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07-03 09:42:11
导语:伉俪夫妻,情深意浓,古人更深今人,悼念亡妻随心赋诗!句句情深意切!下面是苏轼写给亡妻的诗词 《江城子》苏轼在亡妻王弗去世后的十年写下“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首诗流传甚广。若是不了解他的生平,或许有人会认为他对这个女子真的爱得真切,但他真的是个深情的人吗?我们来看一看他的感情生活。他的结发妻子是王弗,他们算是青梅竹马,成婚之际他19岁而她16岁。
苏轼写给亡妻的诗词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
明月夜,短松冈。
译文
两人一生一死,隔绝十年,相互思念却很茫然,无法相见。不想让自己去思念,自己却难以忘怀。妻子的孤坟远在千里,没有地方跟她诉说心中的凄凉悲伤。即使相逢也应该不会认识,因为我四处奔波,灰尘满面,鬓发如霜。
晚上忽然在隐约的梦境中回到了家乡,只见妻子正在小窗前对镜梳妆。两人互相望着,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只有相对无言泪落千行。料想那明月照耀着、长着小松树的坟山,就是与妻子思念年年痛欲断肠的地方。
创作背景
苏东坡十九岁时,与年方十六的王弗结婚。王弗年轻美貌,且侍亲甚孝,二人恩爱情深。可惜天命无常,王弗二十七岁就去世了。这对东坡是绝大的打击,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苏轼在《亡妻王氏墓志铭》里说:“治平二年(1065)五月丁亥,赵郡苏轼之妻王氏(名弗),卒于京师。六月甲午,殡于京城之西。其明年六月壬午,葬于眉之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于平静语气下,寓绝大沉痛。公元1075年(熙宁八年),东坡来到密州,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 ”(陈师道语)且传诵千古的悼亡词。
鉴赏
词的上片写自己对亡妻的无限怀念和人世沧桑的悲戚。
起句写十年里,双方生死隔绝,即使不特意思量,往昔的深情仍难以忘怀。“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对亡妻的哀思,对仕途波折的愁苦,相距千里,无处诉说,道出了内心深处的悲怆之情。十年来,颠沛流离,历经忧患,自己已是“尘满面,鬓如霜”。想象着即使相逢,妻子也认不出自己了。明明是作者对亡妻思念深切,偏偏说自己变化太大,妻子已认不出自己,把现实中对妻子的怀念和个人遭遇的哀伤交融,既写出了千里孤坟的凄凉,也写出了生者人世的辛酸。
下片以“夜来幽梦忽还乡”句过渡,写梦境相逢的情景。
作者选取妻子生前闺房生活的细节来描写。凸现妻子临窗而坐,对镜梳妆的场境,表现了昔日夫妻和睦幸福的生活,也反衬出如今“无处话凄凉”的悲伤。蓦然相逢,“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酸甜苦辣霎时涌上心头,相互在这默默无言中倾诉十年的痛苦。梦中醒来,作者仍抑制不住内心的哀痛。想来那年年让我肝肠寸断的地方,也就是你那明月映照,松树相陪的坟墓所在的小山岗吧…
这首词将梦境与现实交融而为一体,浓郁的情思与率直的笔法相互映衬,既是悼亡,也是伤时,把哀思与自叹融和,情真意切,哀惋欲绝,读之催人泪下。
在大家的印象中,
古代诗人们潇洒不羁。
有的胸怀大志、游历四方,如李白;
有的走遍中国,沦为吃货,如苏轼;
古代人会写诗,
可他们说起“情话”来,一点都不含糊。
今天,隐娘带大家看看古代诗人的那些“情话”。
李白:真情告白,愧对妻子
如果李白在现代,一定会秒杀掉所有流量小生,
多少迷妹对李白充满了崇拜,恨不得以身相许。
可如果你真的想要嫁给李白,�0�2
隐娘劝你还是算了。
想想李白胸怀大志,为仕途而奔走,
失意了天天喝酒和朋友鬼混,
都没多少时间陪老婆。
连李白对自己的妻子都十分同情,
同情啥,同情有自己这样的一个老公。
李白曾经写过一首诗《赠内》,且看他怎么说。
《赠内》
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
虽为李白妇,何异太常妻。
这诗翻译成白话是这样的:
三百六十天,天天醉成烂泥
虽然是李白的老婆,但和太常妻有什么两样。
李白在这里用了周泽的典故。据《后汉书》记载,周泽在担任太常卿的时候,主管礼乐祭祀方面的活动。有一次他犯病在斋宫中休息,妻子去看望他。结果周泽认为她犯了斋禁,送她入狱去谢罪。真是好心没好报。
李白还算是有点良心的,知道自己对不住妻子。
想想,在自己没有照顾到妻子时,李白还会对妻子说一声,
我对不住你,你辛苦了。
李白的妻子也会有些许安慰吧。
这些年,苦了你了。
这是李白对妻子的愧疚。
钱镠: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
这句话背后是一个让所有人羡慕的爱情故事。
这是吴越钱王给他夫人的一封信。
钱镠是五代十国时期吴国的创建者。
钱镠对元配妻子庄穆夫人吴氏感情特别深,
吴氏事亲至孝,每年春天都会归家看望侍奉双亲,
每年寒食节的时候再回临安。
有一年,晚春了,夫人还没回来,
钱镠给夫人写了一封信,其中说道:
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
路上的花已经开了,你可以慢慢归来了。
是不是很窝心,是不是很感动。
这个故事当时就感动了吴地的人,
他们把这句话编成歌谣传唱,
一直到宋朝,苏轼听了这首歌谣都十分感动,
写下了《陌上花》三首。
陌上花开蝴蝶飞,江山犹似昔人非。
遗民几度垂垂老,游女长歌缓缓归。
陌上山花无数开,路人争看翠辇来。
若为留得堂堂在,且更从教缓缓归。
生前富贵草头露,身后风流陌上花。
已作迟迟君去鲁,犹教缓缓妾还家。
没事,你慢慢走,我会一直在这里等你。
这是钱镠对妻子的温存。
苏轼:十年了,你依然在我心里
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传诵千古,
这是苏轼写给结发妻子王弗的悼亡诗,
此时,距王弗离世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
十年之后的一个晚上,苏轼又梦见了她,
于是沉痛地写下了这首《江城子》。
遥想苏轼当年,十六岁的王弗嫁与苏轼,
王弗不仅善解人意,还十分聪慧,
苏轼读书,王弗便默默地陪伴在侧。
�0�2每当苏轼有遗漏错误之处,她总是能从旁提醒。
苏轼问她其它的书,她都能答得上来,
顿时让苏轼刮目相看。
王弗对苏轼关怀备至,
当苏轼与别人谈话,她就在屏风后面倾听,
事后告诉苏轼此人性情为人,无不言中。
堪称苏轼的贤内助。
两人情深意笃,恩爱有加。
却不料夫妻相偕十一年后,王弗撒手西去。
让苏轼无比悲痛,他亲撰写《亡妻王氏墓志铭》,
述说平生,感怀亡妻。
苏轼一生辗转,十年后,在密州。
苏轼晚上忽然梦到王弗,想起往事,感怀不已。
于是写下了这首《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其中饱含的情感,只有失去的人才会懂吧。
而这首诗也成为他们爱情的绝唱。
十年之后,你依然在我心里,我从未把你忘记。
这是苏轼对王弗的怀念。
元稹:十里春风不如你
这句诗,人人皆晓,它形容爱情的极致忠贞。
千百年来,一直为人所咏怀。
但这首诗的背后,也是一个伤心的故事。
元稹与妻子韦丛应父母之命结为夫妻时,
韦丛才二十岁。
此时的元稹身无功名,日子一度非常困苦,
但韦丛毫无怨言,她将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
和元稹的感情也十分深厚,夫妻和谐。
可美好的日子只过了七年,韦丛便因病去世。
这让元稹十分困苦。
看着妻子旧子所做的针线,元稹都不免伤怀,
最后只得感叹:贫贱夫妻百事哀。
那些一起共过患难的夫妻,死别后更觉得悲痛。
看过沧海后,再看其它的水都不足一顾了。
自你走后,再好的风景也不及你在我身边。
十里春风不如你,
这是元稹对妻子怀念。
看了古代诗人对妻子的怀念之语,
你有没有一丝感动呢?
作者简介:聂隐娘,从小就喜爱古典文学和历史。从“诗三百”到“唐诗宋词”,一直惊艳于我国灿烂无双的传统文化。窃以为,中华文明可令中国人在任何民族的任何文明面前都昂首挺胸、毫无惧色,所以希望更多的人喜欢诗词和国学。
苏轼写给亡妻的诗词
苏轼在亡妻王弗去世后的十年写下“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首诗流传甚广。若是不了解他的生平,或许有人会认为他对这个女子真的爱得真切,但他真的是个深情的人吗?我们来看一看他的感情生活。
他的结发妻子是王弗,他们算是青梅竹马,成婚之际他19岁而她16岁。这是古代比较正常的结婚年龄。相比较之下,王弗毕竟出身大家,文采也不俗,所以和苏轼倒有些许的灵魂契合。他们一共在一起生活了11年,这11年里,他们生了一个儿子,名字叫做苏迈。
王弗是因病去世的,年仅27岁。这一去,给苏轼肯定带来了莫大的痛苦,十年以后他还能写下让今人读了伤感的诗句,也可以肯定当时他是用了真心的。不过,可能有些人不知道,在王弗死后不到一年里,他便另娶了一个妻子,这个妻子还是前任妻子的堂妹,名字叫做王闰之。
和亡妻的青梅竹马不同,王闰之比他足足小了11岁。也就是说,他们在成婚的时候,这个小姑娘还只有5岁。或许王弗自己都没有想到,这个当时只有5岁的妹妹,会成为自己的情敌。不过故人已去,王弗做何感想我们谁也不会知道。
可以肯定的是,这个堂妹对于自己的姐夫绝对是很崇拜的。所以婚后,他们一起相伴了25年,哪怕经历了最为动荡的时期,她也没有半句狠话,更没有一点怨言。可是,才子总会有才子的毛病,诸如当时最爱的青楼姑娘。
苏轼还好一点,他看上的并非寻常女子,而是王朝云。为了这个女子,苏轼写下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样的诗句,千古流传。王朝云也是个有灵气的女子,对于如此才华盖世的人,自然忍不住心驰神往。所以,她也追随了苏轼,以侍女的身份追随,直到后来才变成了侍妾。
也就说,在写下这首怀念亡妻的诗句时候,苏轼已经有了明媒正娶的堂妹,乃至被贬杭州时又遇见了王朝云。新人在手,怀念旧人,或许有人说这说明亡妻在他心中地位非凡,可若是如此,在新人心中,又该做何感想呢?古人真是搞不懂,有很多女人似乎也正常,不过比较奇怪的是,这三个女子居然都姓王。
苏轼写给亡妻的诗词
苏轼的结发之妻叫王弗
四川眉州青神人,年轻貌美,知书达礼,16岁嫁给苏轼。她堪称苏轼的得力助手,有“幕后听言”的故事。苏轼为人旷达,待人接物相对疏忽,于是王弗便在屏风后静听,并将自己的建议告知于苏轼。王弗与苏轼生活了十一之后病逝。苏轼依父亲苏洵言“于汝母坟茔旁葬之”,并在埋葬王弗的山头亲手种植了三万株松树以寄哀思。又过了十年,苏轼为王弗写下了被誉为悼亡词千古第一的
《江城子·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的第二任妻子叫王闰之
是王弗的堂妹,在王弗逝世后第三年嫁给了苏轼。她比苏轼小十一岁,自小对苏轼崇拜有加,生性温柔,处处依着苏轼。王闰之伴随苏轼走过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25年,历经乌台诗案,黄州贬谪,在苏轼的宦海浮沉中,与之同甘共苦。二十五年之后,王闰之也先于苏轼逝世。苏轼痛断肝肠,
写祭文道:“我曰归哉,行返丘园。
曾不少许,弃我而先。
孰迎我门,孰馈我田?
已矣奈何!泪尽目乾。
旅殡国门,我少实恩。
惟有同穴,尚蹈此言。呜呼哀哉!”
在妻子死后百日,请他的朋友、大画家李龙眠画了十张罗汉像,在请和尚给她诵经超度往来生乐土时,将此十张足以传世的佛像献给了妻子的亡魂。苏轼死后,苏辙将其与王闰之合葬,实现了祭文中“惟有同穴”的愿望。
苏轼的第三任妻子叫王朝云
原是他的侍妾,比苏轼小二十六岁。在苏轼最困顿的时候,王朝云一直陪伴其左右。王朝云是苏轼的红颜知己,苏轼写给王朝云的诗歌最多,称其为“天女维摩”。但不幸的是,朝云被扶正后过了十一年,即先于苏轼病逝。朝云逝后,苏轼一直鳏居,再未婚娶。遵照朝云的遗愿,苏轼将亡妻葬于惠州西湖孤山南麓栖禅寺大圣塔下的松林之中,并在墓边筑六如亭以纪念,
撰写的楹联是
“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
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此楹联有个著名的典故:“东坡一日退朝,食罢。扪腹徐行,顾谓侍儿曰:‘汝辈且道是中有何物?’一婢遽曰:‘都是文章’,坡不以为然。又一人曰:‘满腹都是见识’。坡亦未以为当。至朝云,乃曰:“学士一肚皮不入时宜。’坡捧腹大笑。”朝云墓如今已成为海南名胜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