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怪人怪事

达芬奇的画 达芬奇最恐怖的画

时间:2018-08-09 12:52:47

导语:以画鸡蛋出名的达芬奇,更是留下许多传世佳作,在达芬奇的画中最出名的就是蒙娜丽莎了!那么达芬奇的画有哪些呢?达芬奇有什么著名的画?达芬奇最大的成就是绘画,他的杰作《蒙娜丽莎》《抱银鼠的女子》《卢克雷齐亚·克里韦利》和《最后的晚餐》,体现了他精湛的艺术造诣;达芬奇认为自然中最美的研究对象是人体,人体是大自然的奇妙之作,画家应以人为绘画对象的核心。

达芬奇

达芬奇的画

达芬奇有什么著名的画

油画:

《音乐家肖像》

《抱银貂的女子》

《纺车边的圣母》

《基督受洗》 ( 15世纪)

《受胎告知》 ( 15世纪)

《博士来朝》 ( 15世纪)

《哺乳圣母》( 15世纪)

《岩间圣母》( 15世纪)

《拈花圣母》( 15世纪)

《吉内薇拉·班琪》 ( 15世纪)

《柏诺瓦的圣母》 ( 15世纪)

《蒙娜丽莎》 ( 16世纪)

《莉妲和天鹅》 ( 16世纪)

《圣母子与圣安妮》《施洗者圣约翰》 ( 15世纪-16世纪)

壁画:

《最后的晚餐》(15世纪)

达芬奇全名为莱昂纳多·达·芬奇(1452—1519),是与拉斐尔,米开朗基罗齐名的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也是整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完美的代表。达芬奇是一位思想深邃,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的画家、寓言家、雕塑家、发明家、哲学家、音乐家、医学家、生物学家、地理学家、建筑工程师和军事工程师。

达芬奇是一位天才,他一面热心于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研究如何用线条与立体造型去表现形体的各种问题;另一方面达芬奇也同时研究自然科学,为了真实感人的艺术形象,达芬奇广泛地研究与绘画有关的光学、数学、地质学、生物学等多种学科。达芬奇的艺术实践和科学探索精神对后代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这位奇才对各个领域的知识几乎是无师自通,是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全才。

达芬奇最大的成就是绘画,他的杰作《蒙娜丽莎》《抱银鼠的女子》《卢克雷齐亚·克里韦利》和《最后的晚餐》,体现了他精湛的艺术造诣;达芬奇还擅长雕刻、音乐,通晓数学、生理、物理、天文、地质等科,既多才多艺,又勤奋多产,保存下来的手稿大约有6000页。达芬奇认为自然中最美的研究对象是人体,人体是大自然的奇妙之作,画家应以人为绘画对象的核心。世界上什么东西最难画那就是人,而达芬奇却是人类历史上唯一一位人物肖像画作和照相机拍的照片几乎一样的画家。

在意大利佛罗伦萨附近的海滨小镇——芬奇镇,有一个叫安奇亚诺的小村庄。1452年4月15日,伟大的画家达芬奇就在这个美丽的地方降临人世。达芬奇的父亲皮耶罗·达·芬奇是佛罗伦萨有名的公证人,家庭很富有。

达芬奇的童年是在祖父的田庄里度过的。孩子时代的达芬奇聪明伶俐,勤奋好学,兴趣广泛。他歌唱得很好,很早就学会弹七弦琴和吹奏长笛。达芬奇的即兴演唱,不论歌词还是曲调,都让人惊叹。达芬奇尤其喜爱绘画,常为邻里们作画,有“绘画神童”的美称。

达芬奇14岁时,父亲皮耶罗受一个贵族的委托,要画一幅盾面画作为他们家族的标志,他就想让达芬奇试试,看看儿子到底能画到什么程度。达芬奇凭借自己丰富的想象力,用了一个月的时间,画成了一个吓人的妖怪美杜莎。这幅作品完成后,达芬奇请父亲来到他的房间。他把窗遮去一半,将画架竖在光线恰好落在妖怪身上的地方。皮耶罗刚走进房间时,一眼就看到了这个面目狰狞的妖怪,吓得大叫起来。达芬奇则笑着对父亲说:“你把画拿去吧,这就是它该产生的效果。”

达芬奇的父亲皮耶罗·达·芬奇确信儿子有绘画天赋,便将14岁的小达芬奇送往佛罗伦萨,师从著名的画家韦罗基奥(Andrea del Verrocchio 1435-1488),开始系统地学习造型艺术。

韦罗基奥的作坊是当时佛罗伦萨著名的艺术中心,经常有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在这里聚会,讨论学术问题。在这里,达芬奇结识了一大批知名的画家、科学家和人文主义者,开始接受人文主义的熏陶。 在20岁时达芬奇已有很高的艺术造诣,他用画笔和雕刻刀去表现大自然和现实生活的真、善、美,热情歌颂人生的幸福和大自然的美妙。

达芬奇并不满足他的这些才干,他要掌握人类思想的各个领域。达芬奇眼光独到,做事干练,具有艺术的灵魂。有一次,他在山里迷了路,走到了一个漆黑的山洞前。达芬奇在后来回忆这段经历时说:“我突然产生了两种情绪——害怕和渴望:对漆黑的洞穴感到害怕,又想看看其中是否会有什么怪异的东西。”达芬奇一生都被这两种情绪所羁绊——对生活的不可知性或无力探知的神秘感到害怕,而又想把这个神秘的不可知性加以揭露,加以研究,解释其含义,描绘其壮观。 达芬奇很早就下定决心,要做一个研究者、一个教师、尤其是一个画家。

我们现在比较熟悉的达芬奇形象基本上来自于他那幅著名的自画像,所以一提起达芬奇,我们总是想到一个哲学家般的睿智长者。其实,达芬奇年轻时代可是意大利佛罗伦萨闻名遐迩的美男子呢(不过因为他对女人没兴趣,所以当时关于他是同性恋的传闻满天飞)!达芬奇的老师韦罗基奥雕塑的那俊美非凡的青铜大卫像据说就是以年轻的达芬奇为模特。达芬奇艺术生涯发展得最顺利的时期是在1482--1499年的米兰。达芬奇的七弦琴拉得不错,他首先是作为一个音乐家而不是画家或者发明家出现并在米兰出名的。这期间他的绘画作品不多,但其无与伦比的才能却极受米兰大公卢多维科·斯福尔扎的青睐。

1499年为躲避战乱达芬奇在曼图亚和威尼斯等地旅游并进行一些科学研究。1500年达芬奇回到佛罗伦萨并开始创作《蒙娜丽莎》。这之后达芬奇再去米兰,并继续服务于米兰宫廷。1513 年移居罗马,罗马对于达芬奇来说并不是很讨人喜欢的地方。他在那里做了短暂的停留,见到了米开朗基罗和其他当时在罗马的画家,但并没有显露他任何的艺术天才。达芬奇在那里基本上是研究一些类似于魔法的小把戏,以至于罗马人当他是巫师一类的人物。1515年达芬奇移居法国,最后定居昂布瓦斯。

达芬奇晚年极少作画,潜心科学研究,去世时留下大量笔记手稿,内容从物理、数学到生物解剖,几乎无所不包。达芬奇一生完成的绘画作品并不多,但件件都是不朽之作。其作品具有明显的个人风格,并善于将艺术创作和科学探讨结合起来,这在世界美术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学术界一般将达芬奇的创作活动分为早期和盛期两个阶段。

· 达 芬 奇 最 出 名 的 23 张 画 ·

【 1 】

《 达 芬 奇 自 画 像 》

《自画像》是达芬奇的素描精品。在达芬奇的艺术遗产中,大量的素描习作也颇值得重视,这些素描和他的正式作品一样,同样达到了极高的水平,被誉为素描艺术的典范。在这幅《自画像》中,画家观察入微,用的线条丰富多变,刚柔相济尤其善用浓密程度不同斜线表现光暗的微妙变化,此画用线生动灵活,概括性强,简单的寥寥数笔却包含许多转折,体面关系,发线代面,立体感很强,还有,人物的表情也很传神

【 2 】

《 最 后 的 晚 餐 》

(湿 壁 画 米 兰 圣 玛 利 亚 修 道 院 藏)

《最后的晚餐》是为米兰圣玛利亚修道院餐厅所画的壁画,取材于《圣经》中最重要的故事,也曾被达芬奇之前许多宗教画家描绘过。但在之前,所有的画家对画面艺术形象处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把犹大与众门徒分隔开,画在餐桌的对面,处在孤立被审判的位置上。这是因为画家们对人的内心复杂情感无法表现,从形象上难以区别善恶。由于达芬奇对人的形象和心理作过深入的观察和研究,能从人物的动作、姿态、表情中洞察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并表现出来。这幅表现耶稣被捕前和门徒最后会餐诀别场面的湿壁画,巧妙的构图和独具匠心的经营布局,使画面上的厅堂与生活中的饭厅建筑结构紧密联结在一起,画面占满了修道院食堂大厅的整个墙面,使观者感觉画中的情景似乎就发生在眼前。

【 3 】

《 蒙 娜 丽 莎 》

(板 上 油 彩 纵 77 × 横 53 厘米 巴 黎 卢 浮 宫 藏)

这是达芬奇的著名肖像画作品,它代表了达芬奇的艺术思想。画面描绘了一位恬静端庄的美丽少女,她充 满着对生活的喜悦和信心。画家敏捷地抓住少女一瞬间微笑的表情,表现出她微妙的心里活动,给观众以丰富的联 想。肖像以柔和的色调、细腻的手法刻画了少女的脸部、颈部和手部。这种甜美的艺术风格和文艺复兴时期对人性 的歌颂,以及对女性美的欣赏观念是完全一致的。达·芬奇用三年的时间在佛罗伦萨绘制了这幅肖像画,结果这幅油画成为了世界上最著名的油画作品,并永载史册。画面中肖像人物的身世、订画的意图以及后来是如何被法国王室收藏的,至今仍然是个谜团,无法确定。

【 4 】

《 安 吉 里 之 战 》

1504年,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受命在佛罗伦萨维奇欧宫五百人大厅的墙壁上绘制雄浑壮阔的战争场景,创作了著名的壁画《安吉里之战》,希望借助这幅作品将佛罗伦萨军队1440年上演的经典战役再次呈现在世人面前。由于一些原因,这幅用油画颜料创作的壁画最终未能完成。但与达芬奇同时代的人认为,《安吉里之战》无疑是他最伟大的绘画作品。

【 5 】

《 柏 诺 瓦 的 圣 母 》

( 俄 罗 斯,圣 彼 得 堡,艾 米 塔 吉 博 物 馆 藏 )

在达芬奇《柏诺瓦的圣母》这幅画中,画家利用顶端的两扇圆拱的窗户设计,将观赏者的注意力引导到坐在板凳上的圣母玛莉亚与圣婴耶稣。位于中央偏左位置的圣母将没穿衣服的圣婴抱在怀里,她一手扶着他,一手则拿着一朵花圣婴右手探出想要拿花,同时伸长另一只手抓住母亲。于是,玩弄花朵这个动作构成了整幅画的主题,而画面垂直的中心轴不偏不倚正好通过三只手和缓交错的地方,成为全画的中心点。玛莉亚穿着一身精致飘拂的蓝袍外加红裙与露出的红袖;她在胸前别了一只胸针,将蓬松的卷发精心地编成辫子。在这幅画中圣母与圣婴之间的顾盼与姿态尽溶于画的内在世界中,其所散发出的亲密感与同质性很难让观赏者将注意力从他们身上移开。

【 6 】

《 抱 貂 女 郎 》

(板 上 油 画 克 拉 科 查 托 斯 基 美 术 馆 藏)

此幅精美的肖像画,描绘了气质高贵、外表文静的切奇利亚·加勒兰妮,她是米兰的多维哥·史弗萨公爵的情 妇,备受宠幸。画家运用光线和阴影衬托出切奇利亚优雅的头颅和柔美的脸庞,怀中抱着的毛色光润、形态逼真的 白貂使画面生动了起来。白貂在这里取其象征意义,成为他的个人化身,达芬奇的肖像画真正做到了形神兼备而 得到世人的推崇。

【 7 】

《 哺 乳 圣 母 》

(俄 罗 斯,圣 彼 得 堡,艾 米 塔 吉 博 物 馆 藏 )

《哺乳圣母》是否有他学生的手笔,没有文字根据 。这里画家更多强调的是一种母爱的普遍人性。形象丰满,神态恬静,洋溢着一种年轻母亲的温柔的爱子之心。但圣母的脸部仍显露出达.芬奇所惯用的描绘公式,过分重视女性眼睛的块面结构(这在他以后的大量圣母像上都有表现)。圣母怀里的婴儿形象被画得很生动 ,但在这里仍然是色彩处理让位于解剖结构的合理性。总之,这一幅画是达芬奇前期肖像艺术的一个范例 。这时期,达芬奇所全神贯注的,正是他对人体描绘的科学研究。

【 8 】

《 持 康 乃 馨 的 圣 母 》

( 德 国 , 慕 尼 黑 , 古 代 美 术 馆 藏)

圣母穿着暗蓝色的衣服,外加红袖红裙,身披金色的斗篷,胸前别了一只胸针。圣母将圣婴抱在怀里,她一手扶着他,一手则拿着一朵康乃馨。圣婴正伸出手想要抓住康乃馨。据传说,粉红色康乃馨是圣母玛利亚看到耶稣受难时留下的伤心泪水,眼泪掉下的地方就长出康乃馨,因此粉红康乃馨成为了不朽母爱的象征。红色康乃馨则是象征殉难的基督徒的血,似乎预示了圣婴以后的遭遇。此画前景中摆着一瓶花,圣母的肘部几乎就要碰到花瓶。萨瓦里笃定该画是达芬奇跟韦罗基奥学徒时期的作品,画中的圣母带有韦罗基奥作坊的特点——苍白的、北欧人式的脸,金黄色的卷发,双眼望着下方。最能反映达芬奇特色的地方是圣母身后穿过凉廊的风景,那是一排崎岖不平,犬牙交错的山峰。

【 9 】

《 戴 珍 珠 头 饰 的 夫 人 像 》

众所周知,达芬奇画的女性肖像难免存在一种“微笑的公式”,但并非全然如此。他的美学观总的说是科学求实的精神。他所集中注意的是对自然规律的探索。达芬奇把容貌美丽的女性,看成是自然界最完美的产品,他曾说:“试想夺去一个如此美妙的自然造物的生命,那是多么残忍的行为。”所以在对待肖像画上,他时时把人的精神气质与外貌结构结合起来研究的。这一幅女性侧面肖像尤其令人感到其描绘的精确性:那一丝不苟的脸部轮廓,美丽而整齐的秀发,古代贵妇的头饰上的珍珠,被他仔细地观察、研究和刻意描绘着。那一串从头绕到颈项的长长的珍珠,几乎每一颗的立面、高光及其圆润感都作了细腻的绘写;黑色的披风和红色的束胸上衣,紧紧地衬托出这位女性的丰满的胸脯,从而增强了贵妇人的华贵与庄重感。如果说,达芬奇在《蒙娜丽莎》上所注重的是她的神秘的笑容,那么,在这里,画家是以精确的素描结构赞美着这位妇女的绝世容貌。

【 10 】

《 纺 车 边 的 圣 母 》

【 11 】

《 基 督 受 礼 》

(湿 壁 画 176.9×151.2 厘 米,乌 菲 兹 美 术 馆 藏)

在这幅画上,达芬奇奉老师之命,只画了左侧两个小天使中左边一个,可是就这一个侧面形象的天使,从人物造型和脸部的神情表现来看,要比老师所画的其他几个人物生动得多。达芬奇着重描绘的是一个天真无邪、毫无神秘色彩的儿童形象。儿童头部的卷发、身上的衣褶以及他与据说也是他画的后面的自然背景之间的和谐关系,给人以极其真实可信的感受。尽管是初露头角,但可以看出达芬奇在人体结构与自然形象方面的深入探究,已经优于他的老师。色彩表现符合规律,形体的写实性十分强烈,因而给人以神态毕肖的印象。画布上这个跪着的小天使,目光炯炯有神,他认真而又好奇地注视着眼前所发生的事件。这一切似乎使他深入幻想的境界。当老师委罗基奥看了之后,也颇有自愧勿如的心情。自此以后,达芬奇又被老师介绍给一位在陶器釉绘上有独特技艺的画家卢卡·德拉·波比亚,让达芬奇进一步向这位色彩大师学习绘画的技艺。

【 12 】

《 吉 内 薇 拉 · 班 琪 》

这是达芬奇(1452-1519)最早的肖像画,创作这幅画时,他仍是韦罗基奥(Andrea da Verrocchio)画室中的学徒。尽管这幅创作于1475到1480年之间的画,是油画颜料的早期实验,年轻的达芬奇已经展现出自己对于这种媒介令人吃惊的掌握程度。在对卷发和皮肤的晕涂法处理上,体现出令人震惊的自然主义手法,他将手指蘸入湿颜料中,软化笔触;棕色的叶子最初是鲜绿色。最初的画板已经过切削,作品中曾经有模特的胳膊和手。

【 13 】

《 酒 神 巴 卡 斯 》

作品描绘的是希腊神话的酒神巴卡斯,在作品中卡巴斯坐在一块石头上面,右手指向画外,仿佛要告诉观赏者什么。他身体强健,展现出强健之美,色彩的运用细腻柔和。虽然历经岁月的洗礼,却依然光彩照人。让我们不得不佩服大师达芬奇用色的高超。

【 14 】

《 拈 花 圣 母 》

《拈花圣母》画于1478年。是意大利画家列奥纳多·达·芬奇的作品。它表现的是年轻的玛利亚和儿子耶稣在一起的情景。这幅画虽然也是采用宗教题材,但却完全排除了宗教画的气息,充满着浓厚的人情味。这里的圣母已不再是传统宗教画中的那种超脱人世的冷漠的面孔。圣母穿着暗蓝色的衣服,外加红袖红裙,身披金色的斗篷,胸前别了一只胸针。圣母将圣婴抱在怀里,她一手扶着他,一手则拿着一朵康乃馨。圣婴正伸出手想要抓住康乃馨。据传说,粉红色康乃馨是圣母玛利亚看到耶稣受难时留下的伤心泪水,眼泪掉下的地方就长出康乃馨,因此粉红康乃馨成为了不朽母爱的象征。红色康乃馨则是象征殉难的基督徒的血,似乎预示了圣婴以后的遭遇。

【 15 】

《 三 博 士 来 朝 》

《三博士来朝》是达芬奇的名画之一。这幅油画取材于圣经中耶稣诞生之时 东方三博士前来朝拜的故事。在这幅未竟之作中,画家不再以叙事角度简单罗列有关人物,而以激烈对比的构图和形象表现显示艺术上的创新:圣母、圣婴和三位博士形成三角形的稳定构图,周围的群众却以激动的手势环列左右,宛如人群组成的漩涡;背景上按精确的透视法画出的建筑遗迹和奔腾飞跃的马队也形成强烈的对照。在刻画前景人物、特别是围观的群众时,色调幽暗,让形象从阴影中闪出,一反15 世纪绘画明晰透露的特点,力求幽微含蓄,在艺术手法上形成他独创的烟雾状色调。因此,这幅画虽未完成,却表明达芬奇的艺术探讨已大大超越同侪,预示文艺复兴风格的到来。

【 16 】

《 圣 母 子 与 圣 安 妮 》

在这里,画家让圣母马利亚坐在她母亲的膝上,外祖母圣安妮虽然也很年轻,但仍感到圣母的身躯太大些,她难以承受如此重量。可是圣安妮脸上展现的笑容,是对着眼前那个顽皮的小外孙--耶稣(耶稣正从母亲的手中挣脱下来,想要骑在羔羊身上)而发出的,马利亚倒象坐在安乐椅上那样,毫不介意地伸手要去抱耶稣。这种情绪传递是不很协调的,人物尽管处理得紧凑,却并不显得自然生动。

【 17 】

《 圣 母 子 与 圣 安 妮、施 洗 者 圣 约 翰 》

《圣母子与圣安妮、施洗者圣约翰》是达芬奇的炭笔画,作于1499年至1500年,现藏于英国伦敦英国国家美术馆。

【 18 】

《 施 洗 者 圣 约 翰 》

《施洗者圣约翰》是达芬奇的名画之一。画作取材于圣经中的人物:布道者约翰奉上帝之命,将为耶稣施以洗礼,当他舀起约旦河的圣水为耶稣洗礼时,天空突然豁然开朗,有一鸽子形状的圣灵显现在被启开的天空中。从此约翰紧随耶稣布道,得名“施洗者圣约翰”。画面上,漆黑的背景上,施洗约翰上身裸露着,而整个身子没入黑暗里,只有从右肩到胳臂、脸部、右手以及隐约可见的左手,暴露在照明之中。施洗约翰头发很长,宛如一个青年牧羊人,他一手拿着十字架,一手指向天空,脸上露出狡黠而神秘的微笑。这幅画虽属传统题材,人物和背景的描绘却前所未见。事实上,施洗约翰在茫茫黑暗之中指着天国,揭示了画家此时内心的苦闷与彷徨。

【 19 】

《 受 胎 告 知 》

( 佛 罗 伦 斯,乌 菲 兹 美 术 馆 藏 )

这是一幅木板上的油画,现藏于佛罗伦萨乌菲齐博物馆。描写的是《新约全书·马太福音》第一章第一节马利亚受圣灵感动的故事,它属于达芬奇早期的杰作之一。圣经上说,马利亚许婚了木匠约瑟后,没有同房,就受到圣灵感召而 怀了孕。在路加福音第一章中是这样记载的:天使加百列奉神的差遣,往加利利的一座城去,这城名叫拿撒勒。到一个童女那里,是已经许配大卫家的一个人,名叫约瑟,童女的名字叫马利亚。天使进去,对她说:承蒙大恩的女子,我问你安,主和你同在了。马利亚因这话很惊慌,又反复思想这样问安是什么意思。天使对她说:马利亚,不要怕,你在神面前已经蒙恩了,你要怀孕生子,可以给他起名叫耶稣。

【 20 】

《 维 特 鲁 威 人 》

( 威 尼 斯,学 院 美 术 馆 藏 )

《维特鲁威人》是一幅达芬奇依照维特鲁威定律所作的钢笔画素描,画在一张13.5×9.5英寸的纸上,现藏于威尼斯的学院美术馆。之所以藏在威尼斯,大概是因为弗拉·乔康多于1511年在威尼斯印刷了关于维特鲁威的作品的对开本,里面有一张依照这幅素描所作的版画。素描的上面和下面都是手写的小字,画中描绘了一男子,他摆出两个明显不同的姿势,这些姿势与画中两句话相互对应。第一个双脚并拢、双臂水平伸出的姿势诠释了素描下面的一句话:“人伸开的手臂的宽度等于他的身高。”另一个叠交在他身后的姿势是将双腿跨开,胳膊举高了一些,表达了更为专业的维特鲁威定律:如果你双腿跨开,使你的高度减少十四分之一,双臂伸出并抬高,直到你的中指的指尖与你头部最高处处于同一水平线上,你会发现你伸展开的四肢的中心就是你的肚脐,双腿之间会形成一个等边三角形。画中摆出这个姿势的男子被置于一个正方形中,正方形的每一条边等于24掌长,而正方形被包围在一个大大的圆圈里,他的肚脐就是圆心。这幅素描中所画的男子形象被世界公认为是最完美的人体黄金比例。

【 21 】

《 岩 间 圣 母 1 》

《岩间圣母》是达芬奇的一幅传统宗教题材画作。画中人物虽然被一团潮湿的空气所包围,但是人体的轮廓在昏暗山岩的衬托下还是能明显地辨析出来,尤其是画家着力描绘的面庞被刻意营造出的神秘气氛所笼罩,人物轻柔、温存、纯真的表情栩栩如生地突显出来。奇怪形状的悬石从湿漉漉的岩体上垂下,具有植物学准确性的花草从岩缝里穿凿而出,竟然能辨别出鸢尾花、银莲花、紫罗兰和一些蕨类植物。远处蓝色的天空透过岩体之间的孔洞和夹缝呈现在人们的眼前,年轻的圣母玛利亚以温柔的手搂抱着下跪的幼婴约翰,她的另一只手则向儿子耶稣伸过去,天使乌列面向着观众,把他们引向画中,用手指示着这个场面,一连串手势代表保护、指示、祝福等含义。这一组动作是按金字塔的构图原理组建安排的,塔顶是圣母的头,侧边是他伸出的双手,底角是天使和婴儿。达芬奇把结构看作打开作品意图的钥匙,这很大程度上形成了文艺复兴盛期的古典主义金字塔式的人物构图。

【 22 】

《岩 间 圣 母 2》

此画是岩间圣母第二副(第一副岩间圣母),在木板上,现为伦敦国立美术馆收藏。1482年达芬奇应圣弗朗切斯科教堂的邀请用蛋彩绘制祭坛画《岩间圣母》。用岩洞作圣母子的环境,有画中景和画外意:圣母子在大天使护卫下暂歇于岩洞,有一种安全感;选择岩洞作背景,起源于达芬奇记忆中的古佛罗伦萨采石场马雅诺,岩洞的深意在于宗教传说中圣者诞生的洞穴,内涵黑暗和光明,即指上帝的光辉是以圣母子为载体转化为人和他的苦难,让神圣的光明穿破黑暗,照亮世界。

【 23 】

《 音 乐 家 肖 像 》

在达芬奇留存很少的男子肖像画中,《音乐家肖像》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幅作品。这幅作品作于1485年,保存完好,对研究达芬奇的其他作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画中的音乐家名叫法朗基诺·加甫里奥,大概是服务于路德维科宫廷的一名青年乐师。他有着一头漂亮的卷发,神情严肃,手里拿着乐谱。由于达芬奇没有完成这幅肖像画,所以他也没在画中签名。关于画中人物的身份,人们有过种种猜测,还曾被当做是米兰的一位统治者。最后,艺术史家依据他颇具艺术家气质的面孔、修长的手指及手中的乐谱,推断他是一名音乐家。

达芬奇的绘画天分表现在哪里?

1474年有人请达芬奇画一幅订婚肖像。画订婚肖像很简单,在当时是有约定俗成的格式,人物要么正面对观众,要么侧面,端坐在自家房间的四面围墙里,头上、身上、墙上画满各种贵重装饰、衣服和家具,表现主人的富有,比如下面这幅里皮的《女人肖像》。

1440年里皮(Fra Filippo Lippi)的《女人肖像》(Portrait of a Woman with a Man at a Casement), 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按照旧格式画订婚肖像,省时省力,工钱照收,本来是件美差。只是达芬奇画画,从来就不看工钱,也不参照前人的格式。在他看来,仿照前人根本无须动脑子,有啥乐趣?他要么不画,要么就画出前人画不出的油画,解决前人未解决的问题。所以他画图,基本上是怎么费力怎么画。

首先是构图。他觉得正面或者侧面都太呆板,异想天开地把订婚MM画成3/4侧面对观众,他觉得四面围墙太做作,统统不要,把订婚MM完全置身大自然之中,利用背景树木的深色调包围人物,反衬托出她白皙的肤色,造成视觉上的错觉。自然景观并不直接炫耀订婚MM的出身富有,但她身后的花草、树木、湖水、建筑都是精心挑选,间接隐晦地表达她的内在的美德、智慧等等,符号主义呼之欲出。对啦,这幅画就是《吉内弗拉*德*本奇》(Ginevra de' Benci)。

达芬奇的《吉内弗拉*德*本奇》,美国华盛顿DC国家画廊(National Gallery of Art, Washington DC)

其次是细节。他觉得当时面对油画家最大的挑战就是逼真,无限逼近真实物体的逼真。他非常不理解,为什么变形得没边的人像、房间、物体,里皮这样的大画家都不求上进地把它们画出来卖钱。他觉得把所有细节画得和实物实景一样是可能做到的,并且就要在这幅画中做到。这个要求显然不是来自于雇主,而是达芬奇莫名其妙地给自己提的。让我们来欣赏其中的三处:

1.吉内弗拉的金发在当时非常有名气,如瀑布,如卷云,闪闪发亮。画中看不出任何粗大的油墨块或者笔刷的痕迹,除了用极细的毛笔一根一根地精准描绘光线的反射和色彩变化,我想象不出任何其它用笔方法达到同样的精致。

《吉内弗拉*德*本奇》的细节: 金发。

2. 吉内弗拉的脸颊,涂着粉色的腮红,你能看出有多少种粉色吗?还有从腮红到眼鼻之间黄白皮肤有多少种过渡?有Photoshop的可以用吸管看一下吉MM脸上的色彩渐进过渡有多少个RGB数值。我无法想象达芬奇上了多少层微米级厚度的颜色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

《吉内弗拉*德*本奇》的细节: 脸颊。

3. 吉内弗拉的衣襟,是透明的。这个我觉得达芬奇是在炫耀画技,表现自己不但掌握了反射光学,也掌握了透射光学,并且美妙地把光学原理在油画中体现出来。吉MM真的那么巧,刚好穿了一件薄纱衣襟的衣服摆造型?

《吉内弗拉*德*本奇》的细节: 衣服。

《吉内弗拉*德*本奇》是达芬奇第一次全面展现他在绘画上的创造力,虽然在笔法上还残留了韦罗基奥的影响,但他在多方面的突破是非常巨大的。可以想象,当时的画家看见这幅画时会有多么惊讶: 原来订婚像可以这样画?!人们纷纷效仿3/4坐姿的构图,效仿他钻研解剖学、光学、植物学等等,以画出和他一样可以乱真的肌肤、头发、衣服、花草。

达芬奇:“笑一笑。”

吉内弗拉:“No.”

达芬奇:“你的金色卷发、褐色眼睛太美了,如果能够笑一笑就更美了。”

吉内弗拉:“No.”

达芬奇:“不是吧?我在做你的订婚油画哎,没有笑容怎么行啊?”

吉内弗拉:“No.”

达芬奇:“要不要我找个小丑来逗乐?或者找个说相声的?”

吉内弗拉:“No.”

达芬奇:“真的不给笑容?太不给我面子了吧,我老师是韦罗基奥,老板是洛伦佐哎。”

吉内弗拉:“No.”

达芬奇:“算你狠,我投降,就照你这样画了。记得告诉你爸付工钱啊,没笑容绝对不是我的错。”

吉内弗拉:“OK.”

吉内弗拉是当时非常有名的一个女性,她是一个银行家的女儿,达芬奇作画时她才16岁。她的订婚与否并不妨碍众多的佛罗伦萨男性名人写诗、写歌赞美她的美德、虔诚、金色卷发、褐色眼睛,表达对她柏拉图式的纯精神爱慕,居然连“华丽的洛伦佐”都为她写了两首桑奈诗(十四行诗)。当时的人文主义者们认为,在精神上爱慕女性的内在美和外在美,能够让自己的灵魂得到升华。看来文艺复兴的男人们,就算出轨,也出得有品味。有了这些信息,再看画的反面就容易理解了: 正中是棵杜松,左边月桂树,右边橄褴枝,缠绕三者的缎带上写“美丽装饰美德”(Virtutem Forma Decorat)。杜松在意大利语中是ginepro,和吉内弗拉谐音。

达芬奇的《吉内弗拉*德*本奇》反面,美国华盛顿国家画廊(National Gallery of Art, Washington DC)。

因为是订婚肖像,所以接近正方形的油画尺寸也引起了热烈的讨论。一般认为,这幅画应该是和《蒙娜丽莎》一样是长方形的,画面包括她的头、胸、和双臂双手。之所以变成现在这个大小,想来是一个不幸的事故(比如地下进水了)导致油画的下半部分(1/3左右的画面)被破坏,于是当时的拥有者不得不把这幅木板油画的损坏部分切掉。这个解释,引起了更热烈的讨论,大家纷纷猜测被割去的部分是什么样子的。许多肖像画家都很懒惰,给不同的人物画像,往往是画脸很仔细,每个人都不同,但其他部分诸如衣服、装饰、手臂等等就经常雷同。如果《吉内弗拉*德*本奇》被割去的双臂双手部分和《蒙娜丽莎》雷同,就很让人们失望了。所幸的是,除了油画,达芬奇还给我们留下了相当数量的草稿素描,其中有几张手和手臂的素描能够确认到1474年。于是有人就猜测,这些素描是《吉内弗拉*德*本奇》的部分草稿。更有人拿着草稿企图复原《吉内弗拉*德*本奇》,比如2005年一个叫苏姗(Susan Dorothea White)的就做了一张。根据她的复原,《吉内弗拉*德*本奇》双臂双手部分和《蒙娜丽莎》完全不同。

达芬奇1474年的速写《手的研究》

2005年Susan Dorothea White画的《补全的吉内弗拉*德*本奇》

《吉内弗拉*德*本奇》对美国来说是最重要的一幅油画。达芬奇流传至今的画不超过20幅,每幅都被奉为文化瑰宝,除了一幅,都在欧洲。亚洲没有,非洲没有,中南美洲也没有,只有北美的华盛顿国家画廊有一幅,就是《吉内弗拉*德*本奇》。(当然堪萨斯的《美人费隆妮叶》的拥有者会坚决地反对这种说法。)一个博物馆,哪怕你拥有再多的凡高、莫奈、雷诺阿、达维、伦伯朗、凡戴克、委拉斯开兹、安格尔、普桑、鲁本斯、甚至拉菲尔、凡艾克,如果没有一幅达芬奇的油画,是很难厚着脸皮自称世界一流(西画)博物馆的。这也是为什么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虽然藏品无数,却总是觉得自己比华盛顿的国家画廊矮一毫米。

美国从列支敦斯登以创当时油画售价记录的天价买入《吉内弗拉*德*本奇》,大西洋两岸的画评家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辩论,辩论这幅画是否是达芬奇的真迹。反方最强有力的武器是《艺苑名人传》没有提及此画。但是正方说瓦萨里不应该是唯一的权威,因为有至少有三个文献,写到达芬奇确实在那时为吉内弗拉*德*本奇画过肖像,还有更多的文献描述了这幅画在此后5百年几次易手,从佛罗伦萨到维也纳到列支敦斯登,最后到美国。如果人们依然对《吉内弗拉*德*本奇》的真实性有所怀疑的话,最直接的证据可能就是画本身了,因为在这幅油画中我们可以找到达芬奇的指纹!是的,达芬奇有用拇指按平颜料的习惯,在他的存世之作中,目前至少有2-3幅能够看到他的拇指指纹,《吉内弗拉*德*本奇》就是其中一幅。

《吉内弗拉*德*本奇》中达芬奇的指纹。

根据达芬奇的手稿,这年他开始创作两幅“玛当娜”作品。所谓“玛当娜”,就是圣母。圣母圣子图在中世纪拜占廷是有标准构图的,一般是是圣母画出半身像,身体正面面对观众,脸侧向圣子;圣子被抱在圣母一侧,体态上平行于圣母。整个画面仿佛是圣母圣子在接受大众朝拜时故意摆姿势、拗造型。比如下面这幅乌戈利诺*迪*尼里奥(Ugolino di Nerio)的《圣母圣子图》(Madonna and Child)。

戈利诺*迪*尼里奥(Ugolino di Nerio)的《圣母圣子图》,法国巴黎卢浮宫(Louvre, Paris)。

达芬奇的第一幅圣母圣子图是《拿着康乃馨的玛当娜》(The Madonna of the Carnation),又称《慕尼黑的玛当娜》(Munich Madonna)或者是《花瓶边的玛当娜》(Madonna with the Vase)。粉色康乃馨是天主教中一个大符号。传说基督耶稣受难当日,身背十字架上山,准备接受极刑。在场的有她母亲圣母玛丽亚,悲痛不已,眼泪落入身下泥土,长出世界上第一棵康乃馨。所以粉色康乃馨代表圣母对圣子无尽的爱。

达芬奇的《拿着康乃馨的玛当娜》,德国慕尼黑Alte Pinakothek画廊(Alte Pinakothek, Munich)。

显而易见,这幅画在构图上并不比前人创新多少,依旧是圣母的半身像,依旧是双人平行并列。比中世纪画出色的地方,是光线明暗的运用,衣服质感强烈,色彩鲜艳,人物描绘细致,非常有立体感。但是,人物的写实性,是达芬奇在4年前《吉内弗拉*德*本奇》里就已经完成了的突破,在这里只能算重现辉煌,也没有什么创新。事实上,这幅画中人物过分立体,近乎雕像,圣母和圣子都面无表情,以至于原先人们以为这是他老师韦罗基奥的作品。(说国画画家像老师,是褒义,比如唐寅就号称“远攻李唐”、“近交沈周”。但西画画家如果被说成像老师就是贬义了,比如达芬奇之后的米兰派画家均被西方画评家贬成“一堆害怕创造、只会仿照达芬奇的懦夫”,而不是“深得芬奇真传”。)

《拿着康乃馨的玛当娜》的细节: 达芬奇的圣母 vs. 韦罗基奥的《天使报喜》中的圣母

此画唯一的亮点是拱窗外的风景。为什么这么说呢?第一,达芬奇的山川不但色彩亮丽场面壮观,而且是取材于阿尔卑斯山脉的实景,从创意到执行都是彻底的现实主义。

《拿着康乃馨的玛当娜》的细节: 窗外风景 VS. 北意大利的斯泰尔维奥国家公园(Stelvio National Park)。

第二,达芬奇采用了新颖的“空气透视法”。油画中比较早出现的是“空间透视法”,以近大远小在二维画幅上模拟三维效果,许多先于达芬奇的画家都醉心于研究空间透视法中的几何学。而“空气透视法”以近清晰远模糊、空气对光线与距离成正比的削弱,以此模拟三维效果。这个方法是在达芬奇时代才出现的一个技巧,虽然他不是这个技巧的发明者,但他对这个技巧的数学原理有详细文字讲述,他的画使用这个技巧也最先出名。

《拿着康乃馨的玛当娜》的细节: 窗外风景 VS. 《吉内弗拉*德*本奇》的背景

《拿着康乃馨的玛当娜》是德国最珍贵的油画之一,因为这是德国唯一的一幅达芬奇。

从《基督的洗礼》,到《天使报喜》,到《拿着康乃馨的玛当娜》,达芬奇在宗教绘画上涉足多次,均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必须循规蹈矩,沿袭前人画法。达芬奇可以说是郁闷到了极点,被压抑的创造力到了不能不爆发的地步。他的第二幅圣母作品,《班耐瓦的玛当娜》(Benois Madonna),又称《拿着花的玛当娜和圣子》(Madonna and Child with Flowers),终于横空出世。

达芬奇的《班耐瓦的玛当娜》, 俄国圣彼得堡冬宫博物馆(Hermitage Museum, Saint Petersburg)。

和《吉内弗拉*德*本奇》一样,在《班耐瓦的玛当娜》中,达芬奇首先在构图上打破前人传统。圣母不再只是半身像,而是7/8全身出现,呈坐姿3/4侧对观众,腿在前,身体在后,所以单画圣母一人就有了三维空间布局的挑战。圣子坐于圣母腿上,身体向外倾斜,和圣母身体远非“直立平行”地简单。圣母左手在他身后,右手在他俩手之间,右脚在他身体之前,两人的空间关系非常复杂,从而画面达到前所未有的生动。与此同时,圣母的头、手臂、腿,和圣子组成一个稳定三角形,整个画面又是前所未有的稳定。如果说《吉内弗拉*德*本奇》是首创了单人肖像的经典构图,那么《班耐瓦的玛当娜》就是首创了母子肖像的经典构图。自此以后,欧洲画家们笔下的圣母圣子图的构图层出不穷,精彩纷呈,如长江决堤,而《班耐瓦的玛当娜》就是决堤的第一条裂缝。

其次是人物表情,圣母慈爱地关注着圣子,而圣子却全神贯注地企图抓过野花。如果抛开标题,抛开圣母和圣子头上的光环,这就是一幅农家女和她孩子的嘻戏图。“慈爱”和“全神贯注”应该如何画?这比《吉内弗拉*德*本奇》的金发反光或者皮肤层次要更加困难一个数量级。这不再是简单的用立体几何、光学原理、透视效果、色彩调配来“逼近物体真实”的问题,而是抓住人物表情瞬间的问题。

可以想象,即使见过《吉内弗拉*德*本奇》,即使知道达芬奇的绘画本事,当时的画家看见这幅画时会有多么惊讶: 原来圣母圣子像可以这样画?!这幅画成为立刻的经典,效仿此画的画家无数,这就是为什么在1909年之前《班耐瓦的玛当娜》暂时失传的时候,现代人却对此画的长相大致了解的缘故 --- 流传至今的拷贝太多了。拉菲尔(Raffaello Sanzio da Urbino),意大利文艺复兴三座高峰的最后一座,他的《粉色圣母》(The Madonna of the Pinks)就是效仿《班耐瓦的玛当娜》。这幅晚了28年的油画,画面风格不同,更加明亮,圣母也更加漂亮,但在表情刻画上似乎依然没有追上原作。

拉菲尔的《粉色圣母》,英国伦敦国家画廊(National Gallery, London)。

《班耐瓦的玛当娜》中的圣子 vs. 《粉色圣母》中的圣子

1803年,拿破仑派遣他的继叔红衣主教费奇(Joseph Fesch)去罗马任职,主要任务是维持和调解他和教皇之间的关系。这个费奇是个收集狂,一生收画多达16000幅,在罗马期间自然更是公私两不误,经常在罗马街头闲逛,购买收集意大利古画。比如,他在某家作坊里看见一个木箱子的盖子上(也有人说是木桌的桌面上),画了一个人体躯干,他就顺手买了下来。

随着拿破仑的几起几落,他轮流居住于法国里昂和罗马之间,最终于1814年决定在罗马退休,继续他在罗马街头的闲逛和收集。某日,他在在罗马一家鞋店里发现一块用来垫凳子的木板上画了一个人的脑袋,看着似曾相识,就不动声色地买了下来。回家以后,翻箱倒柜找出多年前买的木箱子的盖子,两块木板居然可以拼接起来成为一幅画。更让他惊喜的是,这幅画居然是达芬奇的《圣耶柔米在野外》(St Jerome in the Wilderness)!

耶柔米是一个伊利里亚(Illyrian)的基督教古教父,相传他在公元376年左右立志苦修,来到叙利亚的哈尔基斯沙漠(Chalcis)中野外生存。在学习和写作之余,他举石击胸,以痛苦来修行。更有传说他为一只狮子拔除了掌中的刺,狮子从而成为他忠实的野外伴侣。圣耶柔米有不少画家画过,包括达芬奇的的同学基兰达约(Domenico Ghirlandaio)。

基兰达约的《圣杰罗姆在书房》(St Jerome in his study), 意大利佛罗伦萨全圣教堂(Ognissanti, Florence)

1480年达芬奇开始创作的《圣耶柔米在野外》,他希望表现的不是道袍岸然、经书满屋的耶柔米,而是衣衫褴褛、自己体罚修行的的耶柔米。在达芬奇的画中,举石击胸、狮子都清晰可见。耶柔米的头、颈、肩、胸一反常规的裸露出来,炫耀着达芬奇过人的人体解剖学知识,仿佛在说达芬奇的画能够独步天下其实与笔法画技无关。耶柔米的外形是棱角分明的四边形,而狮子是柔软的S形,达芬奇肯定是企图突出两者的对比。(据说这只狮子是西洋油画中最早的画得符合解剖学的狮子,让人不仅联想起日本绘画中因为当地无虎而千百年来始终只能把虎画成猫一样的悲剧故事。)

达芬奇的《圣杰罗姆在野外》(St Jerome in the Wilderness),凡帝冈博物馆(Vatican Museums, Rome)。

最为此画粉丝津津乐道的,是耶柔米背后的岩石和更远处的山峰、河流,因为这和后来的巴黎伦敦大打口水仗的名画《岩间圣母》太类似了,简直是后者的泄密流出版啊。

《圣杰罗姆在野外》的细节: 岩石与山川

可惜的是这幅油画只打了底稿,并没有完成。

1481年,达芬奇终于显露了他在油画上的一个致命弱点。万宝全书都会缺一只角的,绝顶高手也有他的命门。

1481年佛罗伦萨的圣斯科培脱教堂(San Donato a Scopeto)约请达芬奇画一幅《博士来朝》(Adoration of the Magi)的油画。博士来朝,根据圣经的故事,东方(东方在这里指近东、中东的波斯一带,并非中国、日本等等的远东)有三个博士(博士在这里的意思是能够观天象而推断时事的巫师、智者,不是学术学位)夜观天象,发现有一颗帝王之星,便跟随星星一路向西,直到伯利恒(Bethlehem),目睹耶稣在马槽里降生。然后三个博士向新生婴儿献上名贵的黄金、乳香(Frankincense)和末药(Myrrh),身后是许多慕名而来的人群。

显然这个故事是圣经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所以已经被数百位画家画烂。最早的《博士来朝》出现在达芬奇以前1000多年。36年前佛罗伦萨著名画家神父里皮(Fra Filippo Lippi)和神父安奇里科(Fra Angelico)画过,5年前达芬奇的同学(Sandro Botticelli)也刚刚画过,画里还出现了几个美第奇家族的人脸。

神父里皮和神父安奇里科1440/1460年画的《博士来朝》,美国华盛顿DC国家画廊(National Gallery of Art, Washington DC)。

波特切利1475年画的《博士来朝》,意大利佛罗伦萨乌菲兹美术馆(Uffizi, Florence)。

《博士来朝》,达芬奇会怎么画?里皮把马厩下的圣母圣子画在一侧,把朝拜的人群画成排队长龙,如同世博馆门口一般。波特切利把马厩下的圣母圣子画在中央高处,把朝拜的人群分列左右,如同国王在中央大臣列两旁。达芬奇显然认为已经被画过数百遍的马厩如同传统订婚像里的四面墙壁,既呆板且过时。他要把圣母圣子从马厩里解放出来,放在野外的一棵棕榈树下。达芬奇用棕榈树达到了他把人物和自然风景融合一体的目的,但同时也满足教会的宗教要求: 棕榈树通常暗指圣母,也象征基督胜利。

达芬奇1481年画的《博士来朝》,意大利佛罗伦萨乌菲兹美术馆(Uffizi, Florence)。

既然圣母圣子已经从马厩里走出来了,人们也不必排队或者站位了,所以周围人群会以马蹄形展开,围绕着圣母圣子。这是怎么样的人群呢?。里皮的人群,每个人有不同的表情和动作,但是他的笔法太多中世纪的影子。波特切利的行笔比里皮流畅得多,而且堆砌了数位美第奇家族的权贵,但是他笔下的人物依旧难免千篇一律。而达芬奇的人物,无须名人捧场,表情动作一个比一个夸张、灵动、逼真。当其他人还在为如何学习《班耐瓦的玛当娜》的生动表情而费神的时候,达芬奇已经又一次超越了自己。如果只看画面,谁会以为波特切利和达芬奇是同学而不是相隔几代人?

神父里皮和神父安奇里科的《博士来朝》的细节: 人脸群像。

波特切利的《博士来朝》的细节: 人脸群像。

达芬奇的《博士来朝》的细节: 人脸群像。

独特的构图,超前的人像,已经足够让《博士来朝》成为史无前例的优秀作品,但是达芬奇并未就此罢手,他把《博士来朝》的背景也规划得雄心勃勃。他画上了残垣断壁,代表马克森提乌斯教堂(Basilica of Maxentius)。传说马克森提乌斯教堂在圣子出生那天会轰然倒塌,这样的背景非常衬托主题。残垣断壁之上是人声鼎沸,马匹嘶鸣,骆驼盘地,雕像林立。古希腊罗马雕像,可以解释成为是达芬奇暗指基督教代替传统希腊罗马神,而奔马战斗的场面意义比较隐晦,至今没有很好的解释。

马克森提乌斯教堂

达芬奇为《博士来朝》画的草稿: 马克森提乌斯教堂

达芬奇的《博士来朝》细节: 残垣断壁

达芬奇的《博士来朝》细节: 古希腊罗马雕像

达芬奇的《博士来朝》细节: 骏马驰骋的战斗场面

前景中的近30个人物已经是打破常规的动作复杂、表情丰富,背景中数不清的人物比前景更加热闹。相对于画面正中平静祥和的圣母圣子,周围的人物一层比一层激动,一层比一层热情高昂,从前景到背景,整个画面仿佛是一团火,层层烈焰充满了激情。这幅画是如此的构思新颖、规模宏大完美,以至于它即使没有被完成,也被认为是历史上最伟大的油画作品之一。这是非常罕见的。

把宗教题材如此世俗化,太前卫了,一般天主教堂可能是难以接受的。所以,达芬奇打完草稿没有继续完成这幅画,圣斯科培脱教堂的僧侣们反而可能大大的松了一口气。因为他们把达芬奇的底稿丢进柜子,请达芬奇的同学基兰达约(Domenico Ghirlandaio)重起炉灶,设计这幅画,并由佛罗伦萨著名画家里皮(Filippo Lippi)(前文说到的神父里皮(Fra Filippo Lippi)的私生子)最终完成。日后达芬奇的真迹在市面上价格节节高升,僧侣们才从柜子里翻出这幅画。于是人们在惊叹达芬奇天才构图的同时,也讥笑僧侣们眼俗不识货。

2005年,一个叫塞拉奇尼(Maurizio Seracini)的人,给这幅画添加了新的传奇。在佛罗伦萨乌菲兹美术馆的首肯下,他花了三年时间研究这幅画,拍下了据称不下2400张局部高清红外线照片,穿透油画表层,显露油画深层的底稿。据他说,油画底稿和我们看到的表层完全不同,场面更壮观,人物更逼真。表层的人物许多只是照着底稿依样画葫芦,有些地方还描错,比如圣母的脚趾,严重违反解剖学,所以几乎可以肯定,在表层描葫芦的不可能是达芬奇本人,画底稿的才是。一时间阴谋论风声水起,第二年电影《达芬奇密码》问世。

有同学会问,说了半天,你对达芬奇只有溢美之词,他的命门呢?他缺的那只角呢?达芬奇在油画上致命的弱点是他不能完成大场面、多人物的绘画。《博士来朝》是第一幅这样的作品,但绝不是最后一幅。他对构图、场面太追求标新立异,他对每个人物、风景的细节太追求、生动和逼真,以至于大场面画幅中,他在构思和草稿阶段已经耗费了他所有的精力,再也无法完成具体的添油加色。换言之,他的极优点导致了他的极弱点。在绘画教科书里,历代画家可以把《博士来朝》捧上天,但在我看来,未完成作品就是未完成作品。尤其是对于达芬奇,他的几幅未完成大场面油画,如果完成了每幅都将是登峰造极的,既然已经天降奇才,却不让他展示最高武功,大家的遗憾是永无绝期的。

1483年4月25日,达芬奇接到了来米兰后的首个订单。米兰圣母无原罪教会(Milanese Confraternity of the Immaculate Conception)请他画主祭坛画像,按照订单的合同,教会要求油画内容如下:

圣父: 他的衣袍是群青色的金线锦缎。

圣母: 据中。她的披肩也是群青色的金线锦缎。

圣母: 她的裙子是赤红的金线锦缎。用油彩画,再上涂一层薄薄的蓝色清漆。

山和石: 用油彩,颜色很鲜艳的说。

众天使: 用镀金画众天使,用油彩画她们有褶皱的裙子,画法必须是希腊式的。

根据合同,达芬奇画中间关于圣父圣母的大幅画像,米兰当地的画家普雷迪斯兄弟俩(Ambrogio and Evangelistade Predis)画左右两幅天使小画像,当年年底交货。

结果年底达芬奇没有交货,第二年、第三年。。。,整整拖了23年!

1483年

普雷迪斯兄弟:“两幅天使小画像完成了。看看满意不?”

教会:“嗯,不错。”

普雷迪斯兄弟:“那就付工钱吧,一共800里拉(lire)。”

教会:“工钱?中间那张大幅呢?”

普雷迪斯兄弟:“那是达芬奇的部分,和我们没关系噢。”

教会:“大幅画像不见踪影,要你两幅小画像有P用!不给钱。”

普雷迪斯兄弟:“不给钱我就告你们!”

教会:“我还要告你们呢!”

。。。

1490年

普雷迪斯兄死掉一个。

剩下的那个普雷迪斯:“给钱!”

教会:“不给钱!”

剩下的那个普雷迪斯:“不给钱我就告你们!”

教会:“我还要告你们呢!”

。。。

1506年

剩下的那个普雷迪斯:“给钱!”

教会:“不给钱!”

剩下的那个普雷迪斯:“不给钱我就告你们!”

教会:“我还要告你们呢!”

剩下的那个普雷迪斯:“这回我告到法国国王路易十二(Louis XII)那里去。知道路易十二吗?他杀人如麻的!他还很欣赏达芬奇的!”

教会:“嗯,是这样啊。算我们输了,给你800里拉吧。”

剩下的那个普雷迪斯:“什么?800?是1200!”

教会:“合同上明明是800嘛!”

剩下的那个普雷迪斯:“800买画框都不够!给1200,或者取消合同,让我们卖给下家。”

教会:“这太欺负人了,我们情愿让路易十二砍头。”

路易十二:“我最近不想砍人头。达芬奇你就再给人家画一幅嘛,哪怕马虎点,哪怕是外包给你学生也行。200里拉,怎么样?”

剩下的那个普雷迪斯+达芬奇:“成交。”

第二年达芬奇交货,完成了这个合同。这幅画就是著名的《岩间圣母》(Virgin of the Rocks)!

1507年达芬奇的《岩间圣母》(Virgin of the Rocks),英国伦敦国家画廊(National Gallery, London)。

1507年的《岩间圣母》在几百年中辗转多处,最后落户英国国家画廊。没想到,法国的芳丹白露宫(Fontainebleau)忽然又冒出一幅《岩间圣母》!原来达芬奇早在1483-1485年期间就已经完成了《岩间圣母》,不知为什么就是不肯交给米兰圣母无原罪教会,情愿无休无止地打官司,情愿最后重画一幅。然后为感谢路易十二帮自己摆平这个官司,他把1483年《岩间圣母》送给了法国国王。艺术家的脑子有时真的不是常人能够理解的。

1483年达芬奇的《岩间圣母》(Madonna of the Rocks),法国巴黎卢浮宫(Louvre, Paris)。

粗看之下,《岩间圣母》讲述的是一个圣经故事“逃亡埃及”+一个传说“路遇约翰”。画中四个人物,分别是圣母、圣子、施洗约翰(John the Baptist)、和大天使乌利尔(Archangel Uriel)。他们身处背后石壁、前面悬崖的一片土地上,地上长满各种花草,石缝间可以看见远处的高山流水。

“逃亡埃及”说的是耶稣降生之前,有三博士跟随帝星来到耶路撒冷。犹太希律王(Herod the Great)从三博士口中得知一个婴儿即将出生,成为“万王之王”,非常担心自己的王位被该婴儿推翻,遂下令屠杀所有新生婴儿。圣母玛利亚在生下耶稣之后,为躲避追杀,带着耶稣跟随她的丈夫约瑟夫(Joseph)逃亡去埃及。

圣经里有一个叫约翰的先知,是他为成年的耶稣施洗礼,所以人称“施洗”约翰。据说,他比耶稣大6个月;还据说他和耶稣是表亲。于是有人就想,希律王屠杀新生婴儿,耶稣要逃亡,大6个月的施洗约翰肯定也得逃亡啊,否则活不到施洗礼那天了。但是圣经里没说施洗约翰全家逃亡的具体过程。于是出现了传说,说施洗约翰确实也逃亡埃及了,带他逃亡的是大天使乌利尔。而且施洗约翰路上还见过耶稣,虽然当时两个都是婴儿。

细看之下,问题开始渐渐露头。

首先是四个人的身份。大天使乌利尔最容易确认,她是最右边的女人,带一对翅膀。所以居中的女人肯定是圣母。两个小孩的身份就颇有争议:

- 按传说应该是圣母带着圣子,天使带着约翰,所以左边那个小孩是圣子,右边的是约翰。

- 但是很明显左边的小孩双手合十在膜拜右边的小孩,所以左边那个小孩应该是约翰,右边的是圣子。

- 除非你把右边小孩伸出的双指理解为向对方施洗,在这个解释下,左边那个小孩还是圣子,右边的是约翰。

1483年卢浮版的《岩间圣母》细节:哪个是耶稣,哪个是约翰?

据说因为长年争吵不休,终于有人人品爆发,在1507年伦敦版的画中,给左边的小孩手里画上了十字架,强行规定他就是约翰。据说此人还给圣母、圣子、施洗约翰分别戴上了光环。

1507年伦敦版的《岩间圣母》细节: 除了天使,谁都戴光环。

其次是场景。这是什么地方?

- 虽然每一块岩石、每一棵花草都维妙维肖,但是几乎可以肯定这并不对应于一个真实的逃亡埃及途中的任何地理地点。

- 虽然这个地点是达芬奇的想象,但是显然非常有他的深思熟虑。比如,1483年卢浮版的《岩间圣母》,圣母右边的鸽形花(Aquilega)象征圣灵;而她左边的棕榈叶形似宝剑,象征她在耶稣死后痛苦如剑穿心。

- 如果这个场景真的充满深意,充满符号主义,那么四人背后的巨大岩石象征着什么呢?四人面前的悬崖又是象征什么呢?为什么圣母把耶稣放在距离悬崖只有一厘米的地方?岩石远方的高山流水仅仅是达芬奇又一次炫技吗?

1483年卢浮版的《岩间圣母》细节: 鸽形花和宝剑叶

1483年卢浮版的《岩间圣母》细节: 悬崖

1507年伦敦版的《岩间圣母》细节: 高山流水

问题最多的,就是四个人的表情和举止了。粗看之下,四人的构图是达芬奇的又一妙笔。圣母左手笼罩圣子,右手扶住约翰;天使手扶圣子,眼望约翰;圣子手指约翰,约翰遥拜圣子。从圣母的头顶,到约翰的右脚,到天使的长裙,构成了一个稳定的正三角形。而圣母、天使发亮的脸庞,和圣子、约翰发亮的躯体,又明显构成一个不规则四边形。所以画面既显得稳重又非常生动,四人构图成为立刻的经典。

1483年卢浮版的《岩间圣母》构图

现在让我们来仔细观察每个人物:

圣母: 她在看哪里?她的视线似乎是朝着耶稣的方向,但又似乎在耶稣和约翰之间。她的表情是什么?似乎她全无表情,但又似乎她把极大的感情压在了冷漠之下,而那股极大的感情是喜还是悲,很难确认。她的左手是什么动作?五指张开罩在圣子头上难道有什么深刻含义?而且,卢浮版和伦敦版的《岩间圣母》中,圣母的眼神、表情、甚至手势都是不同的。这仅仅是版本间的误差,还是达芬奇有意为之?

《岩间圣母》的细节: 圣母

圣子: 在描绘婴儿时期的圣子的油画中,婴儿的动作向来是没有特别含义的。就算是《班耐瓦的玛当娜》把圣子画得活灵活现,圣子也只是去抓一朵花而已。这里圣子手指约翰,明显是一个成人化的动作。那么这个动作意味着什么?是圣子告诉约翰他必被砍头的命运?还是告诉约翰自己的受洗要他来执行?

《岩间圣母》的细节: 圣子

约翰: 这个的疑问最少,约翰向圣子顶礼膜拜,比较顺理成章。

《岩间圣母》的细节: 施洗约翰

天使: 问题最多就属她了。首先是她的眼神,仔细看,1507年伦敦版的《岩间圣母》中,她是看着约翰的。但在1483年卢浮版的《岩间圣母》中,她居然是看着观众的!前面说过,形神互动,是达芬奇四人构图的典范之作。但卢浮版中,天使是和观众互动,不再是和另外三人互动,整个构图被打破了!达芬奇这样的绘画天才,绝对不可能如此犯错。他如此牺牲构图的完美,只可能是因为天使目视观众能够表达比构图更加重要的信息。可是,达芬奇想传递的信息又是什么呢?

其次是她的嘴。仔细看,1507年伦敦版的《岩间圣母》中,她是抿着嘴唇的。但在1483年卢浮版的《岩间圣母》中,她似乎是张嘴说话的!她在说什么?

《岩间圣母》的细节: 天使的视线和嘴唇。

第三是她的右手。1507年伦敦版的《岩间圣母》中,她的右手藏在身侧,没有画出来。但在1483年卢浮版的《岩间圣母》中,她的右手非常明显,抬到水平,伸出食指,似乎是遥指约翰。如果天使遥指约翰,耶稣遥指约翰,圣母也手扶约翰,加上天使直盯观众的眼神,整个画面的重心就是约翰了。这显然违反常理。(除非我们把约翰和圣子搞错了,于是我们又回到了刚才说过的小孩身份问题。)

《岩间圣母》的细节: 天使的右手。

天使的右手,有另一种解释。我们不难发现,1507年版圣母左手位置较高,五指张开,在遮盖圣子;1483年版圣母左手位置较低,五指下扣,像九阴白骨爪!更仔细看,1483年版中,圣母的白骨爪和大天使的手指之间,刚好能够容纳一个人脑袋。换言之,是圣母左手抓住一个人脑袋的同时大天使右手在割喉。而被割喉者,当然就是圣经里说过的抹大拉的马利亚(Mary Magdalene)。因为当年耶稣逝世把教皇传位给的是马利亚,而不是彼得。如果彼得不是正统教皇,那么世世代代以彼得为鼻祖的教皇也不是正统的了。所以天主教世世代代都在掩盖这个秘密。作为圣殿骑士的达芬奇,其毕生心愿是保护抹大拉的马利亚的后代免遭天主教的追杀,同时又通过1483年版《岩间圣母》向世界揭示这个惊天大秘密。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达芬奇在1483年没有交画。其实达芬奇当年完成了油画是交给米兰圣母无原罪教会的,结果修女们一眼识破达芬奇的隐意,大吃一惊,坚决不敢接收油画挂上祭坛。达芬奇出于无奈只好再画1507年版,去掉了割首的隐意。这个故事很牵强吗?那你就再去仔细看看这两幅画吧。达芬奇是天下第一油画家,即使是指甲的反光都能够捏拿得分毫不差,他把圣母的手画成九阴白骨爪,鬼才相信不是故意而为! ... 更多阴谋论,可参见《达芬奇密码》。

主题、选址、构图、神态、姿势、林林总总说了这许多,你是否开始领会到达芬奇的意图?还没有?OK,让我更加直白地告诉你。直到来米兰之前,达芬奇超越前辈,是以“多”取胜。前人用透视,他画得更三维;前人用色彩,他层次更多更细;前人画花草,他画得更逼真;前人画人像,他表情更生动。这种逼近到厘米毫米分子原子级别的现实主义,逼近到毫秒微妙级别的神态凝固,已经达到极限。来到米兰后,达芬奇一改风格,《岩间圣母》是他第一幅以“少”取胜的作品:

《岩间圣母》选择在一个不知所谓的地方,留给观众去想象具体的地点在哪里;

圣母圣子被放在高岩和悬崖之间,周围布满宗教符号的花草,引导观众去想象巨石和悬崖的符号意义;

圣母和天使在雾化技法(sfumato)下似笑非笑、欲言又止,让观众自己想象她们的神情是什么;

1483年卢浮版的《岩间圣母》中天使的眼神、嘴唇和手指,更是达芬奇赤裸裸地抛出谜语,挑逗观众的想象力。

整幅油画,无论在何种尺度、何种层次,粗看似乎是完全的写实,细想却总是模棱两可,捉摸不定。这就是为什么《岩间圣母》既可以理解成正统圣经故事而当作教堂主坛画像,也可以理解成大逆不道的阴谋论,反叛正统圣经。你可以用许多不同、甚至相反的形容词来概括这幅画,唯一大家都认可的,可能只有“神秘”二字。也许,这就是达芬奇所要表达的,否则为什么背景主色调那么阴暗和低饱和度,前景却如此高光,和恐怖片一样阴森森呢?

达芬奇画得越内敛,越少,观众的想象空间就越大。(现在你也就应该明白了,为什么大家公认1507年伦敦版的《岩间圣母》中后加的的光环和十字架是败笔吧。)

当然,《岩间圣母》有一个比别的油画更加优势的加分是,由于历史原因它有两幅,而且刚好分别在英法两国,可以想象口水仗会打多少年!当英国人为1507年的《岩间圣母》是当年履行合同的正式版本而沾沾自喜的时候,法国人却说卢浮宫的那幅更早,是原版。并且说英国的那幅是拷贝,不是达芬奇的手笔,可能是他学生做的。还有人专门写文章,说从地质学角度都能看出来,英国版本中的岩石不如法国版的逼真,达芬奇绝对不会画那么差,等等。英国人当然极为生气,多年来运用各种科学和非科学的手段,鉴定并重申英国版《岩间圣母》完全是达芬奇画的,倒是法国版有可能是达芬奇和学生的合作版。2005年,英国人宣布,红外线照片显示英国版《岩间圣母》画下有画,底稿的圣母是手托圣子,也是达芬奇的手笔。哦,还有一点,这两幅画的英文名字也是不一样的,直译英国版是《岩间处女》(Virgin of the Rocks),法国版是《岩间玛当娜》(Madonna of the Rocks),表达了英法两国人民世代仇视的决心。

口水越多,油画自然越有名。

1487年

1487年达芬奇在他的手稿中画下了著名的素描《维特鲁威人》(Vitruvian Man)。维特鲁威(Marcus Vitruvius Pollio)是1500年前(公元前80年)的一位罗马帝国的工程师,写过一部建筑学巨著叫《建筑十章》(De Architectura)。文艺复兴时期此书和其它古罗马书籍一起被被重新翻出来,达芬奇为此书写了文字和这幅插图。

这幅图据说是解释了如下的人体比例:

手掌(palm)宽度 = 4个手指(finger)宽度

脚(foot,即英尺) = 4个手掌宽度

手腕(cubit,即腕尺) = 6个手掌宽度

步伐(pace) = 4个腕尺

身高 = 4个腕尺

双臂伸展的长度 = 人的身高(man's height)

发际到下巴的距离 = 1/10 身高

头顶到下巴的距离 = 1/8 身高

发际到头颈底部的距离 = 1/6 身高

双肩的宽度 = 1/4 身高

头顶到胸的中部的距离 = 1/4 身高

手肘到指尖的距离 = 1/4 身高

手肘到腋窝的距离 = 1/8 身高

手的长度 = 1/10 身高

鼻尖到下巴的距离 = 1/3 头高 (length of the head)

发际到眉毛的距离 = 1/3 脸高 (length of the face)

耳朵长度 = 1/3 脸高

脚长度 = 1/6 身高

达芬奇的《维特鲁威人》

相关文章
人有下辈子的证据
人有下辈子的证据

人之所以来到这个世上,真是因为前世转生吗?人真的有来世,有下辈子吗?网曝人有....

陈翔六点半腿腿怎么了 悲剧实在是太冤枉了
陈翔六点半腿腿怎么了 悲剧实在是太冤枉了

陈翔六点半腿腿怎么了?其实生活中很多人都非常喜欢看陈翔六点半的,同时也给大....

49件民间真实诡异事件
49件民间真实诡异事件

导语:整整49件,究竟是巧合,还是冥冥之中早已注定!以下是49个离奇民间事件太诡....

数学悖论与三次数学危机
数学悖论与三次数学危机

说起数学历史,就不得不说数学悖论与三次数学危机。通过了解这三个在数学发展....

伽利略发现了什么定律
伽利略发现了什么定律

你应该知道不止是伽利略这个名字,还有他发现一切!作为近代实验科学的先驱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