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07-06 15:57:15
导语:当年曹操以百万大军南下,却被吴蜀联手十万之众杀的丢盔弃甲!乘胜追击的孙权亲率十万大军,却被张辽以七千人马杀的落荒而逃!一雪前耻!逍遥津之战,张辽为什么能够横扫江东十几位虎将?张辽斩杀江东十二虎臣是真的吗?逍遥津之战,一次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而主角是曹魏五子良将之首的张辽。张辽能够取得逍遥津之战的伟大胜利,是着实不容易。因为在当时,张辽能够指挥的军队只有七千人,而吴军却足足有十万,
张辽斩杀江东十二虎臣
逍遥津之战,张辽为什么能够横扫江东十几位虎将?原因很简单
逍遥津之战,一次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而主角是曹魏五子良将之首的张辽。张辽能够取得逍遥津之战的伟大胜利,是着实不容易。因为在当时,张辽能够指挥的军队只有七千人,而吴军却足足有十万,更重要的是,吴军此次的统帅是吴国皇帝孙权,在加上吴国强大的将军阵容,因此,可以说,逍遥津之战,张辽所面临的压力是前所未有的大。那么,张辽到底是如何以七千胜十万的呢?张辽当时所面对的吴国名将又有哪几位呢?
逍遥津之战是合肥之战的最后阶段,为了夺取合肥这块江淮地区的战略要地,孙权亲自统帅十万大军发起了合肥之战。《方舆纪要》庐州府记载:府为淮右噤喉,江南唇齿。自大江而北出,得合肥,则可以西问申、蔡,北向徐、寿,而争胜于中原;中原得合肥,则扼江南之吭而拊其背矣。三国时,吴人尝力争之。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孙权对合肥是势在必得。也许正因为对合肥地区异常重视,因此,孙权不仅御驾亲征,而且带了很多位东吴大将。根据相关历史记载,此次孙权的将军团成员有:甘宁、吕蒙、潘璋、宋谦、徐盛、陈武、凌统、蒋钦、贺齐。这其中甘宁、潘璋、徐盛、陈武、凌统、蒋钦六人就位列江东十二虎臣之中,其他的几位大将也都是东吴帝国威名显赫的虎将,当然还有很多不怎么知名的大将也跟随其中。从这个将军团就可以明确看到,张辽此次面临的对手的确是非常之强大。
而看看魏国这边,除了张辽是此次逍遥津之战的主将之外,还有李典、乐进两名副将,还有薛悌这个护军。可以说,从魏国和吴国的将军团阵容相比,很显然,魏国也是远远不如吴国的。因此,对于逍遥津之战,不要说普通士兵没有信心,就是李典、乐进几位将军都没有什么取胜的决心。
但就算敌我相差如此悬殊,张辽也没有丧失信心,作为曹军一位智谋无双的帅才,张辽相信,只要谋略得当,士兵勇敢,将军敢于身先士卒,那么以七千对十万,胜利的机会还是有的。那么,张辽取胜的底气到底在哪里呢?小编分析,可能是以下几个原因。
1、张辽手下士兵虽然只有七千人,但都乃魏军精锐,士兵个个忠诚度高,也悍不畏死,战斗力也强,这其中甚至有张辽当年跟随吕布时的并州飞骑。
2、吴军骄横轻敌。通过仔细观察,再加上魏吴兵力相差悬殊,因此吴军非常的骄横,而张辽就准备利用吴军的这一轻敌弱点进行攻击。
3、魏军是守城一方。张辽有理由相信,只要自己和士兵们不丧失斗志,那么最不挤也能支持到援军的到来。
4、东吴军队虽然实行和曹魏一样的世兵制,同时也实行独具特色的世袭领兵制。看似强大的东吴人马,却没有一统的号令和指挥。
通过张辽自己仔细的观察,以及魏军侦察兵的反复细致的观察,张辽知道,十万吴军自统帅孙权到底下的士兵都因为兵力太过悬殊,从而都产生了轻敌的情绪。而张辽就敏锐的抓住了这个战机。因此,张辽果断的组织了一支800人的死士部队,就是在这支悍不畏死的死士部队的进攻下,刚刚到达还立足未稳的吴军顿时大乱,张辽更是勇猛无比的在斩杀了两名吴军大将和几十名吴军士兵,就连孙权也被八百死士给逼得撤退到一个小山丘上。
《资治通鉴》记载:明旦,辽被甲持戟,先登陷阵,杀数十人,斩二大将,大呼自名,冲垒入至权麾下。权大惊,不知所为,走登高冢,以长戟自守。辽叱权下战,权不敢动,望见辽所将众少,乃聚围辽数重。辽急击围开,将麾下数十人得出。馀众号呼曰:“将军弃我乎?”辽复还突围,拔出馀众,权人马皆披靡,无敢当者。自旦战至日中,吴人夺气。乃还修守备,众心遂安。权守合肥十馀日,城不可拔,彻军还。
但吴军毕竟人数要比魏军多的多,再加上吴军猛将众多,不久,孙权和众位大将就稳住了局面,一会儿反而将八百死士和张辽包围了起来。但张辽却是非常悍勇,在如此危急时刻,张辽不但带着一部分士兵杀出了重围,更让人佩服的是,见还有一部分士兵被包围,张辽居然又杀了回来。这次战斗,让吴军彻底的震撼了。此战虽然战果一般,但却让魏军原本低迷的士气彻底高昂了起来,相反吴军的士气却彻底低落了下来。
不久,吴军十万大军的主力已经全部到齐,在孙权亲自指挥下,吴军发动了对合肥城的猛烈进攻。但因为合肥城在以前的杨州刺史刘馥的积极建设下,城墙是又高又厚,而且守城物质也极为充足,最为关键的是,此时的魏军士气高昂,对于指挥官张辽也是心服口服,因此在魏军众志成城的抵抗下,吴军连续进攻了十几天都还没有攻下合肥城。最可怕的是,由于军中爆发了疾疫,吴军不得不选择撤退。
看到吴军缓缓撤退,正当魏军松了一口气的时候,张辽却突然命令将士们追击。因为,通过观察和分析,张辽觉得此时追击也许会有大收获。因此,张辽观察到,吴军主力已经大部分过河,而孙权却只带着少量部队殿后,最重要的是,孙权想不到自己敢于这个时候去追击,更想不到自己仍然有实力去追击。
逍遥津是南肥河上面的渡口。 孙权决定,大部队撤退后,自己就从逍遥津口渡河南撤,此时北岸只剩孙权及吕蒙、凌统、蒋钦与车下虎士一千余人。因此,当张辽率军进攻下,孙权顿时大惊失色,慌忙派人去调集主力部队回援。为了保护孙权,凌统率领三百亲卫拼死死战,最后三百亲卫全部战死。而甘宁也拼命的射箭救援,在混战当中,东吴禁卫军司令官陈武不幸战死,宋谦、徐盛负伤后退,被打的士气低落的吴军甚至有不少士兵开始后退逃跑,此时,潘璋及时率领部队赶到,并斩杀了后退士兵,这才稳住了局势,让士兵们重新开始死战。
在士兵拼死保护下,孙权来到逍遥津渡口,但此时桥已被曹军破坏,剩下两边延伸的桥板,中间有一丈多的地方没有桥板可供依托。孙权亲近的官员谷利,要孙权持著马鞍,然后让马后退,再飞纵向前,谷利在后面用鞭抽马,以助马势。孙权就这样连人带马的飞到南岸。很多三国迷说,要不是因为孙权的马是一批好马,那么孙权也许真的很有可能死在逍遥津之战。
逍遥津之战的伟大胜利让曹操简直是欣喜若狂,张辽也因此得到了“征东将军”等诸多封赏,史称“太祖大壮辽”。 “大壮”两字陈寿在《三国志》里仅用了两次,分别在《三国志·张辽传》及《徐盛传》,可见其分量之重。而李典和乐进等大将也都得到曹操的大力封赏。
逍遥津之战是张辽人生当中的一次辉煌胜利,也是孙权人生当中一次不堪回首的败绩。从此战,我们也可以看到,要想取得一场战斗的胜利,一位冷静、勇猛、睿智的指挥官的确是非常之重要,而任何时刻,不管占据多大的优势,轻敌绝对是要不得的。
江东十二虎臣第一人是谁?不是甘宁,也不是周泰,而是此人
江东十二虎臣是东吴最出色的十二员虎将(不包括四大都督和太史慈),十二人分别是程普、黄盖、韩当、蒋钦、周泰、陈武、董袭、甘宁、凌统、徐盛、潘璋、丁奉。其中最为人所知的两人是甘宁和周泰,毕竟东吴除了孙策和太史慈,就只有他们两人位列三国二十四名将榜之中,其他黄盖,凌统和丁奉也有名气,至于其他的几位名气相对就要小了很多。
如果说谁是江东十二虎臣中第一人,单纯按武力来说,甘宁当然位居榜首,其次是周泰,而事实上,按照他们的官职来看,十二虎臣中第一人非名声不显的潘璋莫属(特别说明的是,丁奉除外,因为丁奉明显比其他十一人年龄小,活得又久,没有可比性,所以文中的职位都是以孙权在世的时候为依据,孙权之后的不考虑)。
我们先大概说说十二虎臣加入东吴的时间:程普、黄盖、韩当是孙坚时的老臣子,其中又属程普资格最老(所以你会看到赤壁之战时孙权让周瑜出任大都督,第一个不服气的就是程普);孙策平定江东时,蒋钦、周泰、陈武、董袭四人跟随在孙策麾下一起征战;孙策被刺杀后孙权掌江东大权,剩下的五甘宁、凌统、徐盛、潘璋、丁奉也一起投奔了东吴。
甘宁剧照
在比较官职大小前,先说说东汉和三国时期军职,按从小到大排列:司马—都尉—校尉—中郎将—裨将军—偏将军—杂号将军—四安四平四镇四征将军—四方将军(就是左将军,右将军,前将军,后将军),上面还有卫将军,车骑将军,骠骑将军,大将军等。先看赤壁之战前十二人的官职:当时军职最高的是董袭,他是偏将军(这个很奇怪,百思不得其解,因为他明显比别人高出很多,要知道周瑜也才是个中郎将),程普,韩当,蒋钦三人是中郎将,其他几人都是司马,都尉,校尉。
周泰剧照
赤壁之战后各人的军职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程普先是裨将军最终升到杂号的荡寇将军(他的中郎将名号也是荡寇中郎将),韩当在后来袭取荆州后升到偏将军,黄盖也是升到偏将军,蒋钦官至荡寇将军(此时程普已经死了),周泰升迁幅度最大,先是平虏将军再是奋威将军(两个都是杂号将军,但后者地位更高),这和他数次救了孙权的命有莫大关系;甘宁升到折冲将军;凌统升至偏将军;潘璋的升迁幅度也非常大,先是偏将军,在袭取荆州一役中表现出色,生擒了关羽父子,升到振威将军,还被封为溧阳侯(他和周泰两人是率先封侯的)这时候,潘璋和周泰两人已经拉开了和其他人的距离。
潘璋剧照
在孙权称吴王前后(公元222年),十二虎臣中的程普、黄盖、蒋钦、陈武、董袭、甘宁、凌统七人已经先后离世,只剩下周泰,韩当,潘璋,徐盛,丁奉五了。夷陵之战后,潘璋因为出色的表现升迁幅度更是加快,终于越过杂号将军来了个质的飞跃升为平北将军,他也是十二虎臣中第一个升迁到四平将军级别的人,229年孙权称帝后,直接任命了潘璋为右将军,这也是孙权在世时十二虎臣中最高的职位。至于周泰,他在孙权称帝前就死了,韩当最终升为升为昭武将军(高级别的杂号将军),徐盛升迁至安东将军(比杂号将军级别更高的四安将军之一),他算是孙权生前除了潘璋之外获得第二高军职之人了;丁奉是小字辈,直到孙权死的时候也才是个偏将军,至于他日后大放光芒,最终在东吴末代皇帝孙皓时期做到了大将军,那是另外的事情了。
丁奉剧照
潘璋之所以能成为十二虎臣中第一人,和他的军功赫赫有莫大关系:合肥之战中,张辽追击孙权,是潘璋斩杀了逃亡的士兵才稳定了军心,这是其一,袭取荆州时,手下部将马忠生擒了关羽父子是其二,夷陵之战表现出色是其三,打败夏侯尚是其四,加上当时孙权称帝时十二虎臣中已经没几人了,所以潘璋才能成为第一人。
话说三国:为何太史慈没有被称为江东十二虎臣
人的心只容得下一定程度的绝望,海绵已经吸够了水,即使大海从它上面流过,也不能再给它增添一滴水了。
汉末三国年代,刘备有关羽、张飞、马超、黄忠、和赵云,因《三国志》作者陈寿将其五人一起列为一传,被后世称为“五虎上将”,曹操有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和徐晃,被陈寿称为“五子良将”,孙权呢?有程普、黄盖、韩当、蒋钦、周泰、陈武、董袭、甘宁、凌统、徐盛、潘璋和丁奉,被陈寿盛赞为江表虎臣,也即是“江东十二虎臣”。在这十二虎臣傍边,为何没有太史慈呢?
陈寿将程普和黄盖等十二人一起列为一传,盛赞这十二人是江表虎臣,《三国志》评曰:凡此诸将,皆江表之虎臣,孙氏之所优待也。可以说,评估十分之高,可是,这十二人里却没有太史慈,为何呢?莫非是太史慈没有他们主要?没有他们凶猛?
咱们看《三国志 太史慈传》,位列《吴书》第四,在《三嗣主传》以后,在《宾妃传》和《宗室传》之前,和刘繇、士燮一起列为一传。
先看一下太史慈的简介,太史慈(166年-206年),字子义,东莱黄县(今山东龙口东黄城集)人。太史慈是东汉末年名将,弓马娴熟,箭法精巧,史书记载:猿臂善射,弦不虚发。太史慈最开端是刘繇的部下,曾和孙策在神亭单挑,打了个平手,后跟随孙策,助其扫荡江东,割据一方。
孙权承继孙策之位后,因太史慈能制刘表的侄子刘磐,便将办理南边的要务托付给他。刘磐十分勇猛,史书记载:刘磐勇猛,数为寇于艾、西安诸县。策所以分海昬、建昌左右六县,以慈为建昌都尉,治海昬,并督诸将拒磐。磐绝迹,不复为寇。
建安十一年(206年)太史慈病死,年仅四十一岁。
再看一下刘繇的简历,刘繇(156年-197年),字正礼,东莱牟平(今山东牟平)人,刘繇是东汉末年官员,又是汉室宗亲,他比刘备的汉室宗亲还要正宗,是齐悼惠王刘肥以后,太尉刘宠的侄子。
刘繇开始被推举为孝廉,任郎中。后来被任命为扬州刺史。先后与袁术、孙策交兵,朝廷加其为扬州牧、振武将军,但终究仍是败归丹徒,不久后病死。实际上,刘繇是驻扎扬州的一方军阀。
再看一下士燮的简历,士燮(137年-226年)字威彦。苍梧广信(今广西梧州)人。他是汉末三国期间割据交州一带的军阀。
士燮一开端担任交趾太守,后被朝廷加职绥南中郎将,迁安远将军,封龙度亭侯。在步骘接收交州时活跃合作,归附了孙权,被孙权任命为左将军。
尔后又因诱降益州豪族雍闿而迁任卫将军,被封龙编侯。士燮任交趾太守四十年,黄武五年(226年)逝世,享年九十岁。
士燮十分长命,能和他年纪有一拼的,估量只要蜀汉的廖化和东吴的丁奉了。
太史慈和刘繇、士燮一起列为一传,刘繇、士燮都是一方割据军阀,那么,太史慈在刘繇手下,尽管不是一方军阀,可是,方位适当主要,《三国志》作者陈寿现已把太史慈的位置和刘繇、士燮平等看待,适当于享用一方军阀的待遇。
因而,太史慈的位置,要高于江东十二虎臣,故不在十二虎臣之列。
人的心只容得下一定程度的绝望,海绵已经吸够了水,即使大海从它上面流过,也不能再给它增添一滴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