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杂闻

赵匡胤为什么传位给弟弟

时间:2018-07-06 17:14:45

导语:从夏启建立第一个家天下的奴隶制国家,上下五千年的国家政权都是父死子承的习惯!开国皇帝赵匡胤为什么传位给弟弟赵广义呢?赵匡胤为何不传位给儿子而是传给弟弟??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和赵德芳都已经二十多岁了,而且品行也很端正,所以太祖之后弟弟继位,也成了千古疑案。从这件事能看出,历来的继位问题,首选一定是父死子继,无子或特殊情况才会选择兄终弟及。特殊情况包括,国家遭逢变故,而皇帝子嗣年龄太小。

赵匡胤为什么传位给弟弟

赵匡胤为何不传位给儿子而是传给弟弟?自夏启“家天下”以来,历代帝王传位于子嗣就成了一条雷打不动的规矩。但奇怪的是,在中国历史上,竟有两位老皇帝没有按规矩出牌:一个是明太祖朱元璋,独出心裁将皇位传给了孙子;另一个则是宋太祖赵匡胤,更是将皇位传给了弟弟。

前者可以理解,因为朱元璋驾崩之前,太子朱标就已过世多年。或许是出于对太子的怀念,亦或是其他原因,朱元璋最终将皇位传给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赵匡胤就不一样了,既有儿子在侧,为何还要将皇位传给弟弟赵光义呢?

对于这种现象,历史学家有过不同的解释,既有“阴谋论”,也有“阳谋说”。细思之,这些观点虽然都有一些道理,却终也逃脱不了捕风捉影的嫌疑。我等没有生在那个年代,即便生在那个年代,对于皇室的承继问题也未必看得清楚。但总体而言,赵匡胤此举,绝非一时冲动,而是综合多种因素的结果。某也愚笨,只能妄自揣度,导致这种局面的原因,无非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金匮之盟”。据历史载,赵匡胤即位之后,其母杜太后经常参与政事,并且以贤德著称。后来杜太后病重之时,曾把赵匡胤叫到床前嘱咐说:“你千万不要让小孩子当皇帝,你不行了,就让光义当;光义不行了,就让小弟弟廷美当。只有这样,才能常保富贵啊!”为此,她还把宰相赵普叫来,并将传位顺序写成誓言,藏在一个金箱子里面。

历史上将这一事件称之为“金匮之盟”。嘱咐完儿子,还要写下誓言,并且让当朝宰相从中监督,可见杜太后用心之良苦。从历史记载看,这个约定应该可信,倒不是杜太后对小儿子偏向,而是出于大局安危的考虑。而赵匡胤,本就是一个至孝之人,对于母亲的遗言不会不有所考虑和顾忌。

二是赵匡胤确有此担心。实际上,杜太后的话对赵匡胤还是起了很大作用的。不是赵匡胤不想传位于儿子,而是想起了自己效忠后周时的经历。想当年,正是因为后周皇帝柴宗训年龄太小,缺少号令天下的威严,才让自己的部下“黄袍加身”,发动兵变夺了江山。而此时,大宋初建,各种不确定因素仍然存在,没有一个“铁腕人物”统摄朝纲,震慑天下,难免不会出现动荡。而遗憾的是,长子德昭由于智力方面的原因,早就被赵匡胤排除在外,而聪明的儿子德芳年龄太小,肩膀羸弱。处在这种局面下,赵匡胤不能不担心自己死后,小皇帝因为驾驭不了局面,最终导致江山易主。

三是赵光义堪当大任。建立大宋朝之前,赵光义就是和赵匡胤一起打天下的“得力干将”,同样为大宋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从一定意义上讲,这个天下是兄弟两人共同努力的结果。更何况,以赵光义之才,除了武功不如赵匡胤之外,要论“文治”却有过之而无不及。如果将皇位传给这样的一个“强势人物”,赵匡胤至少不用担心大宋朝改弦易张。当然,如果自己的儿子确实比弟弟高出很多,赵匡胤当然愿意传给儿子。但现实的环境告诉赵匡胤,两权相害取其轻,为了大宋江山和社会稳定,赵匡胤只能退而求其次。说到底,还是以江山社稷为重。

四是胸怀天下,仁德之心。在大多数人心目中,赵匡胤是一个马上皇帝,靠武力统一天下。其实,这种观点并不全面,事实就是,赵匡胤不仅雄才伟略,而且还是一个尚仁德、重亲情、讲义气的“好男人”。在中国历史上,所有的开国之君对于功臣来讲无一不是大开杀戒。而赵匡胤不仅没有重蹈覆辙,而是采取了“杯酒释兵权”的温柔方式实现了中央集权。对待开国功臣如此,对待前朝遗老遗少也是这样。统一天下,善待国君。正是因为自己从后周小皇帝手中夺了天下,让赵匡胤内心十分不安,在后来的日子里,不仅善待后周皇帝,而且留下了“丹书铁券”。这是一种心怀天下的大胸襟,有此人间正道,赵匡胤将皇位传给弟弟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诸多原因交织在一起,自然让赵匡胤不敢等闲视之,权衡再三,还是将皇位传给了弟弟,也就是后来的宋太宗。这样做至少有三个好处:一是顺应了母命,也算是尽了孝道;二是稳定了局势,有效避免了江山易主;三是选择了一个有为之君,也为后人留下了选贤任能的佳话。

宋太祖赵匡胤传位给弟弟赵光义后,他的儿子们都是什么下场?_

宋太宗赵光义

北宋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夜,宋太祖赵匡胤召其弟赵光义饮酒议事,当晚共宿宫中;隔日清晨,赵匡胤暴崩,享年五十岁,在位十六年,谥号英武圣文神德皇帝,庙号太祖。赵匡胤驾崩后,其弟赵光义即位,是为宋太宗,从此开始了他二十一年的帝王生涯。而因为此时““烛影斧声”的说法大行于世(世人皆认为赵匡胤为其弟光义所弑),赵光义为了证明自己即位的合理性,提出了世所未见的“金匮之盟”一说,说赵匡胤生前承诺母亲杜太后,日后将帝位传给光义。而太祖儿子们的命运也随着帝位的易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赵匡胤驾崩之前宋皇后曾命内监召赵德芳入宫,但先赶到宫中的却是晋王赵光义。宋皇后见晋王愕然,遂连呼曰:“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晋王泣曰:“共保富贵,无忧也。”至此在这场皇位的争夺战中,赵光义取得了胜利。赵匡胤一生共育有四子六女,四个儿子分别是:”长子滕王赵德秀,次子 魏王赵德昭,三子 舒王赵德林,四子 楚王赵德芳。“这四个儿子中,滕王赵德秀和 舒王赵德林皆早夭,只有燕王赵德昭和秦王赵德芳得以成年。而这两个得以成年的皇子命运却是大不相同。

赵德芳,太祖第四子,历任检校太保、同平章事、检校太尉等要职,在戏曲演义中,赵德芳也被虚构为手持金锏,上打昏君,下打谗臣的正气凛然的“八贤王”形象。赵光义即位后,授任赵德芳为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但他对这个颇有才能的侄子也多有提防(心里有鬼,知道自己得位不正)。太平兴国六年(981年)春,年仅二十三岁的赵德苏病逝于开封,宋太宗亲临哭祭,停朝五日,追赠赵德芳为中书令、岐王,谥号康惠。后来加赠太师,改追封为楚王。(然而风水轮流转,一百八十年后,因南宋太祖赵构无子,赵德芳的六世孙赵昚继位为帝,是为宋孝宗,皇位终于又传回了太祖一系的子孙身上)。

赵德昭,字日新,太祖第二子,母孝惠皇后贺氏。历任山南西道节度使、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太平兴国元年(976年),改任京兆尹,兼任侍中,封武功郡王,位在宰相之上。太平兴国四年(979年),赵光义北伐幽燕大败而还,长期没有为攻克太原的将士行赏。赵德昭向太宗提及此事,本就对其不满的赵光义大怒道:”等你自己做了皇帝,再行赏也不迟。”惊惧不已的赵德昭在返回府邸后就自杀而死。宋太宗听见此事非常惊悔,跑去抱着赵德昭的尸体大哭,追赠赵德昭为中书令,追封为魏王,赐谥号为懿。

赵匡胤传位给弟弟的背后到底有什么样的隐情

话说,自从我们人类进入到封建社会以来,“家天下”就成为了世界各国的一个很普遍的规则。也就是,作为皇帝一般情况都是传位给自己的儿子。然而,令人奇怪的是,就在我们中国的北宋王朝期间,为什么开国皇帝赵匡胤却传位给了他的弟弟赵光义呢?这背后又有什么样的隐情呢?下面,老吕就带着大家前去一探究竟。

首先,我们先回首赵匡胤其人。他于927年生在洛阳地区的夹马营,字元朗,小名香孩儿、赵九重。祖籍涿郡(今天的河北省涿州市),系五代至北宋初年的军事家、武术家,政治家、宋朝的开国皇帝。而其父亲则是当时的护圣都指挥使赵弘殷(宋宣祖),母亲是杜氏(昭宪太后)。当然,我们首先需要澄清的是,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并不是没有儿子。而在他的一生之中共育有四个儿子,除了长子赵德秀、三子赵德林早亡之外,二子赵德昭、四子赵德芳在他死时也都长大成人并且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其中,他的四子赵德芳还在我国诸多戏曲演义中,被虚构为一个手持金锏,上打昏君,下打谗臣的正气凛然的“八贤王”形象,经常出现于杨家将、包青天、三侠五义等故事当中。

尤其是,宋太祖赵匡胤还是宋朝历史上评价最高的一个皇帝。为什么呢?他一生中最大的贡献和成就是重新恢复了华夏地区的统一,结束了自唐朝末年以来,中国长达近七十年的藩镇割据的混乱局面。而赵匡胤的为人也是宽仁大度、勤政爱民、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甚至,可以说,在中国历代帝王当中也是数一数二的。比如,如果参照汉高祖刘邦清除功臣的手段,北宋初年就会有许多功臣难逃一死。然而,赵匡胤呢?他却仅仅就是以“杯酒释兵权”巧妙地处理了这个皇帝与权臣之间不可避免的矛盾,并彻底结束了当时藩镇割据、武夫乱政的历史状况。显然,从这个角度上看,赵匡胤充满着宽宏大度的人格魅力也为其弟弟能够顺利继承其帝位埋下了一个“认知水平上”的伏笔。

同时,由于赵匡胤在执政期间,果断地实施了“重文抑武”的基本国策,并通过设立“誓牌”,尊孔崇儒,完善科举,创设殿试,知人善任,厚禄养廉等一系列重大举措,使其成为了我国历史上最受推崇的一代文治之君,并彻底扭转了唐末以来武夫专权的黑暗局面,从而使宋代的文化空前繁盛,以至于有后人称“宋朝是文人的乐园”。反之,这种文化氛围也对赵匡胤自身有所熏陶,即:对于一个国家而言,皇帝的知识水平非常重要,应该还以“有才者”居之,而他的弟弟相对于他的儿子,自然应该算是“有才者”了。

再次,赵匡胤是一个著名的孝子,也就是,他对他的母亲向来都是言听计从。事实上,赵匡胤能够最终决定让赵光义以弟弟的身份继承帝位,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源于其母亲——杜太后的意见。想当初,就在杜太后临终时,她曾经对赵匡胤说:“如果后周是一个年长的皇帝继位,你怎么可能有今天呢?你和光义都是我儿子,你将来把帝位传与他,国有长君,才是社稷之纲啊!”为此,赵匡胤就马上叫来了当时的宰相赵普,并当着太后的面写成了誓词,封存于金匮里,而这就是历史上的“ 金匮之盟”。同时,也是赵光义“兄死弟及”的合法依据。那么,杜太后的这个意见到底好不好呢?老吕认为非常好。假如当时清朝咸丰皇帝能够把帝位传给他的弟弟,而不是他的儿子,那么,又怎么能产生慈禧太后这个老妖婆呢?如果不产生慈禧太后,清朝的江山至少在短时间内还是稳如泰山。

总之,赵匡胤传位给其弟弟的背后到底有什么隐情呢?其实就是一个明智之举。如果传给他儿子,宋朝的江山也许早就完蛋了。(吕海峰)

赵匡胤为什么传位给弟弟

宋太祖赵匡胤建立了宋朝,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但最终由他的弟弟赵光义继位。太祖的儿子都已经成年了,而且没有失德的举动,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传位给儿子却给了弟弟,历史上非常少有。

西汉时期汉景帝刘启时,就因为传位问题发生了一些故事。刘启和母亲、弟弟梁王刘武喝酒,酒喝高了,兴奋之际就对刘武说:将来传位给你。但这件事遭到了朝中大臣们的强烈反对,刘启自己也反悔了。从后来的事情可以知道,刘启这句话极有可能是讨好他的母亲窦太后的,因为母亲疼爱这个弟弟。但是,所谓君无戏言,刘武当真了,他居然派人去刺杀这些反对他继位的朝中大臣,闹出了很大的风波,多亏了母亲窦太后的请求,刘启才宽恕刘武。但兄弟二人自此不睦。

从这件事能看出,历来的继位问题,首选一定是父死子继,无子或特殊情况才会选择兄终弟及。特殊情况包括,国家遭逢变故,而皇帝子嗣年龄太小。太祖赵匡胤不符合这种情况,当时他的儿子赵德昭和赵德芳都已经二十多岁了,而且品行也很端正,所以太祖之后弟弟继位,也成了千古疑案。

之所以是疑案,就是疑点重重,证据不足,后世的学者们无法得出肯定的结论,只能凭借蛛丝马迹进行猜测。今天我把这些蛛丝马迹都列给大家看一下,让大家来感受一下,到底最有可能的是什么情况。

第1个疑点

太祖赵匡胤一生都没有立太子,这一点是很不寻常的,太子问题就是国本,早立太子可以让百官和朝廷心安,对于国家的稳定是有很大作用的。但赵匡胤自陈桥兵变到去世一共16年间都没有立太子,对于英明神武的开国之君赵匡胤来说,这一点让人觉得奇怪。

第2个疑点

开宝八年,太祖赵匡胤进封弟弟赵光义为晋王,地位排在宰相之上,隐隐有接班人的意思。早在太祖平定李重进叛乱后,就让赵光义做开封尹。这两件事前后相连是有一定象征意义的。五代时期的周世宗柴荣在继位前就是担任晋王兼开封尹,柴荣是郭威的养子,郭威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养子先确立地位,然后再继位,实现过渡。可以说让弟弟先做开封尹后进为晋王,绝对不会是凑巧。用这一点来解释第一个疑点,也就显得合乎情理了,之所以不立太子,就是想让弟弟继位的。

第3个疑点

宋朝的开国第一功臣赵普对于赵光义的继位是持反对意见的。陈桥兵变时,赵普和赵光义还是密切合作的,但赵光义成为开封府尹,主持京师长达十三年,而之后赵普也成为宰相十年,地位在赵光义之上。二人形成了强大的两股势力,明争暗斗。

开宝八年,太祖不满赵普,将其罢相。一个月之后,赵光义进位晋王。这两件事在时间点上正好吻合,不得不让人感觉,赵光义打败了赵普,取得了太祖的信任。自此之后,太祖确立了赵光义为隐形接班人的地位。

赵普在政权争夺上非常有心得,而且很坚定。赵匡胤为了加强兵权的掌控,将节度使和禁军的重要岗位换成自己的铁杆亲信,以为这样就放心了,赵普说:就算他们自己不想反叛,唯一他们的部下像陈桥兵变一样逼迫上级参与,到时候他们就身不由己了。于是赵匡胤,着手进一步削弱他们的兵权。

后来赵匡胤又打算任命符彦卿掌管禁军,赵普一直劝阻。赵匡胤问:你怎么一直怀疑他,我对他这么好,他怎么会谋反?赵普说:周世宗柴荣对你这么好,你怎么谋反?于是赵匡胤再度听从了赵普的意见。

从这两件事中赵普用如此大不敬的话来和皇帝对答,可以看出赵普这个人心机之深沉,手段之坚决。想必,太祖和赵普讨论要让弟弟继位时,赵普也是这副样子:你不知道汉景帝刘启和梁王刘武的祸患吗?当然这只是我的猜测。

但赵普的存在成为了赵光义继位的最大阻挠,恐怕是事实。太祖在这件事上,可能一直处于摇摆之间,虽然更倾向于赵光义,但赵普的反对意见也有很重的分量。直到赵普罢相,赵光义的地位才得以确立。但即便如此,还是会产生很多变数,毕竟没有名义上立为皇太弟。

【关于太祖的死和赵光义的继位,史料的记载中疑点重重。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烛影斧声”。】

【太祖召赵光义入宫喝酒,宦官宫女都退下。远远看到烛光下,赵光义一会离席,一会退让。喝了好久之后,太祖突然手持柱斧砸在地上,大声说:好做好做!然后就脱衣服睡觉,鼾声如雷。第二天太祖就死了,死因不明。宋皇后让内侍王继恩去召太祖儿子赵德芳。但是王继恩认为太祖一向都是想传位给弟弟的,所以直接去开封府召赵光义。看到程德玄坐在门口,程说:晋王家出了点事,我过来给他看病。王继恩就和程德玄一起进去,把太祖驾崩的消息告诉赵光义。赵光义说:我先和家人商量一下。王继恩说:赶紧走吧,时间一长,皇位被别人抢了。三人到了大内,王继恩想让赵光义先在外面等候,自己进去通报。程德玄说:直接进去吧,还等什么?宋皇后问:赵德芳来了吗?王继恩说:晋王来了。宋皇后吓得变色,说:我们母子的命就交给你了。赵光义说:共保富贵,不用担心。第二天赵光义继位。】

【以上的内容出自北宋严谨的史学家司马光的《涑水记闻》,后又被考证严谨的《续资治通鉴长编》收录,应该是可信的。】

第4个疑点

太祖为什么会突然死亡?根据他死前一段时间的记录可以看出,太祖身体很不错,而且没有病。有人说太祖是过度饮酒而死,但是太祖平时对饮酒也是很节制的,这个说法不可靠。

如果说,是赵光义在酒中做了手脚,倒有能解释的通的地方,太祖最后的“好做好做”,是不是因为发现了什么,然后在大叫:你干的好事!而且史料有记载赵光义对于这个伎俩是非常精通的,后蜀降王孟昶和南唐后主李煜都是被赵光义用酒毒死。

程德玄预知了太祖的死亡。《宋史》的马韶传中说,马韶在太祖死的当天和程德玄说:明天是对晋王有利的日子。程德玄就去报告赵光义。赵光义立刻把程德玄关起来,等继位以后才放出来。

之所以把他关起来,是怕他泄露天机。程德玄应该提前知道了太祖驾崩。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王继恩来找赵光义时,程德玄在门口。因为他是在等宫中的消息,根本不是他自己所说的来给晋王看病。看病你不早点进去,却坐在门口干嘛呢?

这也是最大的疑点,如果程德玄等人能预知太祖的驾崩,那么太祖的死恐怕是有人做了手脚,这个幕后的主谋就一定是赵光义。

第5个疑点

宋皇后为什么要召赵德芳?而不召赵德昭?因为赵德昭年长,按理也应该先召赵德昭。还有,为什么太祖一死,宋皇后马上要召太祖的儿子,而不是大家都默认的继承人晋王兼开封府尹?

宋皇后的年龄比赵德昭还要小1岁,而德芳年纪较小,所以宋皇后平时更加喜爱德芳,而对赵德昭就有点尴尬避嫌。这可能解释了宋皇后第一时间要找德芳而不是德昭的原因。但同时能看得出来,晋王在与太祖之子的皇位争夺中占据优势。如果太祖的儿子已经明面上和晋王形成竞争,那么就必定只能有一个人,而这个肯定是赵德昭。如果在太祖生前,赵德昭和赵光义势均力敌,那么宋皇后在这个时候必定只能召赵德昭,因为德芳没可能。宋皇后之所以能够自作主张选择自己偏爱的赵德芳,说明太祖的儿子们机会都是平等的,没有谁更有优势。

但宋皇后没有召晋王,还是说明了晋王身份虽然重要,却始终差了一口气。太祖没有定为皇太弟,没有公诸天下。

第6个疑点

金匮之盟的出现。赵光义重新启用了开国功臣赵普。赵普密奏:当年杜太后令我写过一份金匮之盟,是确定太祖之后的皇位问题的,藏在宫中。赵光义去找,果然找出来了。

这个事情也是疑点重重。根据后来的描述,大家先看看金匮之盟说的什么内容。杜太后(赵匡胤兄弟的母亲)临终前让赵匡胤、赵普等来讨论皇位继承问题。杜太后问太祖皇位怎么来的,赵匡胤说是祖宗积德。杜太后说:不对,周世宗的儿子年纪太小,你才有机会,要是周有年长的君主,你哪来机会?所以,你以后要把皇位传给你弟弟,国家才能长久。于是,就让赵普把约定写成文字,然后大家签名。

史学家们普遍认为,金匮之盟这件事是存在的,但是大家都无法判断其真实的内容。太祖之所以一生没有立太子,而是让赵光义位居晋王兼开封府尹,暗示其为接班人,可能就是受了金匮之盟的影响。但太祖也一直没有明确的定立储君的行为,可能自己也有所犹豫。

第7个疑点

赵普罢相后一直郁郁不得志,赵光义即位后6年,赵普才把金匮之盟这件事告诉他,他为什么不早点说出这件事,以博取功名权位?

可能的原因是,金匮之盟可能是存在的,但只是口头上的承诺,根本没有写成文字。

第8个疑点

赵光义对于从前政敌赵普的重用,选择了一个特殊的时期。这之前,赵德昭被赵光义逼死,而不久赵德芳也不明不白死了。赵普复起之后,对赵光义的弟弟赵廷美大加打击,最后将之流放,赵廷美忧惧病死。赵光义顺利铲除自己儿子的继位障碍。

赵光义启用赵普的用心也就很明白了,赵德昭、赵德芳的死他脱不了干系,再办赵廷美害怕引起动荡,需要一个有威望的得力助手来出谋划策和分摊压力。而赵普也正好想借这个机会向赵光义示忠。是不是二人就此一拍即合,制造了纸质的金匮之盟,把这件事捅出来了呢?

所有的疑点都已经说出来了,答案好像呼之欲出,却又难以定论。

太祖赵匡胤心中似乎更偏向于弟弟赵光义,却最终没有公示。

赵光义有很大可能性能顺利继位,却似乎采取了政变手段,但证据又不明朗。

金匮之盟已被普遍承认存在,但其是否有文书流传、内容如何,又被广泛争议。

究竟真相如何,我也无法确定。

所以写下这些相关的线索,宋初的两大疑案“烛影斧声”和“金匮之盟”,就让大家自己来判断吧!

相关文章
秦始皇为什么没有立后
秦始皇为什么没有立后

说到秦始皇大家肯定好奇的是他为什么没有立后吧,但这是为什么呢?大家是不是存....

关羽墓出土青龙偃月刀
关羽墓出土青龙偃月刀

导语:颂扬了两千年,忠义无双,关公形象无人可比!神一样的关羽历史上是什么样呢?....

秦始皇相貌复原图什么样
秦始皇相貌复原图什么样

在我们过来讲第一位皇帝就是秦始皇。但是秦始皇相貌复原图是什么样子的呢?秦....

康熙为什么要杀施琅
康熙为什么要杀施琅

导语:为了平台收复宝岛,海霹雳施琅为大清立下不世之功,可是康熙为什么要杀施琅....

世界未解之迷不死的人
世界未解之迷不死的人

导语:世界真有不死之人吗?网上关于世界未解之迷不死的人怎么回事?据称,空军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