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杂闻

辛弃疾是一个怎样的人

时间:2019-01-05 07:03:22

导语:诗词作品中的辛弃疾是个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的人物!可是历史上的辛弃疾是一个怎样的人?用现代的语言来说,辛弃疾是武将之中写诗最好的,也是诗人之中最能打仗的,是个“跨界”的双料冠军,以至清代文学评论家陈世焜惊呼:“真词坛飞将军也!”其实除了这些,辛弃疾还有不为人知的另一面。因为这次成功的维稳经历,辛弃疾被朝廷纳入了“救火队长”的名单,哪里有了不稳定的苗头,都会派他出马。

辛弃疾是一个优秀的词人,他为词在中国文化中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丰富了词的内容,开拓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地位,是宋词发展史上的重要角色。不止如此辛弃疾还是一个精通战事的帅才,他带着50余人闯入金军大营的故事读来令人热血沸腾,不禁有一股豪气涌上心头。那么历史上出来在诗词上面的成就之外,辛弃疾是一个这样的人呢?

辛弃疾是什么样的人

辛弃疾,是宋代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的词不仅题材广阔,风格多样,更是擅长借古说今。不只是有着英雄末路的悲壮,还有不少休闲的田园风光。在苏轼之后又大大的开阔了词的题材范围,拔高了词的境界,提高了词的地位使得词可以和诗相提并论。

辛弃疾画像.jpg

辛弃疾画像

辛弃疾不只是一个优秀的词人,还是一个有着优秀的军事才能的帅才。辛弃疾早年的时候生于金国的殖民地之中,但是从小就立志恢复中华,还我华夏大好河山。在金国大举南侵的时候,辛弃疾带着2000多人起兵反金,后来辛弃疾和南宋接触,受到南宋的礼遇,也就留在的南方。

但是那儿是主降派的地盘,辛弃疾毕竟是一个渴望杀敌报国的人,和那群整天想着求和的人并不相投,所以一直得不到重用。虽然如此,但是辛弃疾还是致力于抗争到底,向皇帝上奏了著名的《美芹十论》和《九议》,其中客观的分析了当时双方的战力差距,提出了很多针对性的增强大宋实力,力图恢复中原的好举措,但是他的上疏并没有得到上层的重视。

辛弃疾一生报国无路,无处施展自己的才华,因此为后世留下了很多宝贵的文化财产,可以说是有得有失。辛弃疾的诗词内容丰富,有的歌颂祖国的大好河山、有的揭露黑暗残酷的现实、有的抒发自己的悲愤之情,这些作品的主题只有一个就是拯救大宋,驱逐鞑虏。

辛弃疾的故事

辛弃疾一生有着不少的奇闻轶事流传下来,其中最令人感到震撼的就是他带着50人强闯5万人的敌军大营,强行带走叛徒并且劝降了数万的敌军的威武事迹,这样的战绩现在想来也是不可思议的。

辛弃疾强闯敌营.jpg

辛弃疾强闯敌营

故事是这样的,当时辛弃疾是耿京手下的大将,而耿京使当时最大的反抗金国的农民起义军的领袖,当时辛弃疾受命联系南宋一起对抗金国,谁知道带着好消息回去的路上就得知了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杀害的消息,起义军也因此分崩离析,大好局面毁于一旦。

辛弃疾知道后悲痛不已,就告诉手下的人“我们要去抓住张安国这个畜生,为耿京报仇”,此时的张安国躲在金国的大营之中,有着5万的金兵驻守,怎么想也是不现实的,但是辛弃疾去意已决,于是带着50个勇士一起快马加鞭,等到金兵大营附近的时候已经是黑夜了,一行人趁着天黑偷偷的潜入,当时张安国正在饮酒作乐,辛弃疾等人很快就找到了他,不给张安国反应的机会,辛弃疾迅速的把他捆绑了起来,当时那座大营中有着不少的驻守士兵都是起义军被招降的,辛弃疾见状就大喊着劝降了他们。在那些真正的金兵反应过来之前就带着叛徒走了。辛弃疾一行人将张安国带到南宋的地界斩首示众,因为这件事,年纪轻轻的辛弃疾名声大噪。

中国古代有着杰出成就的诗人很多都是仕途不顺,也许只有这样才能将他们的才华真正的展现在历史的舞台上,而不是绽放在一朝一代。辛弃疾也是如此,一生立志报国的他没能得到重用,满怀着悲愤的心情,辛弃疾写下了很多著名的诗词。辛弃疾为人正气凛然,慷慨激昂,他率领50人强闯5万敌军带走叛徒的故事一直以来都为人们津津乐道。

辛弃疾是一个怎样的人

在我们的印象中,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是个“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的人物,一是能写诗,“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被誉为豪放派的鼻祖;二是能打仗,“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用现代的语言来说,他是武将之中写诗最好的,也是诗人之中最能打仗的,是个“跨界”的双料冠军,以至清代文学评论家陈世焜惊呼:“真词坛飞将军也!”其实除了这些,辛弃疾还有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维护稳定的高手

乾道八年(公元1172年)的春天,安徽滁州在经过几次战火洗礼之后,城郭早成废墟,居民们住在瓦砾上搭起的茅棚里,大风一吹,随时都有坍塌的危险。虽然几任滁州的地方领导都曾做过种种努力,但收效甚微,都没能让滁州恢复元气。百姓们十分不满,私下议论说,与其这样冻饿而死,还不如投降金人的好。消息传来,朝廷大为不安,急令官员维稳。

在这样的背景下,辛弃疾走马上任。他没有调动军队、官吏建立几级防控体系,严防死守,而是从解决老百姓的吃饭问题入手,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他的办法是“宽征薄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就是降低赋税,放水养鱼,招募流民,增加劳动力,训练民兵,教给他们开荒种地。或许是他一心为民的实干精神感动了上苍,那一年滁州风调雨顺,夏粮大获丰收,温饱难题迎刃而解。这还不算,辛弃疾还采取了三项措施。一是税收优惠,凡来滁州做生意的商贩,赋税按原来的十分之三征收;二是投资拉动,大搞城市建设,兴建宾馆酒楼,商品交易市场,改善基础设施;三是启动内需,从财政资金中拿出钱来,无偿贷给城市居民,让他们翻旧房,盖新房,盘活房地产市场。

短短几个月下来,滁州的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史料记载:“自是流逋四来,商旅毕集。人情愉愉,上下绥泰。乐生兴事,民用富庶。”流亡的人从四面八方涌来,商人旅客也云集于此,人们精神愉快,上下和谐,工作积极性空前高涨,百姓因此富裕起来,“荒陋之气,一洗而空矣!”吃饱了,有钱了,社会自然稳定了,辛弃疾的维稳工作得到了上上下下的一致认可。

因为这次成功的维稳经历,辛弃疾被朝廷纳入了“救火队长”的名单,哪里有了不稳定的苗头,都会派他出马。

公元1180年,江西因旱灾而发生了严重的饥荒,粮价飞涨,一些不法奸商囤积居奇,有粮不卖,想趁机哄抬价格。饥民们忍无可忍,暗地里酝酿抢粮,一场群体性事件,甚至社会动乱一触即发。在此危急关头,辛弃疾再披征袍,头衔是隆兴知府兼江西安抚使。

第二天,在隆兴府及其辖下的县镇大街上,官吏兵丁们在忙着贴一张告示,这个告示很简单,只有八个字:“闭粜者配,强籴者斩。”凡是囤积居奇、不肯出售粮食的商人一律流放;凡是强行购买、抢劫粮食的人一律处斩。八字告示一经张贴,那些四处涌动的暗流似乎一下子凝固下来。

接下来,辛弃疾召开了由官吏、商人、读书人和市民等各阶层代表参加的座谈会,议题就一个,推荐精明强干、有经商头脑的人。等到这些人聚齐了,辛弃疾拿出官府中的铜钱、银器等公家财物,对他们说:“现在粮食短缺,价格很高,正是做生意的好时机,我把这些公家的东西借给你们作本金,不收你们的利息,但只有一条,你们必须一个月之内把粮食买回来,而且只能在隆兴府内出售。”这些人一听,政府作保,白给钱使,立刻争先恐后地申请报名。

没过多长时间,一船船的大米就接踵而至,粮食一下子供给有余,粮价因此也应声而落。老百姓度过了饥荒,社会不稳定因素也随之消除,隆兴府的社会秩序回归了正常。

维护社会稳定,在历朝历代都是一个严峻的政治难题,辛弃疾显然知道,社会不稳定因素,说到底就是一个利益问题,解决利益矛盾和冲突,不光要用政治手段,更要运用经济方法,利用经济规律,通过市场运作,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患难与共的朋友

在南宋,辛弃疾最崇拜的人,是大学问家朱熹。他曾写诗给朱熹祝寿:“历数唐虞千载下,如公仅有两三人。”意思是说,从古代的圣王尧舜数起,千百年来,像您这样的人物只有两三个人而已。在他看来,朱熹不仅可以成为自己的老师,甚至可以成为帝王师。有一次他和朱熹到武夷山中游玩,一口气写了十首《棹歌》送给朱熹。其中有一首说:“山中有客帝王师,日日吟诗坐钓矶。费尽烟霞供不足,几时西伯载将归。”直把朱熹比作钓鱼台上的姜子牙,总有一天会被皇帝请到京城,给他当老师。

辛弃疾对朱熹推崇备至,可朱熹对辛弃疾却颇有微词。淳熙七年,辛弃疾在湖南曾创建飞虎军,朱熹很不以为然,批评他“专理会兵,不管民”,热衷于建立军队,不管百姓的负担。淳熙八年,朱熹在主政江西南康时,查获了一船牛皮,船主手中只有辛弃疾的一张批条。在当时牛皮属于军用物资,买卖运输有严格的规定,朱熹以手续不全为由查扣了船只。不久,他就接到了辛弃疾的来信,信中说,牛皮是部队购买的,急着用呢,不过手续上的一点小问题,何必那么当真呢?辛弃疾时任江西安抚使,地方军队上的事务都归他管,朱熹无奈放行,但他对辛弃疾的做法提出了严厉的批评。

不过,朱熹对辛弃疾的才华和能力还是极为称道的,两人同在福建为官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不但书信不断,而且还经常见面。辛弃疾与朱熹讨论问题,总是以请教的姿态出现,态度极为谦恭,朱熹也曾赠给他十二字箴言——“临民以宽,待士以礼,驭吏以严。”这成了辛弃疾从政的座右铭。

辛弃疾对朱熹虽是朋友相交,却始终以师礼相待。几年以后,正如他所预言的,理学的信奉者赵汝愚担任宰相后,果然征召朱熹进京,给皇帝做起了老师。然而好景不长,在宫廷复杂的政治斗争中,赵汝愚败给了外戚韩侂胄,朱熹不仅被赶出了京城,理学也被贴上了伪学的标签,理学弟子一律被称为“逆党”,杀头的杀头,贬职的贬职。辛弃疾也受到了牵连,他虽早已退居在家,还是接连受到几次弹劾,仅有的一些级别和待遇也被剥夺得一干二净。

庆元六年(公元1200年),满怀悲愤的朱熹在福建病逝,权势熏天的韩侂胄,下令禁止理学信徒们为这位理学宗师送葬。朱熹的葬礼很冷清,他的弟子、门生和信徒虽多,却因朝廷的一道禁令,望而却步。正当人们感叹世态炎凉时,有一个人却风尘仆仆地赶到了葬礼现场,祭奠之后,他献上了自己的悼念文章,对朱熹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为公死,凛凛犹生”。世间不朽的,只有流芳万世的名声,谁说你已经死了呢,我看你的精神还是那么令人敬畏,就像活着的时候一样。这个敢于蔑视权贵、公开为朱熹唱赞歌的人就是辛弃疾。

英国文豪莎士比亚说:“患难可以试验一个人的品格,非常的境遇方才可以显出非常的气节。”这说的就是辛弃疾这样的人吧。有这样的朋友,是一个人一生的幸事。

担负酷吏的恶名

淳熙八年冬天,辛弃疾由江西安抚使改任浙西提刑,还没有走马上任,就遭到了监察御史王蔺的弹劾,“台臣王蔺,劾其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意思是他用起钱来就像用泥沙,杀起人来就像割草。由此,辛弃疾有了酷吏的名声,还没来得及去上任,就被撤销了一切职务。

辛弃疾给人留下冷酷的印象并不奇怪,他年轻的时候,在北方义军中曾单人独骑杀了偷盗义军大印的和尚义端。后来,又有过率领五十骑突袭金营活捉叛徒张安国的壮举,这足以证明他是一个敢于出手杀人的狠角色。但真实的情况又如何呢?

事实上,辛弃疾对普通老百姓宽厚,对下属官吏严酷。他曾奉命平定南方的茶商叛乱,在给宋孝宗的报告《论盗贼札子》中,一针见血地指出:“田野之民,郡以聚敛害之,县以科率害之,吏以取乞害之,豪民大姓以兼并害之,而又盗贼以剽杀攘夺害之。臣以谓,不去为盗,将安之呼,正谓是耳。”意思是说,这些种田的老百姓,州郡一级的官员用过度的征收赋税来害他们;县一级的官员呢,用征购各种名目的物资来害他们;底下的办事人员用各种名义索、拿、卡、要来害他们;地主豪强用兼并田产来害他们;而盗贼又用抢劫和掠夺来害他们,老百姓不去当盗贼又能往哪里去呢?

辛弃疾认识到真正该严格管理的是各级官吏,而不是平民百姓。这成了他的执政理念和处理政务的出发点。据《真西山集》记载,辛弃疾“历威严,轻以文法绳下,官吏惴栗,唯恐奉教条,不逮得遣”。就是说,他对底下的官吏非常威严,动不动就对手下进行法律追究,那些官员都吓得心惊胆战,生怕遵守教条不到位而被谴责。

相反,他对百姓却非常宽厚、关心。楼钥所著的《攻愧集》中说,“比居外台,谳议从厚,闽人户知之”。意思是辛弃疾在做福建提点刑狱时,给犯人判罪遵从的是宽厚的原则。这件事,福建人家家户户都知道。有一次,他派一个叫傅大声的官员到下辖的一个县里,去复审牢狱中的囚徒。傅大声到了那个县之后,经过仔细的审核,释放了五十多个人,只留下十多人。这么多的案子被翻案,让那个县令脸上火辣辣的,于是拒绝招待傅大声,连饭也不管了。辛弃疾听说后,亲自对这些案件进行审核,最后全部依照了傅大声的处理意见。

辛弃疾所以被人污以酷吏的名声,主要还是他不肯与当时的官场同流合污。在给皇帝的上书中,辛弃疾自己都说:“臣平生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众人所容,顾恐言未脱口而祸不旋踵。”因为“刚拙自信”的性格,他敢说敢做,不愿意迎合别人,为了求得事业的成功,他可以不拘小节,更加不理会各种各样的潜规则。于是,他和庸碌保守的南宋官场风气之间的矛盾冲突就不可避免了。不过这一切放在今天,却格外让我们肃然起敬。

曾有拍马的嫌疑

公元1203年,在家赋闲9年,已经年届64岁的辛弃疾,突然接到了朝廷任命他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的通知,这让他大感意外。欣喜之余,他挥毫写了一首《六州歌头》,其中写道:“千载传忠献,两定策,纪元勋。孙又子,方谈笑,整乾坤。”正是这首诗,使辛弃疾留下了拍马屁的嫌疑。

诗是写给韩侂胄的。前三句“千载传忠献,两定策,纪元勋”,歌颂的是韩侂胄的曾祖父、北宋名臣韩琦,他曾扶助英宗、神宗两任皇帝登上皇位,立下了不朽功勋。后三句“孙又子,方谈笑,整乾坤”,则直接称赞韩侂胄,说他谈笑之间,就整顿乾坤,把天下大事处理好了。韩侂胄何许人也,值得辛弃疾大拍马屁?

韩侂胄是南宋宁宗时期最炙手可热的权臣,此人靠与赵宋皇室之间的裙带关系发家,走的是外戚路线。宁宗的曾祖母宪圣太后是韩侂胄的姨母,这位老太后虽在幕后,却是当时的实力派人物。宁宗的皇后韩氏,是韩侂胄的侄女,“枕头风”一向很硬。有了如此强硬的后台,韩侂胄想不牛气都难。在政治上韩侂胄最大的手笔,就是整倒了一批以宰相赵汝愚为代表的理学人物,极大地打击和削弱了自己的政治敌对势力。

辛弃疾之流本是韩侂胄重点打击的对象,为什么又突然得到起用,并授予如此重要的职位呢?原来此时韩侂胄的靠山宪圣太后和皇后韩氏先后死去,后台倒了,韩侂胄虽然依然大权在握,但他心里开始有了一种隐隐的不安。有人劝他别把理学人物打得太狠,做得太绝,他们不仅人才辈出,而且势力根深蒂固,谁能保证他们不会东山再起呢?为了给自己留条后路,韩侂胄放松了对于理学的禁令,并起用了像辛弃疾这样一批和理学关系比较深的人,本意是收买人心,改善一下群众基础。

照理说重新走上领导岗位,即使官位不低,辛弃疾也断不至于到要屈膝拍权贵马屁的程度,因为以他的性格,从来未曾把荣华富贵当回事。公元1193年,他在杭州城里当太府少卿,这个官位是从四品,相当于现在的副部级待遇,他都想辞官不干了,急得他儿子直做他的工作,说您老就是要退,也得先给家里买点房产、田地,以维持日后的生计吧,我们可都指着您吃饭呢。辛弃疾一听就生气了,专门写了首词《最高楼》教育儿子:“吾哀矣,须富贵何时?富贵是危机。”

对辛弃疾而言,虽然不把荣华富贵放在眼里,但他有一个欲望始终没有实现,那就是年轻时就立下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原”的雄心壮志,这是他一辈子都在不懈追求的人生理想,现在他已经六十多岁,烈士暮年,时日无多,他多么想再获得一个实现自己理想的机会啊,故而向贵戚有所祈求,向权势有所期待。

其实欲望没有高尚与卑劣之分,再正当、再光明的目的,也是一种私心。在欲望面前,谁都难免低下高贵的头颅,堪称英雄的辛弃疾也不例外。只不过,知道了他拍马屁的动机和背景,虽然诗写得有些肉麻,但其情可谅,其志可叹,依然使我们不失一份尊敬。

开禧三年(公元1207年)九月初十,久卧病床的辛弃疾忽然睁开了眼睛,大喊了几声:“杀贼!杀贼!杀贼啊!”之后,便在悲愤中溘然长逝了。他一生都以戎马疆场、杀敌报国作为自己的最高理想,可残酷的现实最终留给他的却只是遗憾。不过,辛弃疾留给我们的,却是高山仰止的背影,千百年来让我们仰慕不已。(王爱军)

相关文章
二十世纪世界灾难与神秘事件
二十世纪世界灾难与神秘事件

导语:时间飘进21世纪,回顾20世纪发生的那些神秘事件!至今令人记忆犹新!以下是....

薛仁贵有几个孩子
薛仁贵有几个孩子

导语:从应梦贤臣的黄袍小将到擎天一柱的靖边大将军!贫寒出身的薛仁贵的故事....

历史上有樊梨花这个人吗
历史上有樊梨花这个人吗

导语:民间传颂的巾帼女英雄,除了花木兰和穆桂英,还有大唐时期的樊梨花!可是历....

林肯励志故事11次失败
林肯励志故事11次失败

导语:一次次跌倒,一次次爬起,不屈不挠的林肯终于成功了!在成功的路上绝不是一....

历史上嬴政最爱的女人是谁呢
历史上嬴政最爱的女人是谁呢

大家都非常的清楚后宫有无数的女人但是能得到嬴政心却寥寥无几。大家一定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