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07-07 13:42:29
导语:民间传颂的巾帼女英雄,除了花木兰和穆桂英,还有大唐时期的樊梨花!可是历史上有樊梨花这个人吗?樊梨花的父亲曾经是西突厥的一个关主,后来投靠了唐朝朝廷。而樊梨花是一个有勇有谋,集美貌和智慧于一体的女子,后来又嫁给了薛丁山,帮助丈夫一起抗击敌人、南征北战。关于她的故事也很快就在民间流传起来,人们都认为她是一个心胸宽广、文武双全的传奇人物。
历史上有樊梨花这个人吗
一提到樊梨花这个人物,相信没有人会不知道的。千百年来,樊梨花一直被公认为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位巾帼英雄。笔者在正史中并没有发现对她只字片语的记载,而偏偏在古代小说和现代文学作品中有她的身影,看来她只是文人墨客拈手而来的虚构人物,是文学作品的一种结合体。
樊梨花身上的神话色彩似乎很浓厚。《说唐》、《薛家将》在讲到薛丁山征西的故事时,无一例外都要讲到这样一位富有叛逆精神并且敢于大胆追求理想爱情的古代女子。故事说的是在大唐贞观年间,也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登上唐王朝皇帝宝座之后,以现在甘肃武威为中心的西凉国等一些西北小国不愿接受唐王朝的管辖,并以武力和唐王朝相对抗。为此,唐太宗李世民决定派薛仁贵前去征讨。所有关于樊梨花的传说便都发生在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上。
樊梨花形象最早源出可以上溯至唐宋,历代以传说,话本的形式在全国各地广为流传。清代,乾隆年间中都遗叟(人名)杂采历代民间传说,话本编纂成《说唐三传》,又名《异说后唐三集薛丁山征西樊梨花全传》,后人亦称《征西全传》;如莲居士编辑成《反唐演义全传》等书。
明清小说中有这样一个现象,许多历史小说、英雄传奇采自民间口头传说,经文人创作加工为案头读物,随即又为广大的市井说唱艺人借鉴为话本,进行再加工、再创作,口传心授,世代流传。后来也有人整理为“说书体小说”,以纯散文形式出版。再由民间传说、小说到说唱,再到“说书体小说”的过程中,故事情节得到提炼,人物形象愈加丰满。
《征西全传》中的樊梨花,性格模糊,缺乏生活依据。因作者采用神魔小说笔法,有些情节荒诞离奇,如移山填海、上天入地,神箭飞刀、摄魂铃、捆仙绳等,在人物塑造上成就不高。
然而在后来民间说唱中,樊梨花形象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发展,说书人采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从现实中寻找人物思想性格形成及发展变化的轨迹,把人物塑造得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在众多有关樊梨花故事的说书体小说中,西河大鼓名家黄佩珠所作《少西唐演义》对樊梨花形象塑造的再度加工创作,就最具代表性。
经过民间的传说、说唱、小说等不断的再加工、再创作,愈加鲜明、丰满,广为流传。她在民间很有人脉。可以说,近千年来,樊梨花的形象已深入人心,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已成为我国古代巾帼英雄的代表人物之一,但历史中并不存在这个人物。
历史上有樊梨花这个人吗
当提起樊梨花时,首先想到了巾帼女英雄的形象。继而想起了花木兰,穆桂英、梁红玉等等。认为樊梨花是唐代的女英雄,是薛丁山的妻子,协助薛丁山登坛挂帅、南征北战、所向披靡,是一个敢爱敢恨、胸怀宽广的大唐奇女子,并且武艺高强、神通广大、文武全才的兵马大元帅。然而,翻开正史,对樊梨花却没有只言片语的记载,也就是说,真实的历史没有这个人。那么,人们印象中的樊梨花又是怎样产生的呢?这其实得益于民间传说和说书艺人的功劳。
现代人认识樊梨花是从电视和评书上接受的。古代的小说《说唐》、《薛家将》在讲到薛丁山征西的故事时,无一例外都要讲到一位,富有叛逆精神,并且敢于大胆追求理想,和爱情的古代女子。
追溯樊梨花形象,最早可以上溯至唐宋,历代以传说,话本的形式在全国各地广为流传。清代,乾隆年间话本编纂成《说唐三传》,后人亦称《征西全传》;如莲居士编辑成《反唐演义全传》等书。
我们现在能够看到许多明、清小说。这些小说的特点就是采自民间口头传说,经文人创作加工为案头读物,随即又为广大的市井说唱艺人借鉴为话本,进行再加工、再创作,口传心授,世代流传。后来也有人整理为“说书体小说”,以纯散文形式出版。再由民间传说、小说到说唱,再到“说书体小说”的过程中,故事情节得到提炼,人物形象愈加丰满,它是一个加工再创作的过程,所以明清小说可读性很高。
但早些时候《征西全传》中的樊梨花,性格模糊,因作者采用神魔小说笔法,有些情节荒诞离奇,如移山填海、上天入地,神箭飞刀、摄魂铃、捆仙绳等,在人物塑造上成就不高。这也是唐代话本对我们来说,相对明清小说接受有点困难。
综上所述,樊梨花这个人,就是经过民间的传说、说唱、小说等不断的再加工、再创作,愈加鲜明、丰满,广为流传的一个虚构的人物。
历史上有樊梨花这个人吗
樊梨花是大唐时期的人物,也是古代十分著名的巾帼英雄中的一员。在西北边乱的时候和薛丁山一起进行了平定的战争,因此而让人们十分敬佩和感叹,她的行为在后世也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如今樊梨花的故事已经被改编成许多的艺术形式和文艺作品,她以一个典型的形象活跃在各种荧屏之上。关于这个人物的故事和相关信息在樊梨花简介中有着一些记载!
樊梨花的父亲曾经是西突厥的一个关主,后来投靠了唐朝朝廷。而樊梨花是一个有勇有谋,集美貌和智慧于一体的女子,后来又嫁给了薛丁山,帮助丈夫一起抗击敌人、南征北战。关于她的故事也很快就在民间流传起来,人们都认为她是一个心胸宽广、文武双全的传奇人物。据说她从小就在黎山老母身边学习武艺,经过了八年时间的修炼,她已经拥有非常高的武艺。当唐太宗派薛丁山平定西凉之后,樊梨花也一直跟随着丈夫征战,并很快成为丈夫军中的主要力量。
论带兵打仗,戏里的樊梨花不输于初唐任何一位名将,唐朝的凌烟阁二十四个功臣中,恐怕有一多半都不是樊梨花的对手。
那么,樊梨花有没有原型呢?综合各地的史志稗史以及清代以前就形成的话本来分析,就樊梨花的组织能力、指挥能力与胆量魄力来看,唐代倒是真有两位女性可跟樊梨花相媲美。
一位是李渊的三女儿平阳公主。
隋大业十三年(617年),李渊在太原起兵,平阳公主与丈夫柴绍分头支援父亲,柴绍赴太原,平阳在陕西户县散家财募兵窥视长安。短短数月,她就收编了数万人,其中有很多是杀人不眨眼的强盗、流寇,也不知她用了什么高招,反正这些家伙个个对她服服帖帖的,非常听话。这支由年轻女子做主帅的队伍,史载军纪严明,令出必行,打起仗来从无败绩,就连隋朝一代名将屈突通(后降唐,封蒋国公)也不是平阳公主的对手。老屈同志倒也执着,屡败屡战,屡战屡败,最后老本耗尽了,再不敢跟平阳公主叫阵了,跑去守潼关,不久被俘。
另一位则是唐肃宗的三女儿和政公主。
安史之乱中,她曾在四川与丈夫柳潭力抗叛军郭千仞,亲临战阵,“彀弓授潭”(公主臂力不小),救玄宗于危难,这一份豪情与胆识,折服了不少须眉。如颜真卿与司马光等人在记述此事时均对她盛赞有加。广德元年(763年)冬,吐蕃占据长安,代宗东行避难,和政被乱兵所堵只好去荆南,途中遭遇一群强盗,和政非但不惧,还跟他们讲道理,强盗们受不了了,心想,这姑奶奶小宇宙强大,我们还是跟她混吧,于是集体给和政公主当了奴婢。在荆南,和政公主纡尊降贵,深入军营稳定军心,受到将士们的爱戴。
自古以来,中国老百姓都有崇拜巾帼英雄的情结,有这么现成的两位,自然会口口相传、添油加醋。另外,还有几个不可忽略的原因。如李唐皇族或为鲜卑人,是以初唐贵族女子性格豪放不拘,此风气蔓延至民间,女子爱着胡装或戎装者,不在少数;武周时期女主当政,妇女地位有所提高,出现一些好舞刀弄枪的女子,也不稀奇;另,有唐一代,北方边患严重,百姓不堪其扰。至中唐郭子仪之后,朝廷可依赖的将星寥寥,百姓特别是边民期望出现一位或多位大英雄大豪杰能够保境安民。
在特定情结、社会风气和内心期许三种因素的作用下,巾帼英雄也就逐渐脱离了正史,形成各种版本的传说或传奇,樊梨花的故事大概就是这么酝酿而成的,亦自然成为文人墨客搞创作的绝好素材。至中唐后期,关于樊梨花的简易话本随即出现,并广为流传。到了明清两朝,小说创作进入高峰期,随着《说唐三传》的完稿,樊梨花的形象终于丰满起来,就成了今天家喻户晓的大唐女将。
另外樊梨花简介中还介绍到她成为军中西征的主力后,一直表现的非常的出众,她的秀戎刀挥舞起来几乎无人能敌,后来薛仁贵去世后,因为她能力突出被破格封为了大元帅,直到平定西凉的战乱后,因为战功赫赫而被唐高宗封为了威宁候,也因此成为了尊贵的一品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