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杂闻

淞沪会战日军复活900人

时间:2018-06-18 20:53:11

导语:70万国军精锐对抗30万日军的淞沪会战,虽然最终还是败了,但重挫日寇锐气!日军为了掩盖真实的伤亡情况,竟然虚报!淞沪会战日军复活900人怎么回事?第一处,截止10月14日,日军战死3908人,结果到了23日却写着3809人,不但一个人没死,反而还复活了99人。第二处错误,从8月中旬到10月23日,足足两个多月,日军才死了3809人,结果到了11月8日累计死了9115人,这16天居然比2个月死的人还多。

淞沪会战日军复活900人

日军打了9天,不仅一个兵没死,反而复活了99人,究竟是谁在搞鬼?

大家都知道,在抗日战争中,日军的伤亡比中国军队要少得多,但究竟少多少?看起来令人信服的日军战史究竟有没有刻意夸大战果,瞒报伤亡?

为了搞清侵华日军真实的伤亡数量,小哇特意翻阅了一些日军师团级、联队级战报、部队史,发现里面给出的数据远远高于日军战史和军一级的伤亡报告。

先来说说其中争议性比较大的淞沪会战。日军在淞沪会战中的伤亡损失,最常见的是4万这个说法。该说法主要出自于日本《战史丛书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第一卷第387页。

淞沪会战日军伤亡如下:

8月中旬,战死234人、战伤1112人、合计1346人。

到9月29日,累计战死2528人、负伤9806人、合计12334人。

到10月14日,累计战死3908人、负伤15843人、合计19351人。

到10月23日,累计战死3809人、负伤2151人、合计25323人。

到11月8日,累计战死9115人、负伤31257人、合计40672人。

这组数据中有两处很明显的错误。

第一处,截止10月14日,日军战死3908人,结果到了23日却写着3809人,不但一个人没死,反而还复活了99人。

小哇姑且将个疑点理解成,在战场看错地图的日军士兵们归队,或者部分重伤毗邻死亡的日军士兵被医术高明的日本军医“复活”了。

第二处错误,从8月中旬到10月23日,足足两个多月,日军才死了3809人,结果到了11月8日累计死了9115人,这16天居然比2个月死的人还多。众所周知,前两个月的战斗才是淞沪会战最惨烈的阶段。

那么,日军在上海到底损失了多少人?原日军上海派遣军副参谋长上村利道大佐的日记中,附录了当时日军上海派遣军军医部统计的日军损失。

按照该统计,截止12月底,日军上海派遣军伤亡104409人。如果排除掉追击作战、南京战役的损失,日军上海派遣军在上海的伤亡应该是9万人左右。

正如松井石根日记所说,伤亡实在太大太大了。可以想象到在民族主义气焰日盛的大背景下,一旦被胜利冲得头脑发胀的日本国民得知,神武的日本军打个上海就付出如此巨大的伤亡,必定会引发国内的反战的言论。而且,如此巨大的伤亡人数,也不好向上面交待。

于是,为了维护脸面,日军只好造假伤亡数据,并夸大战果鼓吹日军的厉害。所以,才出现了伤亡4万的造假数据。

淞沪会战中,唯一被日军认为具有武士道精神的中国军队!

1:自1931年“918”事变以来,日寇便开始慢慢的蚕食中国大地,由于东北军阀张某人的懦弱不争气,导致东三省迅速沦陷在日寇的手中,至此东北三千万乡亲父老,沦为日寇沦陷区的亡国奴,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虽然东北沦陷了,但日寇并没有就此罢休,由于侵占东北打的丝毫不费吹灰之力,致使日本大本营认为,中国军队其实不堪一击,于是在1937年变发动了卢沟桥事变,像当时的北平发动了进攻,我军虽然英勇抵抗,但却不敌日军。!

2:随后国军高层已经认为中日一战,已经无可避免。于是决定在上海对日军先发制人,对日军主动发起攻击。接着持续了三个月的淞沪会战爆发了,淞沪会战参战的军队来自全国各地,也有蒋的嫡系,但是有一支军队却格外引人注意,那就是来自广西的的桂系军队,当战役进行至9月底,日军凭借强大的海、空军力优势,展开对上海一带的全线进攻,国民党军队被迫层层防守,并将主力布防在蕴藻浜南岸,陈行、广福、施相公庙、浏河一线。10月7日,日军主力向蕴藻浜南岸阵地猛烈进攻,企图一举突破中国军队蕴藻浜南岸防线,进占大场,直达南翔一线,以切断京沪线,迫使中国军队全线后退。经数日鏖战,日军攻陷南岸阵地。在此危机时刻,桂军廖磊率领第四十八军和第七军第一七一师于10月15日及时赶到,奉命全力投入战斗。经桂军顽强抵抗,与敌在拉锯胶着状态下反复冲杀,死守阵地,使得日军企图使中国军队正面作战部队侧背受敌的阴谋未能得逞。

3:10月19日,中国军队为消灭南渡之敌,并着力恢复蕴藻浜南岸阵地,决定兵分三路进行反攻:其中,经重新整编后的廖磊率领的桂军第二十一集团军以步兵六个旅编为第一路攻击部队,由谈家头、陈家行正面攻击前进,保持重点为右翼。第一攻击目标为盛宅、桥亭宅、顿悟寺一线;第二攻击目标为西塘桥、东赵家角、西六房一线。21日晚八时攻击开始,二十一集团军向谈家头、陈家行正面之敌发起猛攻,22日清晨攻克陈家行、桃园浜。日军疯狂顽抗,倾全力大举反攻,陈家行以北之敌先以飞机及重炮密集轰炸陈家行一线的二十一集团军阵地,续而以大队步兵由坦克开路疯狂反扑。第二十一集团军顽强抵抗,誓死坚守阵地,虽作战工事损毁殆尽,亦不作半步退却,守军损伤惨重,北侯宅、谈家头、陈家行阵地先后被敌突破。第二十一集团军为夺回阵地,三次发动反攻,虽拼死冲杀,终告失利。

4:23日凌晨,蕴藻浜南岸之敌,仍以主力向第二十一集团军阵地猛烈攻击。第二十一集团军将士拼死抗击,反复冲杀,终因伤亡过大,阵地再次被敌突破,被迫撤出战斗。

5:26日,中央作战军主力撤到苏州河南岸小南翔地区。之后,日军多次强渡苏州河,均收效甚微。此时双方处于对峙状态。这就是抗战史上淞沪会战中著名的大场之战。大场之战,中国军队伤亡人数近二十万人,日军伤亡亦达四万余人。这次战斗中,桂军第二十一集团军顽强坚守,勇猛冲杀,给日军以重大创伤,一定程度上迟滞了日军的凶猛进攻。同时在参战的近十万人当中,折损两万多人。第一七三师的五一0旅少将旅长庞汉桢,第一七一师的五一一旅少将旅长秦霖壮烈殉国。

6:11月5日,日军大批部队在杭州湾登陆,然后迅速分兵几路直扑松江,对淞沪守军实施迂回包抄,同时苏州河方面之敌亦加紧向右岸攻击,中国守军完全处于腹背受敌态势。8日晚,中国军队全线撤退。11月11日夜,上海沦陷。

在淞沪会战中的大批中国军队撤退之际,军事委员会统帅部再次下令桂军周祖晃率领第一七0师、一七二师从徐州乘火车南下集结于武进,然后火速转赴吴兴阻滞日军第六师团西进,以掩护我大军后撤。两师11月15日到达吴兴,17日与西进之敌两万余人在南浔镇附近遭遇,迅速展开激烈战斗。因桂军两师与敌力量悬殊,武器装备落后,不敌日军凶猛进攻,被迫退守升山市。21日日军集结重兵猛攻升山市,第一七0师中将副师长夏国璋亲自督战与日军争夺西山,在战斗中壮烈牺牲。升山市当日失守,桂军被迫退守吴兴城。24日桂军两师再次受敌压迫又被迫后撤,团长韦建森殿后掩护,在撤退途中中弹殉国。随后桂军退至朱家巷一线阵地,准备死守,以确保淞沪会战撤退大军能从80里外的泗安完全通过。25日,日军飞机、火炮、坦克、步兵密切配合,一起出动,向坚守后撤阵地的桂军疯狂猛扑。桂军只能以少敌多,以全部将士的血肉之躯抵挡日军先进的战车火炮,并坚持到晚上后撤的大部队通过后,才被迫向泗安方向退却。次日桂军两师到达泗安后整编各队残部,结果第一七0师四个团只剩下一个半团;第一七二师也只余下一个团两个营。待撤退大军全部通过泗安后,桂军才奉命作最后转移。

淞沪会战从1937年8月13日至12月3日江阴炮台失守,历时三个月,虽以中国军队退却而告终,但它刷洗了九一八事变以来国民党军队为保存实力、畏敌如虎的耻辱,坚定了我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

淞沪会战(又称八一三战役,日本称为第二次上海事变),是中日双方在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也是整个中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

说起抗战中的伤亡,大家都知道相比之下日军的伤亡比中国军队要小得多,但究竟有多小,这就得引用日军资料。但是,看起来令人信服的日军战史的水分也不小,刻意夸大战果,故意瞒报降低损失的情况并不罕见。

日本很早就实行了比较现代的征兵制和预备兵役制,每个师团从士兵到中下级军官都来自于同一师管区,平时亦驻守该地区。死亡和伤残人士就从原地区补充,严格统计,这样才能向家属和民众交待。然而,一般来说日军官兵基层较少瞒报伤亡情况,所以基层的战斗详报数据较为可靠,但中下层军官和军方上层却出于种种目的,时而瞒报。

那么抗战期间日军官方层面上是否存在故意瞒报伤亡的情况?那么就从争议最大的淞沪会战说起。

说起日军淞沪会战的伤亡损失,可谓是众说纷纭,但最常见的就是4万这个说法。该说法主要出自于日本《战史丛书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第一卷第387页。该套丛书于1956年开始编撰工作的筹备,到1980年出版第102卷《陆海军年表》,共花费14年,记录了从七七事变到最终日本战败为止的日军司令部的作战指示及在各地进行的战斗。就从《战史丛书》的伤亡数据看出:

8月中旬,战死234人、战伤1112人、合计1346人。

到9月29日累计,战死2528人、负伤9806人、合计12334人。

到10月14日累计,战死3908人、负伤15843人、合计19351人。

到10月23日累计,战死3809人、负伤2151人、合计25323人。

到11月8日累计,战死9115人、负伤31257人、合计40672人。

这就是一部分原文。可以看出,有两处很明显的错误。第一处:截止10月14日日军战死3908人,结果到了23日确写着3809人,不但没死一个人,反而复活了99人。第二处:从8月13日~10月23日,整整2个月60余天,日军才死了3809人,结果到了11月8日累计死了9115人,仅仅19天居然比2个月死的人还多,匪夷所思的是,实际上,众所周知的是,前两个月的战斗才是淞沪会战最惨烈的阶段。

其实,日军是伤亡惨重的,进攻月浦的第11师团2个大队的大队长是1个战死、1个重伤,部队损失近半的兵力。为了隐瞒上海作战伤亡损失的真相,日军高级军官在日记、日志里故意缩水伤亡数字。

驻上海日军派遣军副参谋长上村利道大佐的日记中,附录了当时日军上海派遣军军医部统计的日军损失。按照该统计,截止12月底日军上海派遣军伤亡104409人。如果排除掉追击作战、南京战役的损失,日军上海派遣军在上海伤亡在9万人左右。

正如松井石根日记所说,伤亡实在太大,日军上到军一级、下到大队一级都不敢把真实的伤亡上报出去。内幕:在日本民族主义气焰日盛的大背景下,一旦被胜利冲得头脑发胀的日本国民得知,神武的日本军打个上海就付出如此巨大的伤亡,必定会引发国内的反战的言论。

为了维护日军的脸面,只好造假伤亡数据,并夸大战果鼓吹日军的厉害。所以,才出现了伤亡4万的造假数据。

淞沪会战日军复活900人

淞沪会战是抗日战争时期中日军队之间的首次主力会战,交战双方总共投入近百万兵力,在3个多月的时间内激战于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抗战八年中规模最大、时间最持久的战役之一,震惊世界。

烽火3月的淞沪会战在一片凄风苦雨中降下帷幕,和5年前的结局一样,中国军队再一次以多败少,拱手让出属于自己的土地。

历史总爱捉弄人,历史总喜欢重复上演。只是,这一次,上演的剧情更让人不可思议,更令人悲痛叹息。

危机促人发醒,国难造就团结。

在这惊心动魄的3个月当中,全中国上下凝聚出了一个共识,就是为了抵抗日本的侵略,中国"纵使战到一兵一枪,亦绝不终止抗战。"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为悲壮的决定--整个民族决心以全面的牺牲来面对历史危机的挑战。

"各地战士,闻义赴难,朝命夕至,其在前线以血肉之躯,筑成壕堑,有死无退,阵地化为灰烬,军心仍坚如铁石,陷阵之勇,死事之烈,实足以昭示民族独立之精神,奠定中华复兴之基础。"当时国民政府发表自上海撤退的声明,可以说是对于这场会战的过程与意义,做出最好的历史见证与结论。

淞沪会战虽然最终失败,但是,它向全世界显示了中国人民同仇敌忾、万难不屈的民族精神与民族之魂!它吹响了华夏子孙全民抗战的嘹亮号角!

纵观淞沪会战中,参战日军无论在兵员、武器,以及战斗力都是远远超越中国军队的,惟独那不怕牺牲、奋勇杀敌的精神为中国军队军所独有。此役中国国力和军力虽不如日本,但军民拚死杀敌,终以25万人伤亡的代价,毙伤日军9万余人,狠狠地打击了侵略者的气焰,粉碎了日本3个月之内灭亡中国的迷梦。并为上海和长江下游工厂与物资内迁赢得了时间,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也具有重要影响和地位。当时英国特派驻上海军事观察家埃文斯。福代斯。卡尔逊写道,淞沪会战足以证明两点:1.中国已下决心为他的独立而战,而且中国军队确有作战的能力;2.日本军队自日俄战争后被世人认为是可怕的军队,这次经中国一打,降到了第三等国的地位。中国军队此次抗战英勇坚毅,使世人刮目相看,恢复了自己的荣誉。

不管这是否为溢美之词,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淞沪会战最终失败了,中国不仅兵员损失巨大,还丢失了上海和苏杭等城市及江浙一带的富饶土地,民众百姓流离失所,至于物资财产的损失更是无法统计。回顾这场战争,痛定思痛,很多经验教训值得仔细总结和铭记。

导致淞沪会战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战略指导思想上

蒋介石和南京国民党政府不能立足于独立自主,把战略战役的最大希望寄托于西方列强的干预上,企图借助别人的力量"以战求和",立足点即根本错误。蒋之所以从一开始就把华东和上海作为决战地,主动出击,其中一个重要的战略意图就是认为上海不仅为中国最大都市,而且也是一个国际大都市,乃"中外观瞻所系","国际观感"十分重要,上海开战必引发西方列强的干预。因此决定"不惜任何牺牲,予以强韧作战"。在蒋看来,以淞沪会战牵连各国在沪利益,促使美、英、苏等大国或国际组织干涉调停,即可达到总体解决中日争端问题,达到保障现有主权和行政领土完整的"和平"目的。蒋介石在淞沪会战初期答记者问时说:现在"所从事的战争,不仅是中国自己的战争,而应是一切委托其生命于条约的神圣和不可侵犯的国家的战争,尤其是那些在中国有广大的商业利益,而目下利益正在被破坏,代表正在被驱逐的国家的战争。"上海是国际贸易港,"海口的破坏于任何国家无益"。南京国民政府希望并且认为美、英、苏等大国"必能在其郑重签订之国际条约下各尽其所负之义务",因此,"在上海和敌人用全力火拼一番,不特转变西人一向轻华之心,且可能引起欧美国家居间调停,甚或武装干涉"。然而蒋忘了,任何帝国主义都是利己主义者,他们绝不会为中国人民牺牲自己的利益,只会把中国的利益作为维护自己利益,相互之间讨价还价的筹码,随时准备出卖。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哪次不是如此呢?指望西方列强全心全意地站在中国人民一边,无异与虎谋皮。

即使是对于真正的朋友,也不能抱不切实际的幻想。须知,任何国家都有自己独立的战略利益,都是从自己的民族、国家、利益决策问题的,谁也不会为了别人而引火烧身。公理正义在不同的国家、民族中有不同的内容,每个国家民族总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来理解和解释公理和正义的。对朋友,即使是真正的朋友,也不能指望过多,更不能把本国军队人民的命运之"宝"押在别人的身上。以别人的好恶来确定或改变自己的作战计划。世界上只有自己能够救自己,别人总不能代替自己,别人总是靠不住的,依靠别人也是注定要吃亏的。历史证明,毛泽东独立自主的思想是光耀千秋、颠扑不破的。

对"友"尚且如此,更何况敌乎?对敌人、对手就更不能抱不切实际的幻想,更不能存侥幸心理了。淞沪会战蒋介石之所以在对日指挥上处处被动,死抱住"以战求和"思想不放是一个根本原因。之所以产生如此重大的认识偏差,根本原因是对日本军阀的野心之狂、胃口之大认识不足。实际上,日本不仅早已不把南京政府当作亲善对象,而且是要吞并全中国。不仅要吞并全中国,还要从英、美手中夺占亚洲和太平洋地区,胃口大得惊人,野心膨胀到超乎想像的地步。

正因为对日本野心缺乏足够的认识,因而才发生了日本定下了攻占南京,沿长江把中国拦腰斩断的战略规划之后,蒋介石仍试图用一次战役反击来迫使日本讲和的可笑事情,甚至直到日军已在杭州湾登陆,还作出是一股小分队、不超过1个半旅团这种可笑的判断。种种政治上的、军事上的一厢情愿,其根源盖出于对日本帝国主义对华野心的幻想。经验证明对自己的主要对手和敌人,必须丢掉幻想,准备斗争。敌人总是得寸进尺的实力主义者,只有丢掉幻想,思路才能打开,思想才能解放,也才能取得战争的主动权。

二、战略战术方针上

除了淞沪会战初期中国军队主动实行攻势作战外,从整个战争全盘来看,中国军队一直处于被动防守地位,在战役中的各主要作战阶段,亦多取守势。在敌强我弱时消极防御,单纯与敌人拼消耗,打阵地战,只能是死路一条。蒋介石在淞沪会战中所采取的消极防御,被动挨打,以70万大军的血肉之躯构筑阻挡侵略洪水的堤坝的作战指导是非常愚蠢的。从地图上可以看出,沪、宁、杭三角地带犹如一只巨大的乌龟,*是上海,龟脚是杭州和江阴,上海地区实际上是夹在杭州湾与长江口之间的一个半岛,而龟尾即是南京,龟背,则是一片河网的太湖流域。

在没有制海权和制空权的条件下,把70余万大军投人这样一个地域狭窄、水网密布、沼泽遍地的半岛地区只能是被动挨打,没有迥旋余地,正好适应了日本军国主义速战速决、聚而歼之的战略计划。淞沪战场地势平坦,无险可守,地面工事构筑不易,给防御作战增加了难度。在这种条件下,中国数十万大军,既未作纵深梯次配置,又未实施战役机动,加之一线部队过分靠近海岸及江岸,长时期遭受日军舰炮袭击,徒然增加了兵员伤亡。8月23日以后,中国各部队即被日军紧紧咬住无法脱身,往往为一城一地之得失,浴血相拼,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受到极大限制,无力改变战场局势。仅有的一次主动进击,还因组织指挥不力而失利,此后再未能有任何转机。

而在整个会战中,蒋介石采取逐次添油的战术,只有战役战斗的反击而没有战略上的进攻,战斗多采取短促突击的方式进行,如此呆板的战略战术指导,中国军队怎么能不处处被动,处处受制于人呢?而失去了主动权的消极防御的军队,又怎么能不失败呢?中国军队在战役战斗中的某些主动终究弥补不了蒋介石在战略指导上的消极被动,因而必然导致失败。

三、战役指挥上

淞沪会战蒋介石和中国统帅部指挥上所犯的重大错误是对侧背的战略要地杭州湾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虽然蒋介石在会战初期,曾经设想过日军从金山卫登陆包抄中国军队战线的背后可能,因此在沿岸建有简单的防御工事,以及留有部队监视。但是后来由于会战越打越激烈,因此将防守杭州湾的部队陆续抽调,支援淞沪,蒋介石与德国军事顾问都认为,日军也已经全力投入上海正面作战,不会有兵力再投入登陆杭州湾。等到日军真的登陆金山卫,蒋又惊惶失措,迟迟不愿作出撤兵决定,直到4天后面临全线崩溃、全军覆没的时候,蒋才下令在上海作战的部队,进行全面的撤退。撤退失机,仓皇下令最终造成兵溃如山倒的不光彩局面。

蒋和其统帅班子所犯的另一大指挥错误是,在淞沪会战长达3个月之久的期间,竟然没有派少量部队,或是参谋督导人员,认真实际地检视长江三角洲的国防工事,进行作战之前必要的整理与准备,以及整体防御的规划。结果等到中国军队从上海地区溃退到防线之后,才发现无法顺利地进入阵地应战,也没有任何的支援与接应,部队根本无法使用这些国防线作战,结果几百万元投资的所谓"东方马其诺"防线,变成了纸糊的防线,被日军不费吹灰之力突破了。上海失守,南京遭殃,国门就这样门户大开。

假如蒋介石能够在10月中旬,开始有计划的将参战部队,逐步的退出上海市区,把阵地的纵深拉开到苏州河南岸,并且将增援的桂军主力部队,负责接应前线有计划退出战线的部队,这样中国的部队能够带着完好的装备,开始部署在事先建好的国防线上,并且动员地方政府与民众,开始打扫整理防御工事、补充粮食、饮水以及燃料,后续增援的部队也尽量留在京沪与京杭地区,成为防御作战的预备队,这样将淞沪会战拉开成为京沪会战,那么日军的进攻恐怕就会遭到更大的麻烦与更多的损失了。

四、武器装备上

武器装备落后是淞沪会战乃至抗日战争正面战场其他战役中国军队战败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国军队在淞沪会战中第一阶段想攻攻不上,第二阶段想守守不住,第三阶段想反击反不了,想撤出撤不了,缺乏重型火炮、炸弹等等是重要原因。反观日军,武器装备占据绝对优势。飞机、重炮、军舰、坦克,从陆地到海上和天空,全方位立体作战,中国军队只有招架之功而无还手之力。日军军舰上的舰炮,有的口径超过400毫米,射程超过10公里,威猛的炮火常常打得中国军队抬不起头来,所及之处血肉横飞,一倒一大片。而中国军队当时最先进的德国克虏伯山炮,最大口径也不过75毫米,射程仅仅几公里,与日军舰炮根本无法相比。中国军队往往集中1个连的山炮轰击日舰,但是无法穿透厚重的甲板,只能在军舰上留下一片火光和一点斑痕。中国炮兵对敌据点和阵地轰击时,即遭日军重炮还击,甚至常常不等架设完毕,日军炮火就前来压制,弄得中国炮兵只好在自己的土地上东躲西藏,狼狈不堪。好不容易放出去的炸弹,不是没命中目标,就是根本不顶事,因为威力太小,而敌工事又多坚固。再说坦克,中国士兵就几乎从来没见过,在战场上乍一看到这种"轰隆隆"的陆地怪物,不由心里发毛,不怕死的上去可以用手榴弹与之同归于尽,而多数还没冲到跟前即被射倒,面对日军坦克,中国军队只有义愤填膺却束手无策。

由于飞机很少中国丧失了制空权。由于海军几乎全军覆没,我们没有制海权,而敌人则来去自由,想怎么打就怎么打,想在什么地方打就在什么地方打。中国军人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眼睁睁挨打挨炸而无可奈何,这样的仗,焉有不败之理?

五、战术观念和战斗素质上

中国军队普遍战术观念陈旧落后,战斗素质和军事训练差。不具备现代战争的常识,仍然抱着以往国内战争的老一套战法同日军作战。军官和士兵不知如何打敌机,打坦克,打要塞地堡也不善于隐蔽自己,不懂得如何疏散和伪装,只是一味地强调勇敢、不怕死,精神万能,徒恃血气之勇。广西参战部队从后方来到前线,看到日军飞机过来扔炸弹硬是不肯隐蔽或卧倒,甚有直挺挺站立原地仰指飞机大骂者,很多人还没正式走上战场就先枉送了性命。

由于中国军队训练实践少,经费可怜,因而每连最多只能出一两个特等射手。平时训练的最大限额是15发子弹,战时也只发20发子弹,平时训练只能靠放空枪进行空练,这样有错误也很难得到及时修正。特等射手也只能靠天赋条件加上吃点"偏饭"。这还只限于中央军或者其他比较正规的部队,而一些杂牌军和后期陆续增援而来的军队中,不少是刚征来的新兵,甚至连枪都不会放。而日本军队几乎是靠子弹"喂大"的,日军步兵的《步兵操典》规定:新兵入伍以后每月用于实弹射击训练的子弹,步枪不得低于150发,机枪不得低于300发,每年用于训练的步兵子弹则是1800发。在这种严格要求和训练条件下,日军尽出优秀射手,通常每个中队(连)能占到三分之一左右。英国军事评论员给出日本军队军事素质的评价是装备B级,战术水平A级,单兵射击技术A级。

无论军事技术、训练水平还是纪律性及吃苦耐劳方面,中国士兵都远远不如日本兵。因而中国军队在自己的土地上依托自己的城市和人民,却付出了比敌人多一倍乃至两倍三倍的代价,也就不足为怪了。

六、国防动员和军队指挥体制上

中国的国防动员体制、平战转化体制、军事指挥体制相对于日本方面,差了很大一截。当时日本有17个常设师团,平时每个师团的兵力11000多人,战时扩编成特设师团,人员扩充为24000至28000多人,即由现役的38万人扩编为74万人。除了预备役兵外,日本的兵役制还有后备役兵88万人和补充兵役240多万人,各种兵役人员合计有448万多人。而当时的中国,只有203万现役兵,预备兵役和后备兵役一无所有。因此,中日两军在接战一回合之后,中国部队后续的战力会大幅减低,但是日军却得以在迅速整补之后,仍可以于第二回合中保持相当的水准。

日军不仅兵力补充系统完备,后勤支援系统和机械化水平之高也是中国军队望尘莫及,日军4次增援,平均时间不到10天,最远的甚至调动的是遥远的西北雁门关部队,从停止进攻,转进千里登舰,再航行到上海战区集结,平均不到10天,在这方面充分显示了机械化战争时代的军队必须是机械化的,有了机械化,一支军队可以当多支军队用。精壮的士兵只有插上机械化的翅膀,方能振翅高飞。反观中国军队,穿草鞋,徒步走,乘车还经常受到日机袭击,徒增伤亡。杨森的第20军9月1日奉令开赴淞沪战场,从贵州出发全凭两条腿,一直走到湖南辰溪方才乘船,从长沙坐火车运到前线已是10月8日,足足用了37天!

国民党军指挥序列杂乱,机构膨胀,叠床架屋,职责不明。战区下辖集团军、师、旅、团,后又增设军,9月中旬以后又设置军团。一些军往往只辖1个师,军长亦即师长。命令、指示及报告,层层递转,费时费力,于作战有损无益。后期撤退指挥系统几乎瘫痪,部队如同无头苍蝇,混乱无序。

七、情报侦察上

中国军队战败的一个重要原因还在于信息不灵,敌情不明,侦察和情报手段极端落后。国民党的特工一贯重内不重外,把精力都放在整垮共产党和所谓"捣乱分子"上面,战事一起,仓促收集,当然找不到什么东西。淞沪会战爆发前后,由于内奸告密,日特猖獗,最高军事机密多次被泄,蒋介石多次险遭毒手。最离谱的是日本谍特黄浚长期潜伏钻进最高指挥机构内部,担任行政院机要秘书,盗取大量机密情报,而很长一段时间国民党的特务机构竟然浑然不知。中国的无线电通讯也十分落后,有事只能电话传送,或人工传送,中国的飞机没有报收发话手段,更没有空中侦察。中国在敌人内部没有情报来源。而日本在中国内部的间谍敌特却异常活跃,打信号、收情报、放烟火,引导敌机轰炸、大炮射击、军队进攻。日本人对中国沿海、城镇、乡村情况了如指掌,有的比中国当局自己还了解得详尽清楚。"九。一八"事变前,陆军大学聘请的一个日本战术教官酒后曾吐真言说:"中国的金山卫、大鹏湾、还有广西的北海,都是登陆的好地方。"中国方面之后多次派人去金山卫考察和野外战术训练,得出的结论却是:金山卫水浅,船只靠岸困难,不适合登陆。然而最后日军偏偏选择从这里登陆,一举包抄中国军队侧后,赢得战争的胜利。敌人耳聪目明,我方几乎是瞎子、聋子,只能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怎能不陷入灭顶之灾呢?

八、内部团结上

派系斗争、任人惟亲是国民党军队中一贯存在的痼疾,淞沪会战最后失败也不能说与此完全无关。冯玉祥、张治中空有抗战激情,任用而不被信用,中途换将。第18军罗卓英部由第9集团军转隶第15集团军陈诚手下,第9集团军司令官张治中竟然未接通知。顾(祝同)、陈、罗、胡(宗南),凡受信用之将,莫不蒋之心腹,张治中因非蒋嫡系,而对手下中央军调不动,也指挥不动,乃至含辱受屈,愤而辞职。蒋介石惯于越过前线指挥官指挥作战,乃至后来地方军发动反击,而中央军隔岸观火,坐等失败。如此等等,加剧了中国军队的被动挨打的局面。

相关文章
冥王为什么叫阿茶
冥王为什么叫阿茶

导语:热播网剧《灵魂摆渡2》是以冥界存在为基础,作为冥界的老大冥王为什么叫....

为什么神偏爱以色列人
为什么神偏爱以色列人

了解基督教起源,才发现,基督徒其实是犹太教分裂出去的!那么为什么神偏爱以色....

李清照的真人照片 李清照年轻时照片
李清照的真人照片 李清照年轻时照片

导语:读李清照的诗,闭眼上就能浮现一个倩女佳人的身影,那是令人魂牵梦绕的美人....

韩信为什么要偷庄周的鲲
韩信为什么要偷庄周的鲲

导语:走进玩家,走进王者荣耀,打败霸王项羽的韩信为什么要偷庄周的鲲呢?在一场....

秦始皇最爱的女人是谁
秦始皇最爱的女人是谁

事业中登峰造极,爱情中如水的鱼!天下都是他的,天下美女尽归秦始皇一人所有!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