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08-07 19:45:58
导语:赵烈文 能静居日记:曾国藩:慈安慈禧两太后尽说废话没见识!近日,我国新闻出版领域的最高奖中国出版政府奖公布,岳麓书社整理出版的赵烈文《能静居日记》喜获提名奖。赵烈文是曾国藩事业高峰时期的核心幕宾,深受曾氏的倚重,二人几乎无话不谈。赵烈文十年如一日地保持着写日记的习惯,这些历史的秘辛在他的笔端得以留存下来。然而,赵烈文用行草书写的日记,着实难以辨认,以致问世百余年都未能整理出版,岳麓书社此举可谓佳惠学林。
赵烈文 能静居日记
近日,我国新闻出版领域的最高奖中国出版政府奖公布,岳麓书社整理出版的赵烈文《能静居日记》喜获提名奖。
赵烈文是曾国藩事业高峰时期的核心幕宾,深受曾氏的倚重,二人几乎无话不谈。赵烈文十年如一日地保持着写日记的习惯,这些历史的秘辛在他的笔端得以留存下来。然而,赵烈文用行草书写的日记,着实难以辨认,以致问世百余年都未能整理出版,岳麓书社此举可谓佳惠学林。
今特分享本书责编刘文先生的一篇文章,借此了解一下赵烈文其人其事其书。
01
出身官宦世家,博涉经史
赵烈文 (1832—1893),字惠甫,号能静居士,江苏阳湖(今属常州)人,出身官宦世家。阳湖赵氏是当地一个声势显赫的家族,书香门第。赵烈文的六世祖赵申乔,曾任偏沅巡抚(湖南巡抚的前身,管辖湖南地区),官至左都御史、户部尚书,号为康熙朝第一清官,卒谥恭毅。五世祖赵凤诏为进士,做过知府。曾祖赵汇,增监生。祖父赵锺书,举人,曾官丰县训导。其父赵仁基为道光六年(1826)进士,初官江西宜黄知县,后署安徽怀宁县事,升江西南赣兵备道、湖北按察使,勤于政事,所至有能声。其母方荫华是著名骈文家方履篯的妹妹,出身名族,暇则翻阅经史,兼事绘画。其二兄赵熙文曾任直隶州知州,好书版碑帖,精文字训诂。
赵烈文生于休宁县官署,十岁时父亲病逝,家道中落,由母亲艰难抚养成人。赵烈文在十八岁、二十岁、二十一岁时三应省试,均不中,遂绝意科举,一心钻研学问。
赵烈文扇面
赵烈文酷爱读书、购书、藏书。不管是闲居家中,还是旅途舟次,抑或公务之余,必然随身携书,一有闲暇,便取出翻阅。他还勤于作笔记,《能静居日记》中,读书笔记的分量颇大,很多时候都是每天必记。他的日记中还经常出现“待购(访)书目”,咸丰九年(1859)二月初二日,便列有“待访书目”100余种。赵烈文以藏书家的眼光购书,一般都有版本要求,如“阮氏《经籍籑诂》。要有补遗”,“《孔子家语》。不要汲古本”。十二月三十日的日记中,他又开列书单达400种之多,有些书有多种版本的,必欲收齐而后快,如 “《大戴礼记》。卢抱经本、戴东原本、孔翼轩注本、雅雨本、程荣本”。
江浙地方人文气息浓郁,藏书家辈出。时值乱世,太平军所至之处,捣毁文庙,焚毁典籍,很多藏书家惶惶不可终日,急于抛售。赵烈文嗜书如命,廉价购入不少好书。战乱之中,人命尚难保全,还要费神费力保全书籍,可见其爱书之切。咸丰十年七月二十四至二十八日,赵烈文“理家中书竟,共装十二厨”,如此之多的书,随他从常州至苏州木渎,又至崇明,舟车转换七八次,最后清点,“残少不及十种”,他颇为得意,认为只要细心呵护,书籍是可以免于兵燹的。同治年间,赵烈文卜居常熟,构筑赵园,建天放楼,藏书其中。
赵烈文学识淹博,于经学、医学、兵学、佛学等无所不窥。和单纯的藏书家和皓首穷经的读书人不同,他尤其留心史事,于治乱之际,兴衰之由,莫不究心考察。他的博涉经史,似乎是有备而来,他的有用之学的知识储备,为在后来的乱世中一展身手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02
数入曾国藩幕府,成为心腹秘书
赵烈文家居读书,名重里中。他的四姐夫是同县的周腾虎,在曾国藩幕府中任职。姐夫深知其贤,便把他举荐给曾国藩。咸丰五年(1855),曾国藩督师江西,与太平军作战,求贤若渴,便派人“以二百金下访”,延请当时二十四岁的赵烈文入幕。从此,赵烈文开启了他的第一次幕僚生涯,他的人生和曾国藩有了诸多交集,也因此走进了中国近代历史舞台的中心。
赵烈文对联
初入幕府,曾国藩并未安排实际性的任务,只让他到基层去走走,到驻守南昌上游樟树镇的湘军主力周凤山营观摩学习。观摩完毕,赵烈文回去向曾国藩报告说,周凤山军营制懈怠,“未足恃”。曾国藩平素最不喜空口无凭的书生之论,闻言不乐。令人大跌眼镜的是,距赵烈文的论断不到十天功夫,周凤山军果然溃败。后来曾国藩追问赵烈文何以能预见此败,赵只说是不幸言中而已,十分谨慎而不自夸。
他们这次合作因为赵烈文返乡探望母亲生病而中断,后来赵丁母忧,乡居数年。据陈乃乾《赵惠甫先生年谱》记载,咸丰十一年,赵烈文的好友、时任盐运使的金安清因为盐务的事情想请曾国藩上一道奏折,因知赵与曾有旧,故请赵往说于曾。赵烈文于六月二十八日从上海出发,于七月二十日来到驻守安徽东流县的曾国藩行营。此时曾已是两江总督兼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他问赵烈文“愿留营否”,赵答曰待其湘楚之行结束后便来襄助。赵烈文这次也是有备而来,他给曾国藩上了一篇长达万余字的条陈,极论太平军、捻军之不足论,国家最大的威胁将来自于洋人,提醒曾国藩重视洋务。对于赵烈文的建议,曾国藩深以为然,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
“惠甫上条陈一篇,识解闳远,文辞通雅,逸才也。”
湘军攻克安庆后,接下来的重头戏便是围攻太平天国的都城天京(南京)了。领兵攻城的是曾国藩的九弟曾国荃,他久攻不下,急火攻心。曾国荃早知赵烈文之才,多次写信请他往助,无奈赵不乐往。曾国荃便向他哥哥出面做工作,于是赵烈文勉强来到南京。赵烈文在曾国荃幕府的工作受到其极大的肯定,最后大功告成,论功行赏,赵烈文以钦赐花翎直隶州知州保叙。曾国藩进驻南京后,如何收拾曾国荃纵容部下烧杀劫掠留下的烂摊子,赵烈文出力尤多。
同治四年(1865),清廷调曾国藩督师北上,讨伐捻军。赵烈文未随行,此次曾幕生涯就此结束。临别前,他正式拜曾国藩为师,二人关系又近了一层。两年后,曾国藩第二次担任两江总督,赵烈文再次入幕。陈乃乾《年谱》记载,这一年赵烈文“居曾公幕中,每晚必叙谈,亲切如家人,上自朝政军事,以致诗文掌故,无不畅论”。同治七年,曾国藩调任直隶总督,赵烈文此次幕府生涯亦告结束。次年,曾国藩专折奏调赵烈文至保定,考语称其“随臣营多年,素讲爱民,熟于史学,庶以儒学润泽吏治”。十月,赵烈文署理广平府磁州知州,后改易州知州。曾国藩去世后,力请辞官,退居常熟。
03
留下多部日记,补正史之不足
赵烈文履历独特,又勤写日记,其《能静居日记》《落花春雨巢日记》《庚申避乱日记》皆颇负盛名。他在《能静居日记·弁言》中写道:
“每思古人好学之勤,常怀握铅椠以助思忆……他日展卷,亦可征一时到诣耳。”
他非常勤奋,数十年如一日地记下来。正是他的这份有心和坚持,使后人能够得见其心路历程和许多珍贵的历史记录。
《能静居日记》全书五十四卷,起自咸丰八年(1858)五月,止于光绪十五年(1889)六月,跨度长达三十二年,记录了作者二十七岁至五十八岁这一人生阶段的重要经历。其中所记咸丰、同治年间时局、政事、军情,特别是有关湘军集团、太平天国、捻军以及晚清朝廷的情况,尤具价值,是研究那一段历史的核心史料之一。其他如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宗教、民俗等方面的内容亦多有涉及,包罗晚清社会万象。
赵烈文数入曾国藩幕府,深受倚重,是曾国藩事业高峰时期的核心幕宾,到后来二人几乎无话不谈。其所参谋、赞画的事务,“往往关天下大计”。他记录的曾国藩交往、交谈的内容,是最为世人所关注的。秘书史研究专家眭达明先生在《清代秘书政治》一书中将他们的谈话内容分为十类,颇为精到:
一是对时局的担忧
二是谈人才的选拔和使用
三是谈官场交情离合
四是臧否人物
五是谈论学问文章
六是谈佛老、悟人生
七是回忆往事
八是谈家事
九是谈赵的家事和前途
十是无话找话,相互调侃
他们对时局、对国家的前途命运的担忧和谈论是很多的。有些话题在当时是很忌讳的,曾国藩不便于都写进日记中,赵烈文身份不同,自然也就少了些顾虑,留下不少珍贵记载。其中最著名的是关于清朝灭亡时间的讨论,发生在同治六年(1867)六月二十日。曾国藩来赵烈文处畅谈,言京中来人说“都门气象甚恶,明火执仗之案时出”,问“民穷财尽,恐有变异,奈何”?赵回答说:
“异日之祸,必先根本颠仆,而后方州无主,人自为政,殆不出五十年矣。”
曾国藩“蹙额良久”,问是不是应当迁都南方,赵回答道:“恐遂陆沉,未必能效晋、宋也。”曾有些难以接受,说“本朝君德正,或不至此”。赵继续说,清朝初年创业太易,杀戮太重,得天下太过取巧,天道难知,后来的君德不足为据。曾说他日夜盼望早死,不忍见清朝灭亡。希望赵说的只是“戏论”,以寻求一点心理安慰。无奈赵不依不饶,言之凿凿。曾闻言,“为扼腕者良久”。
四十四年之后的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王朝“根本颠仆”,后来又“方州无主”,军阀混战,均在赵烈文的预言之中。
当然,他们的谈话并不总是这样沉重,也有轻松有趣的,如同治六年八月二十八日,两人又开起了玩笑。一个材官拿一张纸请曾国藩过目,曾便让赵烈文猜猜是什么东西,赵答曰不知。曾说这是他的菜单:“每餐二肴,一大碗,一小碗,三簌(素),凡五品,不为丰,然必定之隔宿。”赵称赞曾俭朴美德,问他说,从没见过他吃鸡鸭,吃不吃火腿?曾答曰不吃,以前有人送,他都不接受,现在也就没人送了。还说即使是绍酒,也是按斤零售。赵盛赞道:“大清二百年,不可无此总督衙门。”曾大笑说:“君他日撰吾墓铭,皆作料也。”
曾赵二人臧否人物的谈话内容也是世人关注的对象,人们想知道当时众多人物在曾国藩的眼里是怎么样的形象。同治六年五月十八日,二人“谈话甚久,遍及时贤”,曾国藩敞开心扉,纵论短长:刘长佑忠厚谦下,心地端正,“非为保位之计”;官文城府很深,与胡林翼不过彼此敷衍,“非诚交也”,其人只想“容身保位”,还不算太坏;左宗棠爱听恭维话,凡是投其所好的人,“多蒙不次之赏”;彭玉麟“光明俊伟,而本事不及杨厚庵(岳斌),厚庵颇狠”;沈葆桢自从三年前发生争饷风波后,“至今未通信,其人大抵窄狭”……
他们还谈论对慈禧太后、同治皇帝、恭亲王奕�6�0、文祥、倭仁以及李鸿章等人的看法,限于篇幅,此不详论。
钱钟书先生在《复堂日记序》里指出:
“简册之文,莫或先乎日记,左右史记言动尚已。及学者为之,见彼不舍,安此日富。”
《能静居日记》便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日记,惜乎其问世百余年后无人标点整理,而原稿行草挥洒,殊难辨认,学界视为畏书。今岳麓书社将其排印,想必会吸引更多有志于斯者的关注,推动相关研究。
赵烈文《能静居日记》,岳麓书社出版,购买请戳文末“阅读原文”
原载:《出版人》杂志2014年第5期。原标题:历史细节的记录者——曾国藩心腹幕僚赵烈文《能静居日记》出版
内容简介
赵烈文(1832-1893),字惠甫,号能静,江苏常 州人,出身官宦世家。数入曾国藩幕府,深受倚重, 二人几乎无话不谈。赵烈文是曾国藩事业高峰时期的 核心幕宾,从湘军攻克安庆至克复南京以及其后一段 时间,他都在曾氏兄弟幕中,其所参谋、赞画的事务 ,“往往关天下大计”。后经曾保奏,先后出任磁州 、易州知州。曾国藩去世后,力请辞官,退居常熟虞 山,营宅舍曰能静居。
《能静居日记》全书五十四卷,起自成丰八年 (1858)五月,止于光绪十五年(1889)六月,跨度长 达三十二年,记录了作者二十七岁至五十八岁这一人 生阶段的重要经历。其中所记咸丰、同治年间时局、 政事、军情,特别是有关湘军集团、太平天国、捻军 以及晚清朝廷的情况,尤具价值,是研究那一段历史 的核心史料之一。《能静居日记》在其他如历史、地 理、文学、艺术、宗教、民俗等方面的内容亦多有涉 及,包罗晚清社会万象。
作者简介
赵烈文(1832-1893),字惠甫,号能静,江苏常州人,出身官宦世家。数入曾国藩幕府,深受倚重,二人几乎无话不谈。赵烈文是曾国藩事业高峰时期的核心幕宾,从湘军攻克安庆至克复南京以及其后一段时间,他都在曾氏兄弟幕中,其所参谋、赞画的事务,“往往关天下大计”。后经曾保奏,先后出任磁州、易州知州。曾国藩去世后,力请辞官,退居常熟虞山,营宅舍曰能静居。目 录
弁言
咸丰八年
咸丰九年
咸丰十年
咸丰十一年
同治元年
同治二年
同治三年
同治四年
同治五年
同治六年
同治七年
同治八年
同治九年
《能静居日记》:你不知道的曾国藩
曾国藩:慈安慈禧两太后尽说废话没见识
近代史料,有所谓“晚清四大日记”之说,指翁同龢、李慈铭、王闿运与叶昌炽的日记。或以曾国藩取代叶昌炽,让达官与才人在四大里势均力敌,也是一说。
近代史料,有所谓“晚清四大日记”之说,指翁同龢、李慈铭、王闿运与叶昌炽的日记。或以曾国藩取代叶昌炽,让达官与才人在四大里势均力敌,也是一说。但是,曾国藩的日记究嫌篇幅太短,记事太简,下笔太谨慎,且在生前常为师友家人取去传观,不免有失真矫饰的毛病。若要撤换缘督庐(叶氏自号),最合适的候补者,则不能不推赵烈文《能静居日记》为第一。
烈文(1832-1893),字惠甫,号能静,江苏阳湖(今常州)人,是名臣之后(四世祖申乔,康熙时仕至户部尚书,谥恭毅),干部子弟(父仁基,湖北按察使),妻族也很显赫(其妻是两广总督邓廷桢的孙女)。然而他自己三次参加乡试,都没考中,不能继续公务员的家传,于是绝意仕进,跟着姐夫周腾虎混迹江湖。
腾虎是当代“奇人”(烈文语)。二十岁出头,随父(凤翔县令)至陕西,其父作诗饮酒,不理正事,衙门公务都让腾虎代办,竟然井井有条,“政无巨细皆治”。周父卒于任,小周回到江苏老家,时任巡抚林则徐早闻大名,遂邀入幕,礼貌有加。此后,则徐调任,腾虎出幕,在江淮一带,先后参与盐业改革与厘务创新(其实是去做了官商),发了横财,在苏州享福。直至太平军杀来,仓皇亡命,投奔曾国藩大营,再做幕宾。如同历任居停主人,国藩也很欣赏腾虎,“每论事,穷日夜不舍”,即在此时,腾虎向国藩推荐了自己的小舅子赵烈文。
于是,咸丰五年,国藩派人去江苏找到烈文,奉上二百两银子做路费,请他来营帮忙。其时,烈文二十四岁。两人一见倾心,国藩并请弟子李元度示意,让烈文拜他为师,而烈文思欲自立,不甘以“昵近”为进身之阶,竟然谢绝了(十年后,感恩多年的“豢养”,且即将出幕,再无傍大腿的嫌疑,才正式拜师)。旋丁母忧,明年,烈文返乡。十年,太平军连克苏、常,攻溃江南大营,烈文率亲族百余人,逃难至上海,而物价高昂,谋生乏术,“每过午即不得食”,只能再迁往生活费用更低的崇明。若不设法,则只有坐吃山空、坐以待毙一条路,烈文不得不重回曾营,觅一碗饭吃,这时已是十一年七月。
烈文没有正途出身,书却没少念,而在上海避难,忍饥之余,亦见识了洋场,理论联系实际,旧学考验新知,融会贯通,乃较六年前更得国藩的欣赏。以此,在年终保举人才的摺子里,国藩给烈文下了“博览群书,留心时务”的赞语,奉诏咨送大营录用,负责洋务方面的工作。次年,又保了县丞,居然曲线进入了公务员队伍。
国藩之弟国荃,正率兵围攻南京,在同治二年见到烈文,也是欣赏得不得了,强行从国藩身边抢走他,请去大营,以为顾问。烈文初至,国荃命在营的一二品高级将领,“公服投刺迎接”,而有公文要请删润,下款都写“国荃敬恳”字样,极尽礼遇。湘军克南京,烈文才重回国藩幕府。此后数年间,下班后,二人常相纵谈,公事私事,毫无忌讳,亲切如家人。这些谈话的记录,以及平日在军中在官场的闻见,就是《能静居日记》作为近代史料最有价值的地方。
举一个例子。国藩一生谨慎,人所共知,若非有这部日记,我们绝不会想到他会这样评价国家领导人:
两宫才地平常,见面无一要语(此谓慈安慈禧两太后尽说废话没见识)。皇上冲默,亦无从测之(此谓同治皇帝无语呵呵太肤浅)。时局尽在军机恭邸(恭亲王奕�6�0)、文(祥)、宝(鋆)数人,权过人主(此谓统治集团不和谐,暗藏杀机)。恭邸极聪明,而晃荡不能立足(此谓奕�6�0轻佻惟恃小聪明);文柏川正派,而规模狭隘,亦不知求人自辅,宝佩蘅则不满人口。朝中有特立之操者,尚推倭艮峰(仁),然才薄识短(按,国藩对自己的理学导师批评起来也不留情面)。馀更碌碌,甚可忧耳。
总而言之,庙堂无人,国将不国。若此,吾人平日熟知的曾文正公似乎变得陌生了。可是,只要想到国藩在家书里谈文学,不把当代古文大师梅曾亮放在眼里,谈艺术,不把当代书法大家何绍基放在心上,对以上这几句吐槽,吾人或也不觉得扎眼了。窃尝谓,国藩本质是一个进取有为的“狂派”——不然天天念叨“挺经”做啥用?若是有所不为的狷者,应日诵停经才对吧。此外,国藩对李鸿章、左宗棠、沈葆桢等当代名人的吐槽,对各种人事的非主流意见,日记里还记了很多,套句俗语,足以展示一个“你不知道的曾国藩”。
《能静居日记》原稿是烈文亲笔,行草密书,涂改不少,若非经过点校排版,不说普通读者,即专业人士,拿着这个影印本,也号为难读。1917年,《小说月报》节钞连载了一部分,作者名错写成“赵伟甫”,这是《能静居日记》首次面世。1961年,罗尔纲主编《太平天国史料丛编简辑》,选取有关太平天国战争的内容,标点了三百余页。1964年,台北学生书局出了影印本,这是目前最常见的本子。今年秋天,全帙标点本《能静居日记》面世,读者总算有了眼福。只是,最新的本子,错误不仅不免,甚至不能说少,令人慨叹。
不过,网友小绿天说,烈文子宽,用楷字校录了一个副本,藏于南京图书馆,而1961年《简辑》所用底本正是这个钞本。如果新出的整理本参考了这个钞本,今天读者就不必慨叹了,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