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怪人怪事

曾国藩与曾国荃对话

时间:2019-06-30 18:37:35

导语:权倾天下,坐拥江南半壁江山,天平天国灭亡之后,南方基本就是曾国藩的天下,此时,曾国藩为何不鼓作气,打进北京,自己称帝呢?听听曾国藩与曾国荃对话吧!或许你看出其中端倪!曾国藩对送龙袍的各将领装傻, 私下却对弟弟曾国荃说了真话。他说,现在形势确实很好,条件也成熟,但终归是人心隔肚皮,在利益面前,背叛和内讧也是要考虑的因素。共患难时大家是可以当朋友,真等到富贵来临却往往成了冤家。

曾国藩的做人学问,弟弟曾国荃不服

曾国藩与曾国荃对话

安庆战役结束后,太平天国战争已经接近尾声。石达开在生命终结之前,看出了他的死对头曾国藩在未来的巨大潜力。在曾国藩劝石达开投降时,石达开说,我要是有你的才能、嫡系和兵力,早就当上皇帝了,难道你从没想过取代同治帝那个废物吗?

石达开

曾国藩最为亲近的幕僚王闿运,也曾帮他分析时局,指出曾国藩在扫清太平天国运动,立下盖世奇功的情况下,其实处境非常危险,功高震主容易兔死狗烹,在这种情况下不如做赵匡胤,再不济也可以做曹操。王闿运对曾国藩说,目前就只有两条路可以走,要么率兵进入紫禁城,先把慈禧抓起来,毕竟垂帘听政那一套连大清朝自己的规矩都已经违背了,废掉太后以后就可以正大光明的辅佐小皇帝,而你也能逃出杀身之祸。另外一条路就更简单,直接在南方起义就好,反正你现在拥兵自重,除了自己的湘军,还招降了很多太平军的队伍,真打起来清廷未必是对手。

王闿运

对于最尊敬他的对手,和最亲近他的幕僚给的这些建议,曾国藩都是笑而不语。

小非翻阅史书,也很疑惑曾国藩到底有没有想过自己当皇帝,直到看到一则曾国藩和他九弟曾国荃的对话。

曾国荃对曾国藩说,你现在是两江总督,加上闽浙总督左宗棠,江苏总督李鸿章,四川总督骆秉章,还有五个现任巡抚,他们都是湘军嫡系。大哥你现在手握20万湘军精兵,再加上李秀成投降的10万太平军,总共30万的军队,紫禁城哪里抵抗得了?这是恢复汉家江山的大好机会,等我们一起攻破京师,大哥你就是一代帝王。

曾国荃

曾国藩对自己的亲弟弟终于说了真话,他说,现在形势确实很好,条件也成熟,但终归是人心隔肚皮,在利益面前,背叛和内讧也是要考虑的因素。共患难时大家是可以当朋友,真等到富贵来临却往往成了冤家。就说那个左宗棠好了,他当师爷的时候就自觉高人一等,现在是跟我平起平坐,往后要他对我俯首称臣你觉得可能吗?再说那个李鸿章,我顺风顺水的时候他就以我的学生自居,我要是倒霉落魄了他不落井下石我就谢天谢地了。还有那个李秀成,他现在是被打败了投降了,就像一只丧家之犬,在太平军中哪还有什么号召力,还能指望他什么?最后说朝廷,我们这些心思他们难道会算不出来吗?也许早早就在我身边安插了眼线,稍有不慎我们连性命都保不住。

曾国藩

曾国荃听完大哥的话,不得不佩服他的洞察和远见。

曾国藩的做人学问,弟弟曾国荃不服

咸丰六年,曾国荃出山带兵,成为曾国藩帐下一员大将。曾国荃以前没做过一天官,没带过一天兵,初出茅庐,居然毫不露怯,曾国藩对他的表现总体上是相当满意的。咸丰九年曾国荃进攻景德镇期间,曾国藩于六月初四家书中说:“沅弟在景镇,办事甚为稳靠,可爱之至。”[注1]

但是,曾国荃身上的缺点也非常突出。

曾国藩和曾国荃两个人的阅历大不相同。曾国藩是科举出身,做过十多年京官,兼过五个部的侍郎,在地方上也带兵多年,和无数地方官员打过交道。虽然自称“一肚皮不合时宜”,但是毕竟对朝廷、对地方、对军队,都非常了解。他人到中年,屡经挫折,久历风波,老成持重,往往事情一发端,他已经看到了结尾。

曾国荃则不过是一个湖南乡下土秀才,除了一趟北京,没出过远门,也没办过大事,毕竟年纪轻,见识窄,经验不足。

兄弟两人的性格也极不相同。

曾国藩晚年和秘书赵烈文聊天,谈到兄弟两人的性格差异。赵烈文说,你们两个人,一个特别谨慎,一个特别不谨慎:“沅师性直而喜事,师举动谨慎。”曾国藩凡事从风险角度考虑比较多,遇事做减法。而曾国荃总是无知者无畏,把事情看得过于简单,遇事做加法。曾国藩性格内向,喜怒不形于色,曾国荃则是炮桶子,有话藏不住,感情藏不住:“事机迫近,不无矢口之言,揆之不藏怒,不宿怨之义,视色取行违,不可以道里计。”也就是说,曾国荃紧急之时,经常口不择言。不过赵烈文说,这样的炮桶子性格也有好处,就是过后就忘,发完火第二天就好,比那些表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人还是强。

因此兄弟两个做事,一迟一速。曾国藩做事迟缓,喜欢犹豫,必须深思熟虑之后才下决心。曾国荃则脾气火暴,拍板迅速,“任事之勇,为事之敏,亦世希(稀)有。”曾国荃曾自云:“我性暴躁,间或不驯。”[注2]这种性格缺点对带兵之人来说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军事上任何一个小小的错误,都有可能令人付出生命的代价。

曾家四兄弟,图片源自维基百科

曾国荃还有一个缺点,就是过于争强好胜,因此和湘军其他诸将关系相处得也不好。

咸丰八年胡林翼曾给李元度写信,告诫他在外做官,不能任用亲人,这样会造成很多问题。为了增强说服力,胡林翼还特别举了曾国荃为例:

公可展垂天之翼,而培九万之风。既为地方官,则幕中可请友朋,不可以子姓昆季干预军旅。地方之事,即德亦怨,异日且必有冤不可言者,每年以养廉三分之一分惠宗戚,不可随营也。以涤帅之德之功,而人犹疑沅公,则阁下之族,必不可在皖南无疑。

“以涤帅之德之功,而人犹疑沅公”,这显然是指曾国藩重用曾国荃,在湘军内部引起很大争议。

虽然曾国藩在招兵发饷诸方面都已经对曾国荃百般照顾,曾国荃还是感觉不足,处处和其他将领争权夺利。同时,他又自恃大帅胞弟的身份,处处气焰嚣张。连曾国藩都敢动不动就顶撞,我们可以想见曾国荃当然更不把湘军其他将领放在眼里,甚至连曾国荃的亲兵仆从,都“颇有气焰”。

曾国藩在家书中这样批评他:

弟等每次来信,索取帐棚子药等件,常多讥讽之词,不平之语,在兄处书函如此,则与别处书函更可知已。沅弟之仆从随员颇有气焰,面色言语,与人酬接时,吾未及见,而申夫曾述及往年对渠之词气,至今饮憾。[注3]

曾国荃的这些缺点,显然会严重影响他的事业。因此曾国藩经常在家书中对他提出批评和规劝。

曾国藩经常批评曾国荃的一点是他性子太急,容易激动。比如咸丰七年九月二十二日信说:“弟性褊激似余,……幸息心忍耐为要。”[注4]

另一封信中又说:

弟性爽快,不宜发之太骤。

第二个经常批评他的是见识不广,器小易盈,有了点小成绩就心浮气躁,洋洋自得。见咸丰十年九月十一日信:

吾深以弟之意矜气浮为虑。[注5]

咸丰十年九月二十一曾国藩又说:“而弟与希庵皆有骄矜之气。”[注6]

咸丰十一年三月二十五日,在围攻安庆时,曾国藩还写信给他和另一个弟弟曾国葆,批评他们阅历不够,却又自诩聪明,轻下判断。凡事只能想到一个侧面,不能全面思考:

大凡人之自诩智识,多由阅历太少。如沅弟屡劝我移营东流,以为万全之策,而不知我在东流,若建德失陷,任贼窜入饶州、浮、景,我不能屏蔽,面上太下不去,是一难也;我居高位,又窃虚名,夷目必加倍欺凌,是二难也。沅弟但知其利,不知其害。此自诩智识,由于阅历少也。季弟近日料徽州之必克,料左军之必败,不凭目击,但凭臆断,此自诩智识,由于阅历少也。[注7]

也就是说,很多人自觉比别人都聪明,其实是因为他经过见过的事太少。你劝我从祁门移营东流,只看到了祁门地势危险这一面,但是没有看到我要是移营东流,饶州一带会陷入敌手这一面。曾国葆近日坚称徽州肯定会攻克,左宗棠肯定会失败,这两个肯定,也是因为阅历不够,轻下判断。

曾国荃在军中和许多人都发生过矛盾,每遇冲突,曾国藩就会提醒他多省已过,少责他人。他和严树森彼此不和,写信给曾国藩告状。曾国藩回信说,自古以来,共事之人,都难免相互倾轧争斗。在处理同事关系上,只能严于己而宽于人:

严公 (严树森) 长短,余所深知。媢嫉倾轧,从古以来共事者,皆所不免,吾辈当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耳。[注8]

曾国荃和并肩作战的彭玉麟关系处理得也不好。彭玉麟字雪琴,是湘军名将,曾国藩评价他为人是“光明伟俊”。他淡于名利,“素志雅不欲入官场”,清史稿说他“刚介绝俗,不通权贵”,最不尿的就是特权人物。看到曾国荃仗着哥哥的后台指手划脚,他心里很不舒服,对曾国荃也不假声色。所以两个人虽然并肩作战,关系处理得并不好。

同治元年五月十五日,曾国藩写信给曾国荃说,与彭玉麟处得不好,你要反思自己的原因,不要总说别人的不是。你总说彭玉麟脸色难看,其实你的脸色也是相当难看,只是你不自知而已:

雪琴与沅弟嫌隙已深,难遽期其水乳。沅弟所批雪信稿,有是处,亦有未当处。弟谓雪声色俱厉。凡目能见千里,而不能自见其睫,声音笑貌之拒人,每苦于不自见,苦于不自知。雪之厉,雪不自知;沅之声色,恐亦未始不厉,特不自知耳。[注9]

国荃一生功名,得益于老兄的指授安排居多。然而曾国荃从来只功劳记到自己的头上。虽然老兄比他功名高、事业大、经验多,但是他对老兄一直不是特别地佩服。和左宗棠一样,处理明快敏捷的他总认为曾国藩做事过于磨叽迟缓,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过于“唐僧”。对曾国藩的批评,曾国荃虚心耐受的时候不多,在家书当中一一反驳的时候不少。曾国藩告诫他要遇事退让,不要处处争强好胜,要处理好与其他湘军将领的关系,他却说:

在军办事日久,过于纯良,每为人所欺压,又行不动,不得不倔强于强者之前。

也就是说,人善被人欺,在军队里为人过于纯良是办不成事的。

又说:

惟在军办事,若不趋功利一路,有时多窒碍难行。[注10]

因此我们读曾国藩家书,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诸兄弟当中,曾国藩对曾国荃的提携教导是最花心血,最不遗余力。但曾国荃却是几个弟弟当中最爱和曾国藩顶嘴的。虽然曾国藩对他百般特殊关照,他还是觉得不足。

比如我们来看下面这封信。

同治元年四月十一日,曾国藩写信给他说:

李世忠穷困如此,既呼吁于弟处,当有以应之。三千石米,五千斤火药,余即日设法分两次解弟处,由弟转交李世忠手。

此辈暴戾险诈,最难驯驭。投诚六年,官至一品,而其党众尚不脱盗贼行径。吾辈待之之法,有应宽者二,有应严者二。应宽者:一则银钱慷慨大方,绝不计较,当充裕时,则数十百万掷如粪土,当穷窘时,则解囊分润, 自甘困苦;一则不与争功,遇有胜仗,以全功归之,遇有保案,以优奖笼之。 应严者:一则礼文疏淡,往远宜稀,书牍宜简,话不可多,情不可密;一则剖明是非,凡渠部弁勇有与官姓争讼,而适在吾辈辖境,及来诉告者,必当 剖决曲直,毫不假借,请其严加惩治。应宽者,利也,名也;应严者,礼也,义也。四者兼全,而手下又有强兵,则无不可相处之悍将矣。[注11]

这封信是谈如何处理与李世忠的关系。

李世忠强盗出身,从捻军中率部降清,后又叛清投太平军,最后率所部四万再度降清,积功至江南提督。此人一贯横行不法,不脱强盗习气,因此极难相处。曾国藩写信给弟弟,教导他在与这类人相处时,在金钱和荣誉上多加推让,慷慨大方,不与计较。但是平时交往不要过密,不要建立私人感情,遇到原则问题,应该毫不退让。再加上自己手中握有强兵,不怕和他决裂,这样“则无不可相处之悍将矣”。

这番话是曾国藩一生的经验积累,有经有权,可谓高明之至。后世读者读这封信,大抵会认为曾国荃接到信后,一定会对长兄的话言听计从。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曾国荃接到信后,回了这样一封:

李世忠部下虐民十倍于贼,欲为百姓作不平之鸣,须待与之相遇乃相事为之,然弟拟仍是忍他为正办。至于两妙诀,弟自度皆不能到,强兵如虎,非我力所能学者。挥金如土,从何处得金耶?[注12]

也就是说,你授给我的两个“妙诀”,一个也办不到。第一个,你让我用强兵震慑他,我的兵是一天两天就能强起来的吗?第二个,你让我在金钱上不和他计较,“挥金如土”,我又哪来的钱呢?意思是说曾国藩平时对他供饷还不够充裕。

不知道曾国藩读了这封回信,是什么表情。

【注】本文原标题为《曾国荃接读曾国藩家书后的反应》,未完待续。

注释:

[注1]《曾国藩全集·家书》,岳麓书社,1985年,第485页。

[注2](清)曾国荃撰;梁小进主编,曾国荃集 五,岳麓书社,2008.09,第383页

[注3]《曾国藩全集·家书》,岳麓书社,1985年,第834页。

[注4]《曾国藩全集·家书》,岳麓书社,1985年,第344页。

[注5]《曾国藩全集·家书》,岳麓书社,1985年,第583页。

[注6]《曾国藩全集·家书》,岳麓书社,1985年,第586页。

[注7]《曾国藩全集·家书》,岳麓书社,1985年,第674页。接下来还有:“沅弟服狗逆善于寻间而入,而不知城贼数万,命悬呼吸,日日将官兵营盘一一看透,毫发毕露,仅留菱湖中段为城贼一线生路;沅弟不知为城贼之蓄谋久计,而认为狗贼之突来急计,是亦阅历少也。季弟急于出濠搦战,但料贼党之未必真悍,而不知官军之大不可恃,是亦阅历少也。”

[注8]《曾国藩全集·家书》,岳麓书社,1985年,第821页。

[注9]《曾国藩全集·家书》,岳麓书社,1985年,第833页。

[注10](清)曾国荃撰;梁小进主编:《曾国荃集》3,岳麓书社,2008年,第192页。

[注11]《曾国藩全集·家书》,岳麓书社,1985年,第824页。

[注12](清)曾国荃撰;梁小进主编:《曾国荃集》5,岳麓书社,2008年,第123页。

曾国藩:最聪明的做人之道,是让人对你放心

得人心者得天下,“放心”蕴含着一个人的品格,也体现着一个人的修养。

让跟你交往的人觉得放心,舒服,这才是最聪明的做人之道。

让人对你放心,是对一个人最高的评价,这意味着这个人厚道,靠谱。

曾国藩出身农家,最终却成为“千古第一完人”。

他进入仕途后十年七迁,连升十级,被封为一等毅勇侯,成为整个清朝以一介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并在晚清恶劣、剧变的政治环境中全身而退,去世之时获得清廷国葬的最高优待,还让子子孙孙都能获福。

毛泽东说:“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公。”

纵观曾国藩一生经历,他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辉煌成就,这与他做人做事之道有紧密关系,曾国藩深谙为人之道,其中最核心的一点就是让对方感觉舒服,放心,这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却并不容易。

要让家人对你放心,上级对你放心,下级对你放心,朋友对你放心,也要让敌人对你不“放心”,得人心者得天下,“放心”蕴含着一个人的品格,也体现着一个人的修养。

曾国藩:最聪明的做人之道,是让人对你放心

01

话不多,我放心

揭露别人的短处与夸耀自己的长处,本质都是为了证明自己的优势,恶意贬低别人。

这种行为是心胸狭隘的体现,在人际中最易遭人记恨。

所以,说话需要给自己留有余地,不要把自己置于进不可攻,退不可收的境地,一个剑拔弩张、喋喋不休的人,往往是浅薄俗气、缺乏涵养而不受欢迎的人。

曾国藩曾言:“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群聚守口,独居守心”“行事不可任心,说话不可任口”“禁大言以务实”。

精辟的、有价值的见解才能受人欢迎,泛泛空谈则招人生厌。

曾国藩的“戒多言”源于一件小事,当时他刚进入翰林院不久,正春风得意,一次在给父亲过生日时,对前来祝寿的好友郑小珊夸夸其谈,有些得意忘形,结果引起郑小珊反感,拂袖而去。

事后曾国藩后悔万分,他在日记里反思自己有三大错。

一是平常就自以为是;二是嘴上说话没把门的,想到哪儿说到哪儿;三是明明说话得罪了人,还跟人强辩,甚至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

总结这三点,曾国藩说自己作为一个标准的儒家知识分子,连《礼记》里说的“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的道理都参不透,连语言这一关都过不了,还能成什么大事呢?

曾国藩一生在“戒多言”上下足了功夫,他不仅经常批评自己“每日言语之失,真是鬼蜮情状!”

也经常反问自己“言多谐谑,又不出自心中之诚”,这种言语习惯、个性缺点,“何时能拔此根株?”

他不仅对自己有这个“戒多言”的要求,还把它当成家训智慧中非常重要的一条内容,尤其是对他的两个儿子和几个弟弟反复灌输、强调这一点。

“立身以不妄语为本”,俗话说,“祸从口出”,立身之事,最忌的就是轻浮和自满,从而说出一些不恰当的话,或者为了自我夸耀而撒谎吹牛。

因为这样一来可能会给自己招致灾祸,二来也会失去别人对自己的信任和尊重,谁还会放心任用你?

所以,喜欢逞一时口舌之快的人,最终都难成大事。

02

聪明的人,懂得让功

1853年,曾国藩书生治军,创建了湘军。他自己都没想到,湘军竟能屡建奇功,最终将烧了半个中国的太平天国烈焰扑灭。

曾国藩是如何打造与管理湘军的?管理湘军,其实就这两个字,让部下对他“放心”,相信自己。

曾国藩有句名言:“功不独居,过不推诿。”湘军在攻克太平天国都城南京之前,打下的最后一个重要城市是安庆。

按理说,曾国藩、曾国荃兄弟在这一战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特别是曾国荃,如果不是他在安庆城下稳稳地挺住,这一战,湘军绝对赢不了。

可是,曾国藩在给朝廷的奏章中,却把这一战的谋划、统筹之功让给了胡林翼,把前线血战之功让给了多隆阿,这令曾国荃十分气愤。

“安庆是我冒着生命危险,血战一年多才拿下的,凭什么把战功让给别人?”曾国荃质问他的哥哥。

对此,曾国藩只是捏须一笑,不做声。

他的智谋,岂是曾国荃这种莽夫所能理解的。

对于曾国藩来说,让功有两重好处。一重是可以赢得别人的拥护。

别人的功劳,得到了超出期望的肯定,自然会拥护曾国藩。

更为重要的好处是可以消除朝廷的猜忌,让朝廷对曾国藩放心。

历史上,手握重兵的权臣大多不得善终。只有懂得谦让,才能避免悲剧的重演。

让功给多隆阿尤其重要。

多隆阿是八旗贵胄,他在朝廷面前给曾国藩说几句好话,是能一语定乾坤的。

曾国藩的这一智慧,也适用于当今的职场。

把功劳让给同事,主动承担错误的员工,老板都很喜欢。

想要成功的朋友,都应该这么做。

曾国藩:最聪明的做人之道,是让人对你放心

03

聪明的人,不占便宜

占便宜,无论哪一种形式,哪一种性质,哪一种目的,都可以一言以蔽之:便宜好占,或者难堪,或者麻烦。

李嘉诚曾叮嘱其子:“你和别人合作,假如利润你拿七分合理,八分也可,那我们李家拿六分就可以了。”

曾国藩也有句名言:“利可共而不可独。”

1861年,湘军名将鲍超打了胜仗后,借给曾国藩贺寿之机,送来十六大包“战利品”。

其中许多是珍贵的珠宝古玩之类。

曾国藩说:“你打开,我都看一看。”

细看一遍后,他取出一顶绣花小帽:“我喜欢这个帽子,其他的,你都带回去去。”

鲍超素来刚毅勇猛,此时眼圈却红了。

曾国藩派容闳去美国采购机器,这是一个肥差,按惯例,容闳必会送礼。

但此时,曾国藩已离开南京,北上剿捻。

所以,他特意写信给儿子说:“容闳送的东西,价值不超过二十两白银,就收下,要是超过,就退掉。”

收下小礼,那是不拂人面子。

拒绝大礼,既是坚守原则,又是仗义轻财。曾国藩说得好:“财聚人散,财散人聚。”

他轻财,所以留住了人才。这样的领导谁不愿意跟随,谁又不放心呢?

在生活中,我们总是会遇到一些人,做事丢三落四、没头没尾,每当交办事情到他们手上时,难免会感到担心和焦虑,这就是让人不放心的表现。

孔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所谓“泰”,就是稳如泰山,就是处事严谨,处事为人上谨言行,轻财贵,气量宽,谦让功。

这样的人才是能够让他人信任之人,才能得人心,这样的人才是能够让他人放心之人。

相关文章
256岁的李青云儿女
256岁的李青云儿女

常言道:人到七十古来稀,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到的人能长寿了!可是历史上活得....

光绪为什么不杀了慈禧
光绪为什么不杀了慈禧

导语:半生形容囚禁的傀儡皇帝光绪,一生都活在慈禧的阴影下!至死都没有摆脱慈....

李鸿章最霸气的诗句
李鸿章最霸气的诗句

导语:一段历史,点燃一代人的辉煌!李鸿章最霸气的诗句:10李鸿章《赴试途中有感....

古墓发现千年巨龙
古墓发现千年巨龙

小伙子进入千年古墓,发现惊呆了!一条千年巨龙迎面扑来,瞬间就吓晕了!所谓的巨....

200岁百岁老人照片
200岁百岁老人照片

现代生活条件好了,百岁老人也多了!可是两百岁的老人还是挺稀罕的!最近网曝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