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杂闻

甲午海战中欲撞日吉野舰的是

时间:2018-09-21 16:31:49

百年甲午,百年沧桑。多少耻辱掩埋在岁月里!当年甲午海战中北洋舰队全军覆灭了!可是甲午海战中欲撞日吉野舰的是哪一首战舰?最近一组瓷器碎片的意外出水,成为了破解“丹东一号”身份之谜的关键。瓷器碎片经过拼接后,复原出来后可以清晰地看到篆书“致远”二字,确认它就是100多年前清北洋水师的“致远”舰。考古人员除了在水下对船体周围抽取泥沙之外,还从泥沙中打捞出大量与沉船有关的文物。

甲午海战中欲撞日吉野舰的是

北洋舰队致远舰

致远舰管带邓世昌

“丹东一号”绝大部分深埋于沙下,基本上为正沉状态。在沉船现场还陆续发现钢炮(主炮)、子弹、炮弹、10管格林机关炮、37mm单管哈乞开斯炮。

10管格林机关炮由美国人在1862年发明,是世界上第一种正式装备军队的机枪,美国军队在1866年将其正式列入制式装备。传入中国后,于1881年由金陵机器局开始大规模仿造。在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之前,中国陆军大规模装备了格林炮,同样安装在北洋水师的战舰上。

正是发现的机关炮,引起有关专家对“丹东一号”沉船身份的猜测,但因为没有准确证据表明“丹东一号”沉船的身份,围绕这个话题众说纷纭。中国海军史研究会会长陈悦、知名旅日学者萨苏都参与了鉴定工作。

说法一:10管格林机关炮“致远”舰独有。

中国海军史研究会会长陈悦说,致远舰最后时刻,由于船身倾斜得厉害,主炮和大炮都不能射击了,唯有桅杆上的格林机关炮还在向日本舰队扫射。发现的这门炮很可能就是最后还向日本人开火的那门。

萨苏说,当时专家根据打捞起的舰舷钢板尺寸,初步推论,比较接近英国船厂使用的板材。同时,经国家水下考古中心技术鉴定,各项指标都与北洋水师时代舰只特征吻合。

萨苏说,如果要判定这艘沉舰的属性,大体需要三个方面的资料,第一是摸清这艘沉舰的结构,长宽高是多少,可大致推测是哪一艘舰;第二,出水带有文字的标识物;第三,出水特定的东西,比如是超勇或者致远舰上独有的东西。参与该项考古工作的专家表示,从目前证据看,已基本可确定这艘沉船就是致远舰。

说法二:烧焦痕迹显示,或为“超勇”舰。

“超勇”舰是一艘古老的撞击巡洋舰,1880年4月由英国阿姆斯特郎公司承建,1881年11月入列北洋水师。主要武器就包括11mm10管格林机关炮、37mm单管哈乞开斯炮。该舰到甲午海战时,已属超龄老舰,航速迟缓,舰体钢材单薄几乎无防卫能力。1894年的中日黄海海战中,“超勇”舰敌不过日本的4艘主力舰,中弹甚多,特别是一弹击穿舱内,引发大火,最终被烈火焚没。水下照片显示,“丹东一号”打捞上来残骸中有扭曲的钢梁、明显烧焦变黑的木头,这些都在证明当年海战的惨烈与悲壮。

到底是邓世昌所率的“致远”舰,还是黄建勋所率的“超勇”舰?从之前已发掘的遗骸中,多项证据指向致远舰。一是沉没地点,日本甲午战后记录的致远舰沉没地点,与现考古发掘的地点一致;其次,考古队员在水下曾发现一块方形的舷窗,只有致远舰上有方形的舷窗;最具说服力的是发现的一门11毫米的10管格林机关炮,也是致远舰独有。

国家考古人员去年在丹东黄海海域发现的疑似中日甲午海战沉没战舰被确认为清朝北洋舰队的“致远”舰。

待解谜团

1、沉船被压石头日本意在破坏中国风水?

围绕这艘沉舰,还发生了一件至今让专家无法完全解释的现象。陈悦说,考古队员发现沉舰上整个甲板铺满了一层石头,且石头都非常巨大。为何这些大石块会出现在沉舰的甲板上?

萨苏说,有可能是日本用石头压住舰体,防止沉舰被海流冲走。但陈悦更同意另外一种观点,即日本以石头镇压中国风水。陈悦说,有专家提出,日本熟悉中国的风水文化,把石头压在船上就是破坏掉中国的风水,同时还有压着北洋海军乃至中国永世不得翻身的意思。据称,日本在甲午战后吞并朝鲜的过程中,也曾将钢钎钉入朝鲜的皇宫和山峦,意在切断朝鲜“龙脉”。

萨苏并不认同这种说法,不过陈悦还提出了另一种解释:即当时有一种打捞沉船的方式就是先倾倒石方,然后凭借石方的重力再把沉船浮上来。因此这些石方有可能是日方打捞沉舰时用的,但是后来因故打捞计划取消石方则全部倾倒在船上。

陈悦说,对于这艘甲午沉舰上的石方谜团的解开,还期待更多的考古发掘和文献资料解读。

2、锅炉盖能否解开致远沉没之谜?

黄海决战,致远舰沉没后,朝野震惊。光绪帝曾为邓世昌书挽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但是,致远舰究竟是怎样沉没的,至今还是一个谜。广为流传的说法是中鱼雷沉没,即战中邓世昌率舰向日舰吉野撞去,但致远被鱼雷打中沉没。但是“致远”沉没时与日舰的距离尚未进入鱼雷的有效射程,否则“致远”舰也极有可能早已向日舰发起了鱼雷攻击。

近年来,有研究分析,致远的沉没很有可能是当日因为水线附近被日本的大口径火炮击穿,锅炉被击中,从而发生了大爆炸沉没。另一种解释认为“致远”的沉没是因为舰内进水过多,海水漫进了锅炉舱引起大爆炸所致。

恰巧,在之前的水下考古中,还发现了一个直径2米的锅炉盖,而且这个盖子是在离舰体30米的地方发现的。陈悦说,对于致远的沉没真正原因,恰恰需要通过发掘需要通过佐证。

黄海“丹东一号”沉船水下考古调查结果:确认为北洋舰队致远舰

甲午海战中欲撞日吉野舰的是

清朝北洋海军校阅场,就是眼前这片海。

从大沽以东分南北,一而旅顺、二而威海,形似双臂怀抱的广辽水域,记录着这支当时号称亚洲第一舰队曾经的辉煌与荣耀。

据考证,北洋海军先后举行两次大校阅,当时的盛况,如今只能从史料和遗迹中窥见一斑——

一次在1891年5月底至6月初,各舰分形布阵,声势浩荡,尤其“定远”“镇远”两舰,吨位最大、装甲最厚、火力最猛,环伺周围无可匹敌。另一次在1894年5月初,21艘舰船龙旗蔽日、桅樯如云,引得李鸿章诗兴大发,挥毫写下:“万里天风永靖鲸鲵波浪,三山海日照来龙虎云雷。”

这副对联,被镌刻在北洋海军提督署大门两侧,怎奈时隔一年便物是人非、山河破碎。

从1888年正式成军,到1895年走向覆灭,短短7年间,是什么将盛极一时的北洋海军,推向历史的沟底?

让我们在这片校阅场上寻找答案——

是脱离实战吗?“来远”舰帮带大副这样写道:“我军无事之秋,多尚虚文,未尝讲求战事。在防操练,不过故事虚行。故一旦军兴,同无把握。”但日本海军情报书籍《清国北洋海军实况一斑》却说,“从舰上官兵的活动观察,纪律极为严肃,武器保养,舰内配置非常到位……出港动作迅速、运动中阵型保持良好”。

是操练不勤吗?北洋海军“各舰逐日小操一次”,每年三季沿海出训,航迹从海参崴、日本长崎、韩国釜山、菲律宾、马来西亚,一直延伸到印度洋边缘。

是阵型有误吗?后人诟病北洋海军以“夹缝雁行阵”接敌,殊不知,在当时这恰恰是最能发挥其装备性能的阵法。据史料记载,北洋海军平时训练,阵法多达118种,常用10种,亦不存在阵型单一、不知应变之说。

是战斗精神不强吗?甲午海战,虽有方伯谦等少数临阵脱逃、贪生怕死之辈,但大部分将领如丁汝昌、邓世昌等无不拼至最后一刻,或战死沙场、或自杀以身殉国……

甲午战争研究学者陈悦告诉记者,人们总是津津乐道于这些训练场上的细节,似乎只要稍加注意、略作改善,整个战争就会有截然不同的结局。然而真是这样吗?

其实,在第二次校阅北洋海军时,李鸿章就曾满怀忧患地向清廷上书,“即日本蕞尔小邦,犹能节省经费,岁添巨舰。中国自十四年北洋海军开办以后,迄今未添一船,仅能就现有二十余艘勤加训练,窃虑后难为继。”而事实上,情况较此更糟——当两个多月后清廷认为中日局势“将有决裂之势”命李鸿章预作准备时,北洋海军当时可用的战舰仅有8艘,而日本则多达31艘,而且船速、炮速更快。

“悲剧的种子,早被清廷亲手埋下。”海军威海水警区政委董振玉对甲午战败自有一番看法:鸦片战争国门洞开,清廷被迫“睁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自强”。但所谓洋务运动,只是在武器装备和先进技术的“器物”层面打转转。在李鸿章等人眼里,铁甲舰是一座座守卫要塞的移动炮台,海军是陆军的海岸警备队……因为他们始终坚信“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置办北洋水师,也不过“保和局、守疆土”而已。

“一支军队的转型,首先是思想的转型。否则,即使拥有再多的坚船利炮,也最终难逃一败。”在董振玉看来,清政府对海军建设始终缺乏统一认识,没有总体设计,更无清晰的军事战略,甲午海战的结局早在冥冥之中注定,即使不是在甲午,也会发生在乙未、丙申……

历史的真相往往是残酷无情的,就像120年前这座校阅场,那么多以“远”字命名的北洋战舰威武列阵,但由于建军思想上的短视与落后,最终都没能走得很远。

看潮起潮落、寻史海钩沉,由北洋海军反观我们的军队建设,实现从机械化到信息化的转型跨越,何尝不需先完成思想上的登高望远呢?

然而,我们做得还很不够。

——早在明代,从西洋归来的郑和就提出:“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于海,危险亦来自海上……一旦他国之君夺得南洋,华夏危矣。”历史惊人地相似:清朝之祸起于海上,如今国家安全主要威胁同样来自海上,然而时至今日,我们仍没有制定清晰的海洋发展战略。

——多年前,我军提出了“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宏伟目标,但在作战理论与战略规划层面,仍未完全解决信息时代“建什么军、怎样建军,打什么仗、怎样打仗”的问题,导致国防与军队建设缺乏先进成型的军事理论牵引和具体明确的路线图、时间表,一度被别人牵着走,被问题逼着走,被情况刺激着走……

写到这里,一则“致远”舰正在复制还原的新闻映入眼底。然而令人叹息的是,这艘当时北洋海军最新最快的战舰,仍是清廷陈旧军事观念的产物,结果在黄海海战中激战5小时弹尽受创,欲撞日舰“吉野”同归于尽而被中途击沉,给后人留下了沉重的历史警示:思想不远,“致远”焉能致远?

百年甲午,百年沧桑。龙旗飘扬的北洋海军已消逝在历史深处,在变革大潮中斩浪前行的“中国号”巨轮,需要穿越甲午的历史硝烟……

甲午海战中欲撞日吉野舰的是

没有,正是因为松岛,吉野等四艘战舰的高速,绕过了北洋舰队,从而形成夹击之势,在加上北洋舰队经验不足,而日本又是有心算无心,北洋舰队惨败。

去年,国家考古人员在丹东黄海海域发现了一艘疑似中日甲午海战沉没战舰——“丹东一号”,其具体身份引发关注和猜测。最近一组瓷器碎片的意外出水,成为了破解“丹东一号”身份之谜的关键。瓷器碎片经过拼接后,复原出来后可以清晰地看到篆书“致远”二字,确认它就是100多年前清北洋水师的“致远”舰。

视频截图

瓷盘碎片出水 铁证锁定致远舰

今年8月,国家文物局开始对“丹东一号”进行重点调查和打捞。经过一个多月的水下摸索,水下考古队已打捞起一百多件文物。让考古队员没有想到的是,一组瓷器碎片的意外出水,成为了破解“丹东一号”身份之谜的关键铁证。考古队员们对最新打捞上来的瓷盘碎片进行初步拼接,随着圆形瓷盘的形状被大体拼出来,盘子正中间一个并不明显的图案字样出现在眼前。水下考古队领队周春水说,拿起来斜着光仔细看才能看见,中间就是“致远”的繁体字。

周春水表示,这样直接写明“致远”两个字的证据在“丹东一号”的考古进展中还是首次,这等于提供了“致远”舰确切的直接证据。

周春水介绍,“致远”舰和姊妹舰“靖远”舰都是由英国公司设计建造,配备的全套餐具也是特别定制。出自“靖远”舰的一组餐具,盘子中央部位标明船名“靖远”。以此作为对比,瓷盘碎片经拼接后出现的同为篆书的“致远”标记,就成为了锁定“致远”舰的铁证。

考古人员除了在水下对船体周围抽取泥沙之外,还从泥沙中打捞出大量与沉船有关的文物。周春水介绍,相关文物有60余种100多件,主要分为3大类:船载武器、船体构件和船员生活用品,其中包括10管格林机关炮及子弹、望远镜目镜、毛瑟步枪子弹、引擎室残片、船上的铁链,道光通宝、嘉庆通宝等钱币也陆续被提取。

周春水说,今年以来出水的文物都是在抽沙过程中从泥沙中剥离出来的,考古还没有正式进入文物大规模提取阶段。并且为了保存沉船船体结构,考古队并未对散落在海水中的大块船体甲片进行捞取。

两件关键证据 均在海战日被发现

据甲午史专家陈悦介绍,此次“致远”瓷盘的水下发现时间是在9月17日,即121年前甲午海战黄海海战的爆发时间。随后在9月18日打捞出水。

“这是一个非常巧合的时间。”陈悦说,在去年另一个关键证据的发现也是在9月17日。

陈悦说,去年出水的一门11毫米的10管格林炮也是一份关键证据。

“虽然同样沉没在大东沟的超勇、扬威舰也装备有11毫米口径的格林机关炮,但是他们装备的格林炮样式和致远舰上的相差太大。”陈悦说,连带格林炮出水的还有完整的“铁猫”炮架,这种炮架为安装桅盘所用,大东沟附近的北洋沉舰只有致远有桅盘。

“这门格林炮是安装在致远的后桅杆上,”陈悦说,致远的桅杆上有桅盘,士兵可以站在上面瞭望,也可以进行射击。

“致远舰桅杆上格林炮的作用是扫射敌舰的舱面。”陈悦说,格林炮后面有一个摇把,射击时摇动摇把10个枪管依次射击,1分钟可发上百发子弹,“在现在也是一种很可怕的武器”。

陈悦说,根据史料记载,在致远舰沉没前的最后时刻,由于船身倾斜得厉害舰上主炮已经不能发炮射击了,唯有桅杆上的格林机关炮还在不断向日本舰队扫射。发现的这门炮很可能就是最后还向日本人开火的那门。

在这次水下考古过程中,打捞出大量与该沉船相关的文物,数量目前已达上百件,这些文物的出水也为对“丹东一号”的进一步考古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致远”舰这个名字为国人所铭记源自于其悲壮的一幕,同时也是因为“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在危难面前所表现出的临危不惧、慷慨赴难的精神。

邓世昌,原名永昌,字正卿,广东广府人,清末海军杰出爱国将领,“致远”号巡洋舰管带,他曾说:“人谁不死,但愿死得其所尔。”

1894年,中国黄海海域爆发了中日甲午大海战,这是世界上第一次蒸汽动力战舰的大规模战役,其规模之大、战斗之激烈、时间之久,在世界海战史上均为罕见。9月17日,清北洋舰队在大东沟附近遭遇日本联合舰队,战斗由北洋水师旗舰“定远”舰首先打响。虽然在战斗中重创了日本比睿、赤城、西京丸号,但是很快北洋舰队中扬威、超勇二舰中弹,全舰起火。

甲午海战(资料图)

随后,日本舰队绕至北洋舰队背后,形成夹击之势。混战中,由邓世昌指挥的“致远”舰为了掩护受到猛烈攻击的旗舰“定远”,突然冲出队列,冲向敌军旗舰“吉野”。

就在距离“吉野”还有一公里处,致远舰突然发生大爆炸。管带邓世昌落水,却拒不接受救援,他的爱犬“太阳”本来已经被救起,看到主人还在海中,又跳下去游向邓世昌,最后邓世昌抱着自己的爱犬一起沉没于海面。

最终,“致远”舰在东经123度34分、北纬39度32分的黄海海面上沉没。全舰二百余名官兵除七名遇救外,其余全部壮烈殉国。这一天是农历八月十八日、邓世昌的45岁生日。光绪皇帝亲笔手书挽联:“此日漫挥天下泪 有公足壮海军威”,并破例赐予邓世昌“壮节”谥号。

大东沟海战共持续5个多小时,北洋舰队 “致远”、“经远”、“超勇”、“扬威”舰都沉没在交战海域,四艘战舰的指挥官邓世昌、林永升、黄建勋、林履中及七百余官兵为国捐躯。

围绕这艘沉舰,还发生了一件至今让专家无法完全解释的现象。陈悦说,考古队员发现沉舰上整个甲板铺满了一层石头,且石头都非常巨大。为何这些大石块会出现在沉舰的甲板上?

萨苏说,有可能是日本用石头压住舰体,防止沉舰被海流冲走。但陈悦更同意另外一种观点,即日本以石头镇压中国风水。陈悦说,有专家提出,日本熟悉中国的风水文化,把石头压在船上就是破坏掉中国的风水,同时还有压着北洋海军乃至中国永世不得翻身的意思。据称,日本在甲午战后吞并朝鲜的过程中,也曾将钢钎钉入朝鲜的皇宫和山峦,意在切断朝鲜“龙脉”。

萨苏并不认同这种说法,不过陈悦还提出了另一种解释:即当时有一种打捞沉船的方式就是先倾倒石方,然后凭借石方的重力再把沉船浮上来。因此这些石方有可能是日方打捞沉舰时用的,但是后来因故打捞计划取消石方则全部倾倒在船上。

陈悦说,对于这艘甲午沉舰上的石方谜团的解开,还期待更多的考古发掘和文献资料解读。

锅炉盖能否解开致远沉没之谜?

黄海决战,致远舰沉没后,朝野震惊。光绪帝曾为邓世昌书挽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但是,致远舰究竟是怎样沉没的,至今还是一个谜。广为流传的说法是中鱼雷沉没,即战中邓世昌率舰向日舰吉野撞去,但致远被鱼雷打中沉没。但是“致远”沉没时与日舰的距离尚未进入鱼雷的有效射程,否则“致远”舰也极有可能早已向日舰发起了鱼雷攻击。

近年来,有研究分析,致远的沉没很有可能是当日因为水线附近被日本的大口径火炮击穿,锅炉被击中,从而发生了大爆炸沉没。另一种解释认为“致远”的沉没是因为舰内进水过多,海水漫进了锅炉舱引起大爆炸所致。

恰巧,在之前的水下考古中,还发现了一个直径2米的锅炉盖,而且这个盖子是在离舰体30米的地方发现的。陈悦说,对于致远的沉没真正原因,恰恰需要通过发掘需要通过佐证。

相关文章
朱元璋为什么要杀徐达
朱元璋为什么要杀徐达

导语:在明朝开国将领中,徐达要数第二,没人敢称第一了!可以说朱元璋得天下,徐达....

谁是秦始皇最爱的女人
谁是秦始皇最爱的女人

大家都知道历史并未记载秦始皇最爱的女人到底是谁,到底有没有立她为后。这个....

历史公认十大抗日名将
历史公认十大抗日名将

导语:面对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侵略,中国人民没有被吓到!14年的抗日华夏儿女....

真实历史秦琼的夫人
真实历史秦琼的夫人

导语:说起秦琼秦叔宝,大家都不陌生,千百年来,他都是我们的门神啊!关于秦琼的传....

历史上的雍正皇后是谁
历史上的雍正皇后是谁

历史上的雍正皇后是谁 现在流行的穿越剧、清宫剧一般都和清朝有关,尤其是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