火炮轰炸从不区分是居民区还是军队驻地。上海平民死于战火的非常多,除租界以外的城市大部分建筑都被日军摧毁,尤其闸北区完全成为一片废墟。对于日军非人道的攻击屠杀平民的行为,列强都有所不满,世界舆论也大肆抨击,以美国为例,淞沪会战以后大部分美国人对中国持支持同情态度。

需要说明的是,日军挑选在1937年11月5日强行登陆金山卫,也是出于布鲁塞尔会议的考虑。日本军部下令必须在布鲁塞尔会议结束之前占领上海,这也是日军如此疯狂又急迫在金山卫登陆的最重要的原因。

最终九国公约组织会议在11月15日作出结论,并且决定25日闭会。当时上海局势已经严重恶化,早在9日国军已经从上海蜂拥撤退。

会议宣言直接指出日军入侵中国,并且“给各国人民带来一种恐惧感和愤慨,让整个世界感到不安和犹豫!”。道义上列强均站在中国一边,但中国最需要的公开援助中国和立即制裁日本,列强畏惧日军加入轴心国阵容,危急自己在东南亚的利益,最终均没有同意。

不过,此次会议对列强的态度有着很大的影响,之后他们开始半公开的援助中国。

以美国为例,1937年7月开始到1938年7月,美国从中国购买了3亿盎司的白银,支付给中国1亿3800万美元的现款,这是中国急需的外汇。

需要说明的是,美国此次购买白银的价格明显高出市场价一截,显然这是美国政府暗中搞得一种援助手段。其中高达4800万美元用于在美国购买中国急需的军火物资。按照当时的国际武器价格,这5000万美元可以购买约20个师的装备,大大补充了淞沪会战中的严重损失!

蒋介石从政治考虑,将总撤退的时间推迟了一些,导致上海国军撤退比较慌忙甚至慌乱,但这对全军并没有任何决定性影响。如果以此为借口攻击淞沪会战,就完全是一种断章取义和视而不见的傻瓜行为。

说实在的,中日双方在中国战场大部分战役都是从政治考虑,而二战中也根本没有一场战役不受政治的影响。

自从金山卫登陆以后,上海局势变得很严峻。当时日军胃口很大,金山卫登陆的部队从南线向国军西北方进行侧翼包抄,切断国军向西后撤路线。

不过由于从南线金山卫一线杀到昆山嘉兴苏州并不算容易,距离也有近100公里,还要面对国军大约10万守军,恐怕短时间内无法实现。

鉴于此,日本军部准备在11月14日前后以第16师团主力3万多兵力,沿着长江西进,在太仓的白茆港登陆,向常熟、无锡进攻。此处是国军的后方,防守相对空虚,可以短时间内从北线包抄切断国军西退路线。

如果16师团登陆成功,很容易就能切断国军后撤的沪宁公路,并且从侧后方攻破国军在沪宁防线第一道防线吴福线和第二道防线锡澄线。

当时上海地区北面是长江和日军约30万大军,东面是大海,南面又有金山卫登陆的10多万日军,西面唯一一条后退路线被日军切断了一大半,仅剩一条公路可以后撤。

情况已经很险恶,上海大撤退就变得非常严峻,一旦操作不好,怕是几十万国军都被包围在上海歼灭了。

当时在上海的60多万大军几乎为中央军和地方军阀最为精锐的部队,数量也占当时可以使用部队的六成,如果一下子被围歼了,还谈什么持久抗战,拿什么来抗战?

用电影《建国大业》里面蒋介石的话来说:靠刚抓来的100万壮丁,他们可是连枪都拿不稳的,还怎么打!

由于日军四面包抄合围,空军四处轰炸袭击,加之国军在上海的部队普遍损失近半,导致此次撤退出现了一定的问题,一部出现混乱的情况。

撤退比较好的是陈诚,薛岳领导的左翼军。由于主要是中央军部队,训练和组织较好,加之薛岳指挥有方。这些部队逐次掩护,一步步向吴福线阵地后撤,全军没有出现混乱情况。

蒋介石命令左翼军掩护右翼军撤退,薛岳率部在上海继续坚守了2天,在11月12日,左翼军主力才全部撤退上海市区。

左翼军的撤退还是比较凶险的,他们正面和约20万日军对抗数月之久,有些阵地和日军犬牙交错,互相说话都能听见,想要安全撤退谈何容易。

日军当时唯一的目的就是切断国军退路,甚至不惜将华北获得一系列大胜利的几个主力师团釜底抽薪的调到上海,完全是不顾一切拼了。

当时上海国军左翼军只有一条经过安亭的公路撤退,而日军一部突然在11月11日晚突然抢先占领了安亭,完全切断了国军退路。

好在薛岳身经百战,处乱不惊,他命令中央军李延年的第2军无论如何必须攻占安亭。

李延年不愧国军名将,他率领第9师发动强攻,将突入安亭的日军全部包围歼灭,极为惊险的保证了这条国军的唯一撤退道路。

薛岳自己坐镇后方,直到最后才撤退。此时已经开始全线追击,一部分国军后卫部队和日军激烈交火,一部分放弃阵地撤退,四面秩序很乱。

撤退中,薛岳的坐车突然被日军偷袭扫射,司机和一名卫兵当场中弹身亡。

薛岳当时重感冒发烧四十度在身,他侥幸没有中弹,挣扎着强跳出车子,却发现四面都是日本兵。

唯一没有日军的就是傍边的苏州河,无可奈何下,薛岳将军跳入河中躲避。

本来薛岳这个广东佬从小长在海边,非常擅长游泳,不过此时由于重病,游了一半就游不动了,在沉下去淹死之前,他勉强抱住一根粗木棍。就这样漂了几十分钟,终于被国军战士发现救上来,算得上非常惊险。

薛岳回到被救以后高烧加剧,一度昏迷不醒,稍微好一点后他立即带病指挥,左翼军在11月14日全部撤出淞沪一线,到达常熟等地。

左翼军总司令差点中弹毙命,那么压力更大的右翼军自然更惨了。

虽然有薛岳左翼军的掩护,张发奎的右翼军还是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混乱。

一来右翼军是日军主攻方向,从右翼新登陆的日军高达10万人,都是新锐部队,而右翼军兵力不到10万人,压力很大,撤退自然会很困难。

二来张发奎能力上和薛岳有些差距,加上他不是中央军将领,麾下部队又是派系林立,指挥起来也无法得心应手。

-----------------看到老萨长征系列的应该对上图的薛岳很熟悉,但大家不知道的是薛岳可能是歼灭日军最多的国军将领。由于他在长征期间一支队红军追击,红军为此从出发时候的10万大军到陕北只剩7000多人。中共对薛岳恨之入骨,改革开发之前我们的抗战历史中,从没有这个名字。下图的张发奎也不是泛泛之辈,他是薛岳老乡,也是著名的北伐悍将(叶挺就是他的部下),后来反蒋被击败。张发奎是一个比较有能力的军阀,在抗战期间也被蒋介石重用,除了此次担任上海地区右翼军总司令以外,张发奎曾经担任第四战区司令长官,负责过两广地区的抗日。

更惨的当时从南线退到昆山一路都是大小河流,只有一条公路比较宽阔可以供大部队通行,也只有这条公路沿途都架设了桥梁。

当时每座桥都安排了工兵,并且设定了爆破时间,这样一来撤退的官兵就更急了。

几十万官兵和老百姓都沿着一条道路后撤,秩序自然不可能好。

在这一条公路上还有日军飞机的反复轰炸,日军小股部队偷袭,加剧了后撤部队的乱像。

道路上人车拥挤,炮兵还推着大炮(因为防空,骡马都在后方),难民也夹杂其中,很多地方都是一片混乱。

其中国军一些炮兵部队由于撤得慢,在途中不可避免的和日军遭遇。火炮不同于重机枪,它基本没有什么近战能力,近距离需要步兵的掩护。

一旦这些炮兵身边没有足够步兵掩护,自然会狼狈不堪。

浦东炮兵第2团2连4门75毫米野战榴弹炮撤退时被日军拦截。先是国军掩护步兵被日军突袭,一度抵抗不住。

国军炮兵见情况紧急,被迫使用子母散弹向冲锋的日军轰击,这种炮弹一出膛就炸,发射大量散弹,射程几百米。

当时国军炮兵以每分钟25发的最快射速发射,一度阻挡了日军步兵,掩护大炮全部转移成功。但该连炮兵损失过半,掩护步兵损失更重。

后来该炮团紧急召集了32辆卡车和200匹骡马,才勉强撤退出上海地区。

其他炮兵部队就没这么好运了,国军中最精锐的炮兵第10团撤退较迟,150毫米重炮移动也困难,一部分火炮无法通过埋藏了地雷的桥梁,被迫破坏后扔到了河里。

炮兵这样,步兵也好不到哪里去。

上海作战国军部队都损失惨重,一些团里面营长连长基本阵亡,军官多是破格提拔,班长做排长,排长做连长,甚至还有班长做连长的,指挥能力自然是不足的。

加上新兵太多,老兵很少,很多新兵又不认识长官,一旦撤退更分不清东南西北,自己应该跟随哪支部队。

一部分撤退部队出现兵找不到官,官找不到兵的情况,一些旅长团长找不到自己的营和团。

一些部分奉命退往昆山,但部下士兵却跟着退往常熟的部队走了。一些部队则奉命去常熟的,周围部队都向昆山前进,也就跟着去昆山了。

总体来说此次撤退是成功的,并没有成建制的部队被日军合围。

国军大部最终在15日也赶到了吴福线,不过吴福线却无法长期防守。

二战的经验告诉我们,根本没有一条工事号称攻不破。

如果想长时间的防御住某一条工事,至少要具备以下几个因素。

1. 坚固的防御工事

以纳粹德国阻挡盟军的5个月之久的齐格菲防线来说,这条防线是1936年德国占领莱茵兰之后开始构筑的,至1939年基本建成,前后花费了3年多时间,花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

该防线使用混凝土931万吨,使用钢铁35万吨。

该工事复杂坚固,防线由障碍地带、主防御地带和后方阵地三部分组成,纵深35~75千米。障碍地带主要是地雷场、铁丝网、防坦克壕以及著名的“龙牙”(多列角锥形钢筋混凝土桩砦)系统。主防御地带的最前缘位于障碍地带后方数十至数百米处,配备钢筋混凝土和钢铁装甲的机枪、火炮工事以及指挥所、观察所、人员掩蔽部、车辆洞库、弹药库、物资库等。

防线从德国靠近荷兰边境的克莱沃起沿着与比利时、卢森堡、法国接壤的边境延伸至瑞士巴塞尔,全长达630千米,造价高达52亿法郎,约20亿美元。

防线也有数十公里的纵深,后方阵地位于主防御地带后方数千米至数十千米处,主要是预备队人员掩蔽部、预备队车辆洞库以及战备物资库,在法德交界地段还配属有170-305毫米要塞化远程重炮群。

中国这边呢,吴福线是当年修筑拱卫南京的第一条所谓半永久型工事,可是这只是中国标准的工事,造价也不过只有几百万美元。

当国军大部队赶到吴福线的时候,不觉大感失望,这种失望也是有道理的。

所谓吴福线仅仅是一些钢筋水泥结构的重机枪和平射炮工事,除此以外别无他物,连最长使用的轻机枪碉堡也没有修建。

在淞沪会战以前甚至连战壕都没有挖好,战役打响以后国府急调一批部队和大量民夫挖好了部分战壕。

其实工事修筑的不适应和日军作战。

整条战线并没有轻机枪工事,只有一部分坚固的重机枪和平射炮工事,所以火力点并不多,火力上自然就弱了,不可能有效压制数十万日军。

而这些工事修建的也不符合现代战争,它们多为发扬火力,忽视了保护自己的要求。这些钢筋水泥工事大都比较显著,类似于五次围剿时候对付红军的炮楼,甚至有些修建在山顶上,像灯塔一样,远在几里外就可以看到。这样的工事对付军阀和红军足够了,但对付有大量火炮的日军则不可能。

日军基层部队装备大量火炮,就比如著名的92步兵炮,重量仅有200公斤,射程2公里,两个炮兵就可以推着到处跑,威力虽然不大,但也足可以在国军碉堡射程外将其击毁。

实战中,日军如果没有配备炮兵,很难攻下这些工事,往往也会损失惨重。比如看看东史郎下面的回忆为了减少我方伤亡,我们从低洼道路逼近敌人。因为前方的敌人没有发现我们,我们能毫不费力地前进。不料,左后方遭到了敌人猛烈的射击,突如其来的射击使我们措手不及。其火力点设在臭水河对面的竹林里。捷克式机枪正在猛烈地向我们射击,严重地威胁着我们。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掩蔽身子,我们只能爬上山脊卧倒。这样处理实在得当。因为敌人子弹从低处向这里射来,而我们却卧倒在山脊,恰好成了射击的死角。

山脊上是一个个上馒头式的坟堆,我们正好加以利用,各自前进。重机枪从后方猛烈射击,掩护我们。出击之际,我们要首先击退左后方竹林里的敌人,于是,向竹林里发射了几枚掷弹筒,把敌人的机枪打哑了。这时,正面敌人的捷克式机枪疯狂地向我们扫射。每隔几秒钟,子弹就像一阵风向我们飞来。我们在坟堆后面隐蔽向前接近敌人。子弹射在地上,震耳欲聋。但是,我们并不害怕。“畜生!”我们只感到怒火在胸中燃烧。此时此刻,我们的一切行动,好像魔鬼附体一般。然而,并非丧失理智,盲目行动。我们的大脑极度冷静,仍不乏敏锐,在这种极度的亢奋中,淹没了其他所有的感情,冷静的大脑只保持着敏锐的观察和大胆的判断。与其说我们是考虑敌我关系、与友军的关系以及敌人的状况,不如说是凭自己的实际感觉和判断,采取有效的行动。友军掩护我们的重机枪子弹犹如飞沙走石,在敌军头上撤下。但是,敌人丝毫不买账,继续疯狂地向我们扫射。还不是出击的时候。中队长手持军刀等待时机。敌人的子弹射在坟堆上,零零星星的坟堆一个接一个地成了射击的目标。士兵们利用敌人转移目标和装子弹的空隙,不断向他们逼进。“中队长阁下,发射掷弹筒怎么样?”不知是谁建议。

“行!喂!射击手!先打两发看看!”中队长回答。

一会儿,射击手在隐蔽处打了两发。掷弹的爆炸声很大,听起来让人以为是炮弹。仅仅是两发掷弹就使敌人丧魂落魄,敌人的机枪顿时成了哑巴。见此状,荒木伍长一跃而出,大家心领神会,无须吹冲锋号,也不用下命令,都知道冲锋的时刻到了!大家不约而同地手握闪闪发光的刺刀步枪,一鼓作气向敌人冲去。七十米!六十米!五十米!跑得气喘吁吁。这时,八田一等兵倒下了。其他几个也“扑通”。“扑通”……接二连三地中弹倒下了。“是活?还是死?”闪电般地在我的脑海里明灭。

如果有炮兵协同作战,对付这些工事则没有太大难度。

国军战士回忆,日军往往集中火炮平射碉堡,一顿炮击下来,碉堡基本都被击毁数处甚至整个坍塌。在里面的国军战士不是被炸死炸伤,就是被震死震伤,重机枪也被击毁。

2.吴福线锡澄线工事没有纵深。

现代工事一定要有大纵深,少则几公里,多则几十公里,齐格菲防线防线纵深最少的地方也有35公里,甚至有库尔斯克会战那样苏联纵深上百公里的阵地。

这样敌人虽然可能突破一两处阵地,甚至可以攻入我军后方,但他们面对这些纵深阵地还是无能为力的。所以纵深阵地是必须的,不然一旦日军攻破吴福线或者锡澄线的几处阵地,那么国军也就必须撤退了。

但吴福线锡澄线仅有一道正面防线,后方根本没有纵深阵地,或者可以说的锡澄线就是吴福线的纵深阵地,但两条战线并没有掩护。

这样的阵地一旦一点被突破,其他各点再固守的意义就不大。为什么不修建纵深工事,说到底,就是因为国民政府财力物力不足,没钱没人来修。

3. 重兵防御,完备的武器装备

任何一条防线如果没有重兵和武器装备,那也是不可能守住的。

以库尔斯克会战为例,苏军集中了远远超越进攻德军的兵力和武器装备。苏军总兵力高达200万大军,5000辆坦克,2万5000门火炮,2800架飞机。相比进攻的德军,苏军兵力有2.5倍优势,坦克有1.7倍优势,火炮有2.5倍优势,飞机也有1.3倍的优势。

就是这样,苏军仍然遭受了伤亡约德军一倍的惨重损失,武器装备损失更大。

中国这边呢?正好相反!

本来吴福线驻守数万国军部队,但由于淞沪前线吃紧,基本都调过去了,阵地上基本没有部队。

日军逼近吴福线的总兵力不下20万人,而退守到此处的国军人数有限,停下来作战的只有10多万人,换句话说国军方防御兵力远不如进攻的日军。

当时上海大撤退后,国军各部勉强赶到吴福线,尚没有摆脱日军追击,经过3个月激战和大撤退,这些部队战力和士气都有严重的减弱,更有一部已经陷入混乱,没有按照计划赶到阵地。

当时在吴福线的部队兵力太少,实则无力防御整条防线。

至于防御武器来说,双方更是相差极大,日军有500架飞机,300辆坦克和130艘军舰,国军空军和海军基本失去战斗力,仅有的几十辆轻型坦克也无法有效作战(日军飞机四处轰炸)。除此以外追击日军有大量野炮山炮,总数部下数百门,至于掷弹筒迫击炮就更多了。国军的火炮本来就很少,还有一半损失在上海,余下其实能作战的凤毛翎角。

所以国军防御的主要武器基本就是捷克式轻机枪了,这也是日军回忆中最常出现的武器,但这两条防线并没有轻机枪碉堡!

4. 整体防御不应该有漏洞

著名的马其诺防线被攻破,是因为他们忽视了阿登地区的防御,结果被德军乘虚突破。

而德军也不只一个坚固防线,在齐格菲防线之前还有著名的莱茵河防线。这条防线非常坚固,却因为德军撤退时候爆破鲁登道夫铁桥失败,导致盟军从这一点迅速突破,导致整个莱茵防线瞬间崩溃。

相比起来,吴福线和锡澄线本身就有很多漏洞,首先北边是长江,中华民国海军无力抵御日本联合舰队,日军完全可以沿着长江在两条战线的侧后登陆,这样就有效击破了这两条防线的正面防御。

日军对这一点看的很清楚,他们在正面攻击吴福线的同时,又在吴福线后方强行登陆,试图迂回包抄,切断国军退路。

中岛今朝吾的第16师团于11月13日在长江南岸的太仓市白茆口、东旧堂、日艾堂一带登陆后,于16日占领常熟的福山港,19日占领了常熟城,吴福线侧翼被攻破,正面在死守已经没有意义。

陈诚急调廖磊21集团军和江防部队反击,以巨大代价将登陆日军阻挡。但此时吴福线多处被日军攻破,实在无法防守,只能被迫放弃。

这条吴福线帮助国军死守了5天之久,19日常熟,苏州都被日军攻陷,薛岳为避免被日军合围,率部后退至锡澄线。

日军紧随追击,双方在锡澄线激战防守到25日,无锡失陷,国军放弃锡澄线后撤。

----------------在日军的火炮下,这种修建明显的工事很快就会被摧毁。甚至有些工事的射击孔开的太大,会被日军装备的大量重机枪火力封锁住。吴福线锡澄线没有守多久,也有其他原因。当时国军部队损失太重,士气战斗力都有一定程度受损。当时日军离得并不远,后方几公里外就是追击的日军部队,一路能够逃生并不容易。所以到达吴福线以后,国军发现并不是想象中的坚固工事,就出现不愿意停下防守的念头。后来有些人说找不到钥匙打开工事所以撤退了,其实一个手榴弹就可以炸开铁门,这只是托辞而已。

吴福线锡澄线的防御作战还是很激烈的,并非我们宣扬的不战而逃,此次追击战中日军的南线北线追击部队伤亡总数也有1万多人。

从东史郎的日记也可以侧面看出来!

远处传来了隆隆炮声,犹如雷鸣。火线临

近了。于是,我们加快了脚步,少年民夫也背着背包默默地跟在后面。快步前进的途中,突然发

现分队长西本用手捂着左腹呆在路旁。我感到纳闷,为什么西本一个人在这儿?

“你在这里干什么?”

“挂彩了!前方约一里的山头上有敌军,进攻时腹部挨了一枪。”

“就你一个人吗?”

“前山已经阵亡,竹桥君腹部也受伤去了后方。小队长内山准尉也阵亡了。其他小队和

分队伤亡也很大。小野曹长腿部也被子弹穿透了,他和其他伤员被收容在那边村子里。”

说着,西本分队长指向离这里两百米左右的树林。听到这里,我们都吓了一跳。在浒浦

镇分手时还精神抖擞的前山牺牲了,竹桥和西本受了重伤,连内山准尉都牺牲了。分别才几

天,竟发生这么大的变故,我们非常吃惊。

日军继续进攻,江阴要塞守军是东北军霍守义师和贵州军何知重师,以及要塞守备队。

在这三支部队的顽强防守下,江阴要塞坚持了7天之久。

由于江阴要塞扼守长江一线,如果不攻占他日军就无法从南京北面封锁长江。日军调用海陆空三军围攻江阴要塞,守军以惨重的代价为南京保卫战争取了时间。

激战中这2个师共1万多守备部队伤亡很大。东北军112师这边伤亡三分之一,连霍守义师长自己也中弹受伤。

贵州军103师这边更惨,全师两个旅的4个团长中牺牲了2个,14个营长伤亡13个,全师本来是5000多人,撤退到江西后方清点一下仅剩600多人,有个连就剩3,5个人,基本拼光了。

但他们顽强顽强,最终整个江阴要塞被炸成一堆废墟,两个师才被迫撤退。日军损失也不轻,还有数艘军舰江阴的要塞炮被击伤。

其实他们能守着这么久非常不容易!

要知道,守军中的贵州军何知重部防御也很顽强,而贵州军是国军中著名的鱼腩部队,著名大烟兵,上阵都带着鸦片,几小时不抽就不能打仗。很多黔军的战斗力甚至不如土匪,经常被当地土匪打败。

装备也是差的惊人,一个步兵连仅有3挺机枪,50多支汉阳造步枪,枪支破旧不堪,有的枪膛里面甚至没有来复线,有的枪机松动,被迫用麻绳系着。

就是这样的装备和日军坦克,飞机,重炮的一流甲种师团硬拼!

用步枪打,用手榴弹砸,甚至用大刀砍,日军怎么打就是攻不过去!

此时在抗日精神鼓舞下,贵州军也发挥了百分之二百的战斗力。

贵州军的一个连长说:我在贵州打过10多年内战,再艰苦的仗都见过,从没见过这么激烈残酷的战斗,也从没见过黔军这样拼命的!

激战中弱小的中华民国海军在江阴一线拼死抵抗日军飞机的轰炸和日本军舰的进攻,战斗力较强的宁海轻巡洋舰,逸仙轻巡洋舰,平海轻巡洋舰都被炸沉。

余下的舰只由于多被炸伤,除一部后退南京以外,大部沉在江阴附近作为水中障碍,其中包括清末购买的,当时吨位最大的海圻,海琛号巡洋舰。

江阴要塞的死守为南京保卫战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如果该要塞随便被日军攻占,那么国军至少有4万多人会失陷在南京。

由此在北线撤退的国军左翼军和中央军大部队撤退成功,除一部奉命回南京参加南京保卫战以外,大部分绕过南京撤到安徽和浙江边境,凭借此处的复杂地形整军准备再战。

此次大撤退并不是像很多人说的那样,完全是大溃败,实际防御还是很顽强的。

日军除了沿着宁沪公路追击的几个师团以外,新登陆的3个师团则沿着太湖南边前进,也是淞沪大撤退的南线。。

这一路日军的目的是大包抄,也是绕过南京一举占领广德,芜湖,完全将国军几十万大军包围在沪宁一线吃掉。

这线战斗也非常激烈,驻守此处以湘军,桂军,川军为主力的等国军奋力抵抗,以重大伤亡瓦解了日军的大包抄意图。

南线也有两条防线,分别是乍浦至嘉善的乍嘉线,苏州至嘉兴的苏嘉线,也是战前修筑的防御工事。

这一线日军攻击的势头比北线还要猛烈,北线日军大部由于经过3个月激战,伤亡惨重,士气大受影响,除了16师团等刚刚登陆的部队以外,日军大部进攻力量已经比较衰弱。

不过南线不同,这一线的日军全部是刚刚参战的新锐部队。

11月8日日军攻陷松江以后,立即调动部队进攻乍嘉线,国军刘建绪集团军从9日坚守到14日,重镇嘉善被日军攻陷,乍嘉线失守!

当时张发奎的右翼军除了留下一部坚守以外,大部向安徽方向后撤。

随后日军继续增兵,战至19日,北线的苏州沦陷,嘉兴固守已经没有意义,国军守军放弃嘉兴后撤,苏嘉线失守。

由此,这两条防线也失守了。

国军退守湖州,太湖沿线的复杂地形防守,两军继续缠斗。

11月26日,日军进攻湖州,该城守军的桂军第7军170师1053团死守不退。结果激战一日,自团长韦健森上校以下全团大部殉国,湖州也失陷。这一战桂军拼的很厉害,几乎是一屋一屋的争夺,打的日军心惊肉跳!

同日桂军第174师也在和日军激战,伤亡很大,该师副师长兼任522旅旅长夏国璋将军光荣殉国。

日军虽然占领湖州,但太湖一线地形比较复杂,大部队推进并不容易,加之桂军湘军防守顽强,日军前进较为艰难。这也让国军有了增援的机会,川军23集团军6个师在唐式遵的领导下增援上来。

由此川军接替了桂军和湘军的防线,成为之后作战的主角。

川军在长兴,泗安一线于日军激战,战斗非常激烈。

先锋日军被当时大败过毛泽东的川中名将郭勋祺师长率144师包围,险些被全歼。

这个郭勋祺不是泛泛之辈,他在土城重创过毛泽东率领的中央红军。毛泽东说,我一辈子最紧张的一场败仗,就是在土城跟郭勋祺打的。

战斗中郭勋祺率领所部向日军猛烈反攻,他身先士卒冲在最前方,结果腿部中弹受重伤。

川军防御虽然顽强,无奈战斗力差了日军两截。当时川军武器装备就不说了,其他装备就差远了。当时日军士兵清一色的军靴,军用雨衣,人人都有防毒面具,川军则是草鞋,由于没有雨具,当兵的带个斗笠挡雨,当官的带着雨伞,也被称作斗笠兵,至于防毒面具就更别提了,一个师里面连师长也没有,遇到日军化学武器攻击就只能用一条毛巾沾水挡一挡。

双方差距很大,这样硬拼死守不太可能获胜。

11月30日,日军强攻这一线重镇安徽广德,川军145师死守,全师伤亡殆尽,一个团长刘汝斋是土匪收编,意志不坚定,他畏惧日军,擅自率部后撤。

广德城很快被日军攻陷,145师师长饶国华将军愿于阵地共存亡。

在城破之前,日军曾经派出汉奸试图劝降饶国华师长,但饶师长不为所动,留下绝命书,写道:我从七七事变发生之日起,就渴望能到前线杀敌,洗雪国耻,收复失地。八一三事变

相关文章
诸葛亮是谁转世
诸葛亮是谁转世

导语:都是神机妙算有神通,都是一代军师,辅助一代王侯!诸葛亮和刘伯温什么关系?....

世界十大未解之谜图
世界十大未解之谜图

导语:探索未知,揭开神秘!以下是世界十大未解之谜图:1.纳兹卡图案2.亚特兰蒂斯3....

林肯励志故事11次失败
林肯励志故事11次失败

导语:一次次跌倒,一次次爬起,不屈不挠的林肯终于成功了!在成功的路上绝不是一....

秦始皇为什么没有灭卫国
秦始皇为什么没有灭卫国

都说是秦始皇首次统一了中国。事实上,虽然他当时摧毁了六个国家,但他没有实现....

康熙为什么要杀施琅
康熙为什么要杀施琅

导语:为了平台收复宝岛,海霹雳施琅为大清立下不世之功,可是康熙为什么要杀施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