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怪人怪事

年少不知李鸿章中年不知左宗棠

时间:2019-09-15 19:24:14

导语:年少不知李鸿章中年不知左宗棠,年少不知李鸿章,长大方知真中堂。李鸿章的一生满是悲壮和凄凉的,他以外交能手自负,却无法改变大清国被动外交,遭遇割地赔款的局面,最终,却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左宗棠和李鸿章是晚清时期的两大重臣,是清末最有权势两个实权大佬,也是洋务运动的引领者。两人都是治国的良才,又都权倾朝野,可谓一时瑜亮。不过两人虽然齐名,但关系可不咋地,是出了名的对头。

年少不知李鸿章中年不知左宗棠

李鸿章的一生满是悲壮和凄凉的,

他以外交能手自负,却无法改变大清国被动外交,

遭遇割地赔款的局面,最终,却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

他和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并称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说他是大清帝国

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慈禧太后说他是“再造玄黄之人”,

他被西方誉为“东方俾斯麦”,

与德国的俾斯麦、美国的格兰特并称十九世纪三大伟人。

他曾以仅仅9000名刚刚招募的淮军,

便打败了太平天国的军事天才忠王李秀成率领的10万大军。

因此,他成了上海富商和上海租界英美法等国眼中的救世主。

他是洋务运动灵魂人物,有的洋人不知道有皇帝而知道有他。

1883年美国总统格兰特接受《纽约时报》采访,

谈及自己在国外所遇到的四个最了不起的人分别是:

法国首相甘贝特、德国首相俾斯麦、

英国首相格兰斯顿和中国的李鸿章。

用“生不逢时”四个字来形容李鸿章的一生再合适不过,

他若生于盛世,必流芳百世。

李鸿章比起守旧派,能清醒地看到中外形式,

尽管作为满清重臣,他无法跳出自身的局限,

但依然在保皇的前提下,大力改革。

李鸿章是洋务运动四大领袖人物里面办实事最多的人。

他认识到西洋文化的先进性,

那时清王朝和列强特别是日本的关系已经紧张,

各国对满清虎视眈眈,

他曾说:“中国但有开花大炮、轮船两样,西人即可敛手。”

他主办的洋务中有500多个中国第一,200多个亚洲第一。

他是中国近现代电力、电讯、邮政、金融、外贸、

铁路、航运、冶金、造船、教育、翻译、出版、

海军、兵器等多项事业的开山鼻祖。

他培养出来的高级人才数不胜数。

他也是个有高瞻远瞩的人,他是清廷第一个提出防日战略的人。

他曾大声呐喊:“奋起护我‘蓝色疆土’,

大中华的每一寸土地、每一片海洋,都不容外敌觊觎。”

他曾系统提出防范日本及其他西方列强。

李鸿章一生中最令人诟病的

便是他签订的《马关条约》,

曾经清大臣第一人的李中堂,

从此成了涣散中华民族精神的卖国贼、苟且偷生的小人。

1895年2月,日军取得威海卫战役的胜利,

2月11日,海军提督丁汝昌在弹尽粮绝,

援军来援的希望破灭之后,

拒绝了伊东佑亨的劝降,服鸦片自尽以谢国人。

北洋海军全军覆没。

清政府失去了与日本人讨价还价的最后筹码。

1895年2月22日,李鸿章奉旨进京。

此时,日本人再次向清政府表示,如果要和谈,

不仅要清政府赔款和承认朝鲜独立,而且要求割地!

慈禧气急败坏,借口肝气发作,

对于议和一事,不愿表态,只是王顾左右而言他。

满朝大臣,一片义愤填膺,

但具体到如何解决问题,一个个束手无策,

谁都不愿意背上遗臭万年的罪名,去接这个烫手山芋。

李鸿章自然也不愿意,经办外交多年,

李鸿章早尝够了“卖国贼”的滋味,

所以,他一定要得到清政府的全权授权,才肯出使日本。

3月4日,光绪正式发出了全权证书,

宣布李鸿章为头等全权大臣,予以署名画押权。

14日,李鸿章等人启程直奔日本马关。

尽管行前清廷已授予李鸿章割地赔款的全权,

但他仍期望“争得一分有一分之益”,与日方代表反复辩论。

1895年3月24日下午,

日本马关市区西面的外滨町,

窄窄的路边被人群挤得满满当当,

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是为了等待一个人的出现:

大清帝国钦差头等全权大臣,李鸿章。

这一天进行的,已经是第三次谈判了。

前一天,日方全权大臣伊藤博文、

陆奥宗光向他开出了极其严苛的停战条件:

日军占领大沽、天津、山海关;

驻扎这些地区的清军交出武器物资;

津榆铁路交由日本管理;

停战期间日军军费由清政府支付。

在发电请示清政府之后,

李鸿章当天表示拒绝这一条件,

并要求日方宣示议和条件。

按照预定程序,这将在次日的谈判中揭晓。

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李鸿章坐上了归途的轿子。

“过来了!过来了!”人群中回响着这样的叫声。

先是步行前驱的从者,然后是使团副使李经方的轿子,

下一顶轿子中坐的便是那位大清帝国的第一重臣。

帽后拖下的三眼花翎,垂在胸前的皓然白髯,

还有那炯炯射人的犀利眼神……

突然人影一闪,一个青年左手按住李鸿章的轿子,

右手掏出手枪,从李鸿章的右侧向其面部开了一枪。

负伤的李鸿章立即以右手的长袖掩住伤口,

毫无震惊的神色,态度泰然自若。

围观的人群一时呆若木鸡。

由于李鸿章年高体衰,不宜开刀,

这颗子弹就此一直留在他的血肉中,直到盖棺。

因为这次刺杀事件,为了避免李鸿章借此发难,

伊藤与陆奥决定主动作出让步,同意停战。

除了停战之外,在后来的谈判中

同意将赔款从三亿两白银减少到两亿两。

这一亿两的让步不同于割地条件的让步,

并不在日方原先的预案中。

所以有了“李鸿章挨了一枪,给大清省了一亿两”的说法。

为了争得条款的些小让步,李鸿章堪称付出了最大努力,

但作为战败国使臣,毕竟没有讨价还价的资本。

陆奥宗光回忆:“起初就偿金二亿两,他要求减少五千万两,

视不能达此目的,他则乞减少二千万两,

最后他竟对伊藤全权哀求以此些少减额为其归途之饯别。

此等举动以李之地位而言实有失其体面。”

当时的李鸿章宁愿失其颜面的在日本硬撑,

而慈禧却在筹备寿宴,她不想打仗,

她告诉李鸿章,不管日本人说什么都答应。

就这样,李鸿章替慈禧背负了千古骂名。

国人声讨声起:“卖国者秦桧,误国者李鸿章!”

李鸿章视《马关条约》为终生耻辱,

他发誓从此不再踏入日本半步。

他73岁访美回国时,

所乘坐的“华盛顿”号巨轮途经日本横滨,需要换船返程。

因有“马关议约之恨,誓终身不履日地”誓言在先,他拒不登岸。

随从无奈,只得搭起了一块跳板,

他不顾掉到海里的危险,费力登上返程的轮船。

1901年,李鸿章78岁。

这一年,是李鸿章生命的最后一年。

1900年6月,八国联军入侵,大清国宣布与各国进入战争状态。

李鸿章在南方得知这一消息之后,

老泪纵横,用手杖触地:“内乱如何得止?如何得止?”

李鸿章的悲伤让在场的官员动容失色,

他们从未见过冷静铁血的李鸿章在情绪上会失去控制。

即使是在最伤痛最悲凉的甲午战争失败后,李鸿章也只是无声泪下。

朝廷的电报一封接一封地到达南方,

要求各省封疆大臣率兵北上共同灭洋。

朝廷下诏,将李鸿章由两广总督重新调任为

大清国封疆大臣中的最高职位: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慈禧的一纸任命:“着李鸿章为全权大臣。”

1900年7月17日,77岁的李鸿章在广州登船准备北上了。

1900年8月15日,大清国都城沦陷,朝廷逃亡。

10月11日,李鸿章到达北京。

由于心理压力巨大,李鸿章终于病倒了,

他在拜会英、德公使后回贤良寺的路上受了风寒,

一病不起,故作拖延以“漫天要价”的联军沉不住气了,

他们唯恐朝廷再也没人来收拾这个烂摊子,

一个耗尽“中国财力兵力”的“议和大纲”终于出笼。

1901年1月15日,李鸿章和庆亲王在“议和大纲”上签字。

国人声讨又起:“卖国者秦桧,误国者李鸿章!”

那时候,李鸿章已经开始咳血了。

他知道自己的时日不多,所以想尽快地结束谈判,

谈判结束的直接标志是联军撤出京城和皇室朝廷回京。

可是,“议和大纲”签字后,联军并没有撤军的迹象。

各国的态度是:必须把赔款的数额定下来。

此时的李鸿章已经没有力气与洋人争来争去了,

他吐血已经吐到了“濒危”的程度,

在生命的最后时间里,李鸿章已没有精力面对面与洋人再论长短了。

李鸿章躺在病榻之上,

指挥着下级官员把损失降到最低点———

从一开始提出的10亿两白银降到4亿5000万两,

分39年还清,年息4厘;

4亿5000万两,是对4亿5000万中国人所定的数字,

“人均一两,以示侮辱”。李鸿章接受了这个侮辱。

1901年9月7日,

李鸿章代表大清国与11国签订了

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不平等条约《辛丑条约》。

在这份文件上,李鸿章将“李鸿章”三个字签成了“肃”字的模样,

这三个字挤在一起,即虚弱无力,又辛酸悲苦。

很明显,李鸿章在此时想的是

以自己在朝廷受封的身份“肃毅伯”来落下这个耻辱的款。

悲恸欲绝的李鸿章在签字回来后,再一次大口大口地吐血。

医生诊断为:胃血管破裂。

李鸿章在病榻上上奏朝廷:

“臣等伏查近数十年内,

每有一次构衅,必多一次吃亏。

上年事变之来尤为仓促,

创深痛剧,薄海惊心。”

李鸿章毕生致力的“外修和好,内图富强”的愿望,

到了生命的边缘阶段,算是彻底碎如齑粉了。

1901年11月7日,就在他逝世前的一个小时,

俄公使还在他的病床逼迫他在俄占中国东北的条约上签字。

俄国公使走了之后,身边的人大哭:“还有话要对中堂说,不能就这么走了!”

李鸿章的眼睛又睁开了,身边的人对他说:

“俄国人说了,中堂走了以后,绝不与中国为难!

还有,两宫不久就能抵京了!”

李鸿章两目炯炯不瞑,张着口似乎想说什么。

身边的人再说:“未了之事,我辈可了,请公放心!”

李鸿章“目乃瞑”,带着无尽的遗憾,离开了人世,享年78岁。

临终之前,他留下了一首绝命诗:

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

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

11月8日出版的英国《泰晤士报》,

用了足足两个整版的篇幅,详细介绍了李鸿章的生平。

美国驻华使馆降半旗表示致哀。

慈禧太后和光绪帝听闻此消息均“哭失声”,

慈禧感叹说:“大局未定,倘有不测,再也没有人分担了。”

他死后,清廷赠太傅,晋一等肃毅侯,谥文忠,赐北京建祠。

清代汉人官员北京建祠者,仅李鸿章一人。

李鸿章一生有勇有谋,是晚清的顶梁柱,

只可惜帝国黄昏,孤臣一哭,大树飘零,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当时的清朝积重难返,李鸿章扛起晚清半边天,

每次承担的都是帝国最不堪之事,

难怪梁启超后来说:“吾敬李之才,惜李之识,而悲李之遇。”

瑜亮之争:同是晚清重臣,左宗棠为何斗不过李鸿章

左宗棠和李鸿章是晚清时期的两大重臣,是清末最有权势两个实权大佬,也是洋务运动的引领者。两人都是治国的良才,又都权倾朝野,可谓一时瑜亮。不过两人虽然齐名,但关系可不咋地,是出了名的对头。自出道以来,两人就一直在争,一直在斗,一斗就是几十年,两人谁都不服谁。最终,这场持续的斗争以李鸿章获胜而结束,左宗棠输了个七零八落,遗恨而终。那么左宗棠为何输给了李鸿章?

第一,左宗棠和李鸿章的斗争并非仅仅个人恩怨,他们代表了湘淮两系的斗争。两人同出曾国藩的湘军,但由于湘系势力过于庞大,所以遭到了清政府的严重打压。清政府不仅逼迫曾国藩大肆裁军,而且对曾国藩的湘系进行分化,李鸿章就是清政府扶植用来制衡湘系的。湘系在清政府的打压下,势力急剧萎缩,而且一盘散沙,谁也不服谁。左宗棠虽然是湘系名义上的老大,但他根本无法号令整个湘系,沈葆桢、刘坤一等小集团和他走到并不近。左宗棠孤掌难鸣,当他调任陕甘总督后,其势力转移到西北,西北地瘠民贫,左宗棠手里的资源有限,所以根本无法和李鸿章对抗。虽然左宗棠靠着西征收复新疆让湘系焕发了第二春,但湘系的中兴非常短暂,随着左宗棠被调到中央,从此脱离了军队,没有了依仗。没有了左宗棠的西北湘军(确切的说是“楚军”),也逐渐被分化瓦解。而李鸿章是淮系的老大是淮系唯一的首领,而且是清政府重点扶植的对象。李鸿章始终牢牢把持着淮系的领导权,掌握着军权,而且他把亲信安插到了各地和要害部门,淮系其实已经控制了清朝的半壁江山。事实上,李鸿章的北洋已经尾大不掉,清政府也无法动他,清政府最后就亡在了北洋手上。

第二,左宗棠性格孤傲刚直,善于做事,而李鸿章圆滑世故,善于做官。精通官场的李鸿章在官场上左右逢源,大搞裙带和敛财,所以混的风生水起。李鸿章不仅挂着醇亲王、恭亲王等满清权贵,还把慈禧太后哄得团团转,各地督抚官员也纷纷攀附李鸿章这棵大树。在做官方面,左宗棠这个倔骡子是比不上李鸿章的。左宗棠独来独往,不喜欢拉帮结派,手下僚属中多是低品级的官员,而且多是武将,其势力完全不能和李鸿章相比。左宗棠天下大公,不拉帮结派,虽然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难免还是被挤出权力中央,郁郁而终。

第三,李鸿章善于借势,李鸿章不仅和满清权贵关系密切,而且还把洋人拉上了船,挟洋自重。清政府最怕的就是洋人,自然不敢动李鸿章。其实,李鸿章的事业能做那么大,洋人是出了不小的力的,起码不是所有人都能从洋人那借来那么多钱。而左宗棠是主战派,恨不得把洋人都打跑,所以洋人对左宗棠是比较排斥的。在新疆他和俄国人打,在东南他和法国人打,打来打去,把资本都打没了。他苦心建立的福州船政局和南洋水师被法国人打废了,整个湘军集团也被打的七零八落,湘系集团逐渐被打没了。中法战争中,李鸿章力主和法国人和谈,让法国人不胜而胜,白瞎了左宗棠呕心沥血的付出。最终,左宗棠忧愤交加,中法战争后不久就一病不起,病逝在福州。

年少不知李鸿章,长大方知真中堂——这段历史,和课本上不一样

在小时候,无论是课本或者是话本中,李鸿章给我们的印象,都是卖国贼一样的存在。

大家认为他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条约,是他决策不力,认为他是一个卖国贼。

而在影视中,李鸿章也常常以一个反面角色出现在大家的眼前,实际上,李鸿章尽力维护中国的利益,洋务图强,然而无法改变中国落后的现实。对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他曾据理力争,然而无奈国家羸弱,不得不接受屈辱的要求。他与曾国藩等人主导洋务运动是其进步的表现。

而这段影视资料,真正的展现了他的含辛茹苦:“王爷,您还年轻,路还长着呢,由我来吧。”

并且,在李鸿章签订条约的时候,遭到日人小山丰太郎枪击,子弹打中脸部,流血不止,而也是这颗子弹,换来了三星期的无条件休战,对于忧心北京城安危的清廷来说,也算是因祸得福。

原来,日本打算让中国割地赔偿三亿两白银,经李鸿章谈判,最终减免为两亿两。

一位网友这么评价李鸿章:

但李鸿章也不是完完全全的正确,他的错误决策使北洋舰队全军覆灭,他的错误看法差点没能让左公左宗棠成功收复新疆,但是他也不是丧权卖国的乱臣贼子,历史功过千秋,真真假假难辨,但愿后人以史为鉴,分的清楚,仔细。

相关文章
赵烈文评价李鸿章
赵烈文评价李鸿章

导语:一个是曾国藩的学生,一个是曾国藩的心腹幕僚!李鸿章和赵烈文关系怎么样....

霍金的预言实现了几个
霍金的预言实现了几个

导语:噩耗传来,霍金去世,一代伟人辞世,改变不了霍金惊世骇俗的预言家身份!霍金....

中国第一巨人身高3.19米
中国第一巨人身高3.19米

身高226cm的姚明够高了吧!没想到还有比姚明高很多的,中国第一巨人身高3.19米....

霍金预言中国智商
霍金预言中国智商

导语:网上曾曝出一个自称来自火星男孩预言未来世界将由中国统治,这个小男孩居....

宇宙可能是巨人的细胞
宇宙可能是巨人的细胞

导语:在浩然的宇宙,人小的连蚂蚁都算不上上,肉眼有限,宇宙之外还有什么?网曝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