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07-23 10:38:40
导语:三国之后谁统一天下?三国之后,就是司马家族建立晋朝!魏蜀吴三家相争,最后天下却落在司马懿手上!这不是现实版的渔翁得利吗?可是司马懿怎么统一三国的?司马懿为什么能统一三国?能忍、狡猾、不要脸,还有一点诸葛亮都不如!虽然司马懿没能亲眼看见三国统一,但是司马懿绝对是奠定统一的功臣,也是司马家能篡权成功的关键人物。其实司马懿带兵出征并不是他的强项,但是诸葛亮北伐时期正好对上了司马懿,
三国之后谁统一天下
三国后面是哪个朝代?公元280年西晋灭东吴统一中国,至此三国时期结束,进入晋朝。三国灭而晋朝起,到了这里再说三国后面是哪个朝代,答案也就水落石出毫无疑问,三国后面的朝代就是晋朝。晋朝(265—420年),是中国历史朝代之一,分为西晋与东晋两个时期。它上承三国下启南北朝,属于六朝之一。
魏咸熙二年十二月丙寅(公元266年2月8日),司马炎逼迫魏元帝禅让,即位为帝国号大晋建都洛阳,史称西晋。丞相、疏族琅琊王司马睿受到王氏和中朝勋臣的一致拥戴,317年三月在建业承制改元,即晋王位,改建业为建康,史称东晋。两晋共传十五帝,共一百五十五年,下面我们来看看具体的经过。
司马氏在三国时期为曹魏世族,高平陵事变后掌握魏国政权。265年,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位,国号大晋,即晋武帝。280年,西晋灭孙吴而统一天下,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荒淫无度、纵情享乐,那些皇亲贵戚、官僚大臣紧随其后,纵情声色,极尽奢华,这种风气必然给国家带来严重的后果。
所以和平稳定的局面只维持了短短的十一年(280年灭吴统一结束东汉末期和三国时期总共96年的大乱到291年八王之乱开始了长达298年的五胡十六国及以后的南北朝纷争)。晋惠帝继位后朝廷渐乱,领有军权的诸王纷纷争权,史称八王之乱。
晋朝元气大伤后,内迁的诸民族乘机举兵,造成五胡乱华的局面,大量百姓与世族开始南渡。316年,西晋被匈奴建立的政权所灭亡,北方从此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317年晋朝宗室司马睿于建康称帝东晋建立,据有中国南方的领土。中原的世族及平民陆续南迁形成中国北方侨民和南方土著聚居的局面。
东晋初期王导等人采取镇之以静策略稳定局势,皇权衰落,朝廷大权主要由世族掌握,由于军权外重内轻,朝廷控制力弱不少方镇心怀野心,先后发生了王敦之乱、苏峻之乱及桓温专政。虽然部分士族当权者有恢复之心,前后发动几次北伐,但是朝廷担心野心家借此扩张势力,大多消极支持。
383年东晋与前秦淝水之战后得到暂时巩固。两晋时期少数民族迁至中原,北人南迁,两晋总历时一百五十六年。公元420年刘裕建立宋,东晋灭亡。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楚吴,二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由此可见三国之后是晋朝。
三国后面是谁一统天下
1、三侍曹皇赐九锡
东汉末年,朝廷昏庸腐败,在统治阶级内部,宦官集团和官僚集团之间争夺权力的斗争日益激烈。公元189年汉灵帝驾崩,刘辩即位史称少帝。这时中军校尉袁绍乘机起兵,一举诛杀大小宦官两千余人结束了为时数十年宦官专权的局面。
但是由此也引起了天下大乱,各郡、州、县出现了失控的局面,经过几十年的兼并战争,最后出现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分裂局面。魏武帝曹操霸主中原;昭烈帝刘备称雄西南;吴大帝孙权割据江东。三国之间连年混战,广大百姓饱受祸害,有的流徙有的死亡,村落破败,户口大减。
司马炎的祖父司马懿,河内郡温县人,祖上许多人做过西汉的大官,是有名的望族,后来当上了曹操丞相府主管一切事务的主簿。司马懿老谋深算智慧过人,曹操死后司马懿历任魏文帝曹丕、魏明帝曹睿两代总管朝政的重臣,主管军事统率魏军,同东吴、蜀汉对峙。司马懿善用兵,可谓变化如神,所向无敌。
就连智谋惊人的诸葛亮和孙权,遇到司马懿也不免有些顾忌。公元239年魏明帝死,8岁的曹芳即位,由司马懿和曹爽共辅幼主。曹爽知道司马懿实力比自己强百倍,对自己的威胁太大,所以决定除掉司马懿。司马懿见势不妙,便在曹爽辅政后的第8年声称自己年老多病,力不从心,回乡养病,但在暗地里等待时机伺机而动。
公元249年曹爽陪伴魏帝曹芳到洛阳城南90里的高平陵去祭祀,佯称重病的司马懿利用这一时机,假借皇太后的懿旨,精神抖擞地在城内突然举行政变。最后魏帝终于迫于司马懿的威逼诛杀了曹爽,曹魏的军政大权又重新转移到司马懿手中。
公元251年司马懿得病去世,他的长子司马师任抚军大将军、录尚书事,继续辅政。公元254年魏齐王曹芳遭废黜,另立年仅14岁的曹髦为帝。不久司马师死他的弟弟司马昭接任其职,朝廷里的要事都必须经过司马昭之手。
公元260年曹魏皇帝连续被废被杀,改朝换代的气氛一年比一年浓厚,司马昭实际上已经掌握了皇权。但社会上还有相当一批人对这一局面很不满意。司马昭一边收罗文人学士为自己登基制造舆论,一边积极准备征讨三国之中力量较弱的蜀汉。
公元263年司马昭派大将率兵18万进军蜀汉,魏帝曹奂下诏将司马昭封为晋公,拜为相国,并赐“九锡”,即:最华贵的车马、王袍似的衣服、乐器、朱红色的门户、有屋檐的台阶、300名卫兵、先斩后奏的刀斧、表示征伐的弓箭、祭祀用的香酒。这九锡是古代帝位更替的前奏,往往先受九锡,再行帝位禅让之礼。公元263年蜀汉灭亡,司马昭因功又封为晋王。
2、无为之法领万国
说到这里司马昭基本上掌握了魏国的大权,魏国皇帝成了名副其实的傀儡。司马炎是晋王司马昭的长子,按照封建时代立嫡以长的制度司马炎本该是合法的王位继承人,但其父司马昭把小儿子司马攸过继给自己的哥哥司马师为子并打算立之为世子,正是在这种复杂的政治背景下不甘寂寞的司马炎开始了他争夺王位的活动。
司马炎却似乎是一个天生的政治家他在气质上几乎完全秉承了父辈的天性,既有足以左右形势的谋略,同时也有着一副宽厚仁慈的外表。总之政治家的天性加上客观上的优势,使得他在复杂的宫廷斗争中游刃有余。到晚年司马昭不得不以强大的政治理智克服个人情感,接受了大臣们的建议,立司马炎为世子。
公元265年司马昭病死,司马炎继承了相国晋王位,掌握全国军政大权。同年12月过精心准备之后,仿效曹丕代汉的故事,为自己登基做准备。司马炎于公元265年登上帝位改国号为晋,史称为西晋,晋王司马炎成了晋武帝。但这时的司马炎心里并不轻松,他很清楚虽然他登上王位宝座,但危机仍然存在。
从内部看他的祖父、父亲为了给司马氏家族夺取帝位铺平道路,曾经对曹操以后的曹氏家族以及附属势力进行了残酷的屠杀,这件事所造成的阴影至今仍然横亘在人们的心中。从外部看蜀汉虽平孙吴仍在,虽说此时的东吴已不足以与晋抗衡,但毕竟也是一个不小的威胁。
内忧外患告诉司马炎,要想巩固政权,进而完成吞并东吴、统一中国的大业,就首先要强固统治集团本身的凝聚力,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采取怀柔政策。为此司马炎在即位的第一年即下诏让已成为陈留王的魏帝载天子旌旗,行魏正朔,郊祀天地礼乐制度皆如魏旧,上书不称臣。
同时又赐安乐公刘禅子弟一人为驸马都尉,第二年又解除了对汉室的禁锢。这不但缓和了朝廷内患消除了已成为司马氏家族统治对象的曹氏家族心理上的恐惧,而且还安定了蜀汉人心,进而为赢得吴人的好感,为吞并东吴取得了主动权。
为了尽早地使国家从动乱不安的环境中摆脱出来为统一奠定牢固的基础,无为与宽松政策成了西晋之初的立国精神。当年曹魏王朝的奠基者曹操继东汉的动乱政治之后为了安定人心恢复国力,曾实行了比较宽松开放、节俭求实的治国方略。
但到了曹丕政治渐趋严厉社会风气亦腐败,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不断把强大的物质重负转移到百姓的身上。而长期的战乱更使百姓在惨淡的生计之外还在心理上增添了一种恐惧与疲惫。在这种情况下司马炎反其道而行之,提出无为而治的强国方略是最适合不过的。
3、灭东吴一统全国
西晋成立之初晋武帝为了收买人心大封功臣,短短几年时间共封57个王,500多个公侯,蜀汉灭亡不久晋武帝为了稳定巴蜀人心又任用了一批原在蜀汉供职的官吏为朝官,稳定各级官吏以确保社会稳定地过渡。因为晋武帝还看到蜀汉虽亡东吴未灭,全国还未统一。于是他开始运筹帷幄准备击灭东吴,结束全国的分裂局面。
其实早在三国鼎立之时,魏的势力已超过蜀、吴。公元263年魏灭蜀之后,三国鼎立变成了南北对峙,魏的力量更加强大。晋武帝代魏之后雄心勃勃,“密有灭吴之计”,准备出兵灭吴,统一全国。
西晋全国正处于一种积极的态势之中,然而吴国却是在走下坡路。吴主孙皓的荒淫、残暴使吴国丧失了重整旗鼓的机会。孙皓的残暴注定了他要灭亡,由于孙皓的残暴使手下的将领们也对他丧失了信心,纷纷投降西晋。西晋的大臣们见吴国国力下降政局不稳,也纷纷劝说司马炎趁机灭掉吴国。
为了完成灭吴大业晋武帝在战略上做了充分准备,早在公元269年他就派羊祜坐守军事重镇荆州,着手灭吴的准备工作。羊祜坐镇荆州后减轻赋税,安定民心,晋军采取了“以善取胜”的策略,晋武帝在襄阳一边命羊祜以仁德对吴军施加影响,一边在长江上游的益州训练水军,建造战船。
经过长达10年时间的充分准备,公元279年晋军开始向东吴展开大规模的进攻。为了迅速夺取胜利晋军分5路沿长江北岸,向吴军齐头并发。20万晋军直扑东吴,结果沿江东下的晋军乘机攻占了建业。
由于晋武帝准备充分,时机恰当,战略正确,前后仅用了四个多月,便夺取了灭吴战争的全部胜利。从此,东吴的全部郡、州、县,正式并入晋国版图。太康元年(280年)三月,三国鼎立的局面完全结束了。晋武帝司马炎终于统一了全国,结束了长达近百年的分裂局面。
三国的形成鼎立与结束
翻开中国古代史我们不难发现后人对于三国的评价,三国(220年-280年)是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
这也是就是说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东汉与西晋之间的一段历史时期,主要有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赤壁之战中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形成三国鼎立的雏型。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三国历史正式开始。
次年刘备在成都接续汉朝,史称蜀汉。222年刘备在夷陵之战失败,孙权获得荆州大部。223年刘备去世,诸葛亮辅佐刘备之子刘禅与孙权重新联盟、恢复国内生产。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史称东吴,至此三国正式鼎立。
此后的数十年内,蜀汉诸葛亮、姜维多次率军北伐曹魏,但始终未能改变三足鼎立的格局。曹魏后期的实权渐渐被司马氏掌控。263年,曹魏的司马昭发动魏灭蜀之战,蜀汉灭亡。两年后司马昭病死,其子司马炎废魏元帝自立,国号“晋”,史称西晋。公元280年西晋灭东吴统一中国,至此三国时期结束,进入晋朝。西晋为什么如此短命
1、晋武帝立国与太子问题
西晋的历史很短暂,从266年初建国,到280年统一,接着有一段太康(281—289)盛世,算是上升时期。但是,就是在这个表面的光鲜之下,埋藏着天下大乱的种子。唐太宗给《晋书·武帝纪》写的评论说司马炎,统一之后,有“骄泰之心”,“居治而忘危”。
吴主孙皓喜好搜罗美女。平吴后,孙皓宫中美女5000人,被晋武帝(236—290)司马炎悉数收入宫中,面对如此之多的美人,司马炎不知道该到何处过夜,竟然坐在羊拉的车上,任其所之,按照羊的兴致“海选”。司马光《资治通鉴》是这样记述的:“帝既平吴,颇事游宴,怠于政事,掖庭殆将万人。常乘羊车,恣其所之,至便宴寝;宫人竞以竹叶插户,盐汁洒地,以引帝车。”
晋武帝的这个故事,创造了一个成语“羊车望幸”。晋武帝荒淫,统治上层也“竞以奢侈相高”。石崇与王恺斗富,王恺以米汤(饴)刷锅,石崇用蜡当柴火。王恺用紫丝制成步障四十里,石崇就用织锦做成步障五十里。王恺用带香味的椒刷房子,石崇装修的时候就用色彩鲜亮、纹理细腻的赤石脂当涂料。
晋武帝不仅不制止,反而暗助舅舅王恺一臂之力。他曾经赐给王恺珊瑚树,高达两尺,是很稀罕的珍宝。王恺拿来向石崇炫耀,石崇顺手用铁如意将其打碎。王恺大怒,以为是嫉妒自己的珍宝。石崇从容说,你不要发怒,还你就是。于是让人拿出自己宝贝,三四尺高的珊瑚树有六七株,像王恺那样二尺高的珊瑚树就更多了。
王恺这才感到怅然自失。太尉何曾一顿饭要花上万钱,满桌佳肴,还说没有什么可以下筷子的。你说他们是“土豪”,一个个却都标榜是士族高门;你说他们是士族吧,却表现得如此没有文化修养。西晋一等高门,是琅琊王氏。王敦与王导曾经参加富豪石崇的家宴。
石崇是当时的一等富豪,在洛阳附近的金谷园,据说是专门为他宠幸的美女绿珠所建,奢侈豪华。石崇请家中美女侑酒,规矩在先,若客人不喝,就杀掉劝酒的美女。王敦就是不喝,石崇竟然杀死了数名美女!这已经不是“土豪”,而是野蛮血腥了。
司马炎最大的败笔出在立太子的问题上。司马炎有26个儿子,成活的有13人。皇后杨艳(238—274)生有三子,老大夭亡,老二司马衷(259—307)年长,却是一个智障儿。司马炎担心“皇太子不堪奉大统”,想换掉这个太子。皇后却认为:“立嫡以长不以贤,岂可动乎?”a儿子的智障,本来就令作母亲的难过,她不愿再因为智障而剥夺他的皇位继承权,进一步受委屈。
这确实是“妇人之仁”。晋武帝为什么也就稀里糊涂地答应了呢?据说太子司马衷的儿子皇长孙司马遹(278—300),聪明颖悟,深得晋武帝的宠爱。其母谢玖本是武帝才人,司马衷结婚前,武帝派谢玖去侍寝,教以男女之事,却怀上了身孕。司马衷纳妃贾南风之后,有妾怀孕,遭到贾南风的迫害。
谢玖害怕,请求回到西宫,获得晋武帝的同意。于是,谢玖又回到了武帝宫中,生下了武帝的孙子司马遹。司马遹长到三四岁,司马衷还不知道自己有这么个儿子。有一次他来朝见父皇,在宫中与各位皇子拉手,拉到司马遹,晋武帝告诉他:“这是你的儿子!”这件事真是有趣,自己的老婆跑到老爸家生了个儿子。
大约由于这层关系,晋武帝特别喜爱这个长孙,对人说:“此儿当兴吾家。”有一次,宫中失火,晋武帝在楼上观察救火,年仅五岁的司马遹拉着爷爷的衣襟说,事起非常,不要站在有亮光的地方,您站在暗处也能看见别人,别人却看不见你,这样安全些。
又有一次,司马遹与爷爷一起观看猪圈,看见一只很肥的猪,说这头猪很肥,得吃多少粮食,不如杀了,以饷将士。司马炎很欣赏长孙的聪明伶俐,说他很像自己的祖父司马懿。b有这样一个聪明过人的长孙,司马炎就想,即使儿子有些痴呆,传到孙子必兴吾家!
289年,由于过度纵欲,50多岁的司马炎患病,把朝政交给外戚杨骏打理。杨骏是现任皇后杨芷(259—292)之父。杨芷是前任皇后杨艳的堂妹。杨艳见晋武帝内宠甚多,太子司马衷不惠,担心自己死后太子之位不保。因此,临终前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请求晋武帝迎娶自己的堂妹杨芷入宫为皇后。原文地址:/article/201607/13284.html
晋武帝是一个心软的人,就答应了杨艳。此时的晋武帝,“惟耽酒色,始宠后党”,新皇后杨芷的父亲杨骏自然得到重用。杨骏没有辅国之才,晋武帝认为这样杨骏就更要依靠宗室,不会专擅朝政。霍光王莽倒是有才,未必是国之大幸!司马炎想让皇叔父汝南王司马亮与杨骏一道辅政。
但是,杨骏却用阴谋手段排斥他人,还换掉武帝身边的所有侍从人员。晋武帝弥留之际说:“你怎么能这样!”(“何得便尔!”)但已经无力改变杨骏的人事布局,只能带着无奈死去。史家说:“帝宇量弘厚,明达好谋,容纳直言,未尝失色于人。”可是,我觉得这位皇帝确实有些窝囊。
2、贾南风专权与八王之乱
290年,司马炎去世后,智障儿惠帝司马衷即位,外戚与宗室的恶斗,就让西晋走向灭亡了。杨骏攫取了首席顾命大臣的位置,却并不具备执政的能力。他的大权独揽,激起了司马家族的愤怒。惠帝的皇后贾南风(257—300)阴险狠毒,她利用司马氏的不满,引楚王司马玮入朝,先后诛杀杨骏及汝南王司马亮。
然后又以伪造手诏的罪名,诛杀司马玮。贾南风完全掌控着朝廷大权。在她掌权的10年间,西晋朝廷依然在奢侈中逐渐腐烂。鲁褒的《钱神论》把当时社会的腐败作了深刻的揭露。西晋是被“八王之乱”冲垮,然后被匈奴贵族刘渊灭亡的。那么,怎么会有“八王之乱”呢?这还要从外戚专权谈起。
如前所述,惠帝长子司马遹从小聪明伶俐,深得祖父司马炎的喜爱。司马衷之所以能保嗣君之位,跟这个长孙的得宠有很大关系。贾南风生了三个女儿,却没有儿子,于是将司马遹视作眼中钉,必欲去之而后快。她假装怀了孕,企图把妹妹贾午生的儿子当作自己生的儿子,以便取代庶出的司马遹。为此,她还设计了一个圈套。
贾南风请著名文人、美男子潘岳代笔写了一份祈祷词,其中涉及诅咒皇帝与皇后的内容:“陛下宜自了,不自了,吾当入了之。中宫又宜速自了,不自了,吾当手了之。”a然后以父皇生病的理由,召太子入宫。入宫后,太子司马遹被设计灌醉,然后稀里糊涂依言抄写这份祈祷词。其中没有写全的字,还是找人补齐的。
然后,贾南风拿出这个证据控告太子谋逆。“傻子”皇帝司马衷大怒,要将太子处以极刑。大臣张华等坚决反对。贾南风拿出太子往日的文字来对证,证明确实是太子笔迹。大臣们还是觉得不可思议,要求深入调查。贾南风怕夜长梦多,后退一步,只要求废除太子,软禁在首都洛阳西北的金墉城。
太子的部下对此十分愤怒,知道背后的黑手就是贾南风。他们策动赵王司马伦(司马懿之子)及其亲信孙秀,发动政变,杀死贾南风,营救太子。司马伦采纳了孙秀的建议,没有立即动手除掉贾南风,而是故意泄露废太子要报仇的信息,促使贾南风先动手,毒死了废太子司马遹。
在这种举国愤慨的情况下,司马伦以为太子报仇的名义,发动政变,诛杀贾南风及其亲党,从而掌握了朝廷大权。301年,司马伦谎称宣帝司马懿托梦,要求他登基称帝,司马衷逊位。这就激起了司马家族其他诸王的反对。齐王司马冏、河间王司马颙、成都王司马颖联合起兵,长沙王司马乂举兵相应,杀向洛阳,杀死了司马伦。
然后,这三人之间又发生了火并。皇帝先落在成都王司马颖手里,后来又杀出一个东海王司马越,以迎护惠帝的名义起兵,杀死司马颙与司马颖,掌控着朝廷政权。加上当年贾南风动员起来诛杀杨骏的司马亮、司马玮,共有八王陷入内斗,《晋书》将这八王列入一个传中,故史称“八王之乱”。307年,晋惠帝司马衷中毒而死,皇太弟司马炽即位,是为晋怀帝,此时距离西晋的灭亡已经不远了。
3、西晋灭亡原因的反思
“八王之乱”彻底消耗了西晋的国家实力。其间,304年,在蜀中的成氏和在山西的匈奴八部首领刘渊,率先起来造反,揭开了“五胡十六国”天下大乱的序幕。十几年后,西晋怀帝和愍帝相继被俘,标志着西晋的灭亡。317年,镇守江东的琅琊王司马睿在王导、王敦兄弟的拥戴下,建立了新朝廷,史称东晋。
西晋末年“八王之乱”的爆发,表面看是由于贾南风的贪婪引起,其实,除了贾南风的政治操作引发危机之外,西晋立国以来的制度安排,也值得反思。晋武帝建国后,接受了曹魏没有分封同室宗亲的教训。他既用外戚辅政,又封了27个同姓王,都是司马家的,建立诸侯国。
分封的诸王,可以选拔自己封国中的文武官员,收取封国的租税,还统领着军队。历史好像回到了刘邦初建国的时代。这样的制度留下很大的不稳定因素。东汉末年,朝中有外戚宦官专权,地方有军阀割据,朝纲不振。曹魏吸取这个教训,外戚宦官靠边站,宗室靠边站,最后就给了司马家族篡权的机会。
司马懿在中央发动政变,朝中无奥援,地方无屏藩,江山立即易色。现在司马氏分封了27个王,贾南风和杨骏这些外戚,也都参与到前台来干政,最后在外戚与宗室的内斗中,结束了司马家族的政权。可见,制度本身无好坏,关键要看具体的历史条件。
什么时候应该实行什么样的制度,片面地接受教训,好像防范了前朝的问题,却引发了新问题。唐人赵蕤的《反经》(又叫《长短经》)等,对此有很多的讨论,这是第一层意思。第二层意思,再好的制度,关键还是靠人,看是在哪种人的掌控之下。这就跟接班人的选拔密切相关了。
在帝王时代,一个王朝的接班人,就是皇帝的儿子,他本身或昏或明,或贤或愚,对王朝的兴衰,国家的命运,关系很大。帝制就是这样子。晋武帝选了一个智商极低的儿子当皇帝。你设计的制度再好,他也没有能力掌控嘛!中央君主糊涂,地方诸王坐大,社会矛盾尖锐,加上对内迁少数民族的管理漏洞,西晋王朝坐在了火山堆上,自然无法逃脱迅速灭亡的命运。
我们发现,《资治通鉴》的这种叙事,虽然也有“臣光曰”之类的直接评点,但是它最有价值的部分,是从具体事情上记述和探究王朝的兴衰。如果非要探究人事背后深层次的原因,什么土地问题啦,赋役制度啦,不是完全不可以。但是,那样许多问题就会扯得很远了,等于推脱了当事人的责任。
尤其是西晋,如果不是上层的生活糜烂、奢侈浮夸,那么皇帝弱势一点,大臣有为一点,也许还能够撑起来。总之,在帝制时代,一个政权能不能找到优秀的接班人,对于王朝兴衰,至关重要。世袭制度下,能否在皇家子嗣里找到优秀的接班人,本身就是疑问,何况还有立嫡以长的限制,选择范围就更小了。
在中央集权的皇帝制度下,皇帝不行,就必须有一个贤能的宰相来帮衬,处理现实执政问题,儒家、道家和法家都讲“垂拱而治”,未尝不包含这层意思在内。如果辅佐大臣也昏庸无能的话,有什么机制可以纠正皇家子孙的不肖呢?昏君奸臣,两个叠加在一起,就必然会亡国。对曹魏来说,就是司马家族取而代之;对于司马政权来说,君主昏庸,辅臣不行,外戚也不行,就只有乱离的命运了。
4、西晋亡于无耻的启示
西晋是一个短命的王朝,仅仅五十二年就灭亡了。从司马炎到群臣的风俗颓唐、毫无廉耻,骄奢淫逸是其主要原因。身为西晋太尉的王衍,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王衍既有才又美貌,风姿安详闲雅,讲究养生美颜。王衍肤白如玉,体态如仙,但肚里却一包烂泥,虽然身居要职,却不负责任。
石勒攻下洛阳,王衍见风转航,投靠石勒,希望得到重用,却被石勒痛斥为不耻之徒,将其活埋。难怪竹林七贤之一山涛见到王衍时曾叹曰:“误尽天下苍生,必此人也。”晋朝的士大夫大多讲究养生,而且在养生的方法和技巧上确实有所成就,从技术方法层面讲,不无可取之处,值得研究和发掘。
但他们喜欢虚幻的道理与时髦的清淡,忘掉了养生需要一种文化的力量和道德的操守,放浪形骸、追求虚浮、刻意雕琢,结果,使生命之树早衰,落得“无耻”的千古骂名。目前,社会上关于保健美容产品的宣传,存在尽力渲染和夸大的倾向,目的在于满足人们追求秀美的虚荣心,而且带有神秘化的趋势。
比起西晋的奢糜之风大有相似之处。本来,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讲究美容养颜,亦属于个人权利,毋须讽喻。问题在于一切适度为宜,养生贵在养心,努力培育和保持积极向上的文化精神,乃是养生第一要义。
三国文化
在我国历史长河中,三国时期虽较为短暂,但“三国文化”却特别引人瞩目。在我国、日本、韩国、东南亚及遍布世界的华侨、华裔中,三国文化、三国故事、三国人物,几乎老幼皆知、家喻户晓。近年来,三国文化又借助电子网络,向欧、美、非洲等地快速普及。
毫无疑问,三国文化是中华文明在全世界宣传最持久、影响最深远、普及最广泛、最能为各国人民接受的一个分支文化。大家何以对“三国文化”如此痴迷呢?我认为,“三国文化”有一个显著特点,即它的主题思想是儒家文化与兵家文化的高度结合。
将“三国文化”与我国古代的春秋战国、南北朝、五代十国这些分裂战争时期相比,很容易看出其显著的时代特征。春秋战国,儒家尚处于起步阶段,地位与其它诸子百家相等。南北朝和五代时期,受到当时少数民族文化的严重影响,是儒家文化在汉代达到第一个高峰后走下坡路的时期,直到宋代才重新确立儒家文化的统治地位。
“三国文化”则是在汉武帝“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文化在政治、思想、文化领域统治地位三百余年后才出现的,它吸收并体现了儒家文化的精华。同时,三国文化又具有战争风云的特质,其激烈性、残酷性、曲折性、刺激性,比春秋战国、南北朝、五代十国有过之而无不及。
儒家文化讲究的是忠君报国的政治思想、上尊下卑的伦理道德,兵家文化讲究的是计谋诡诈、刀光剑影,在残酷竞争中求生存、图发展。一个时代将二者结合得如此紧密,这在我国古代是罕见的。所以三国历史虽短,却极为精彩。在“三国文化”的方方面面,都能体现出儒家文化与兵家文化的高度结合:
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三纲五常”。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君为臣纲”最精练的表达语便是一个字——忠。忠主要指忠君。在平常,“忠”字挂在每一个臣子口上,很难检验。但在皇权内外交困、遭遇严重挑战之时,便成了衡量一个人的试金石。
建安初年,汉廷侍中、太史令王立便指出:“汉祚终矣,晋、魏必有兴者。”他甚至多次对汉献帝说类似的话。曹操怕暴露了他的野心,传话给他:“知公忠于朝廷,然天道深远,幸不多言。”(《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注引《汉纪》)这代表了曹魏集团对当时大势的判断。
建安五年(200年),周瑜已认为“承运代刘氏者,必兴于东南”,鲁肃在初见孙权时,也明确指出:“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猝除。”(《三国志·吴书·鲁肃传》)周瑜、鲁肃的看法,代表了东吴集团对当时形势及其发展的判断。与此相反,蜀汉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曾谈到他的奋斗理想,那就是“霸业可成,汉室可兴”,在《出师表》中则表达为“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这不仅是认识上的差异,也是三国国策的根本分歧。曹操认识到“汉祚终矣”后,便制定了两步走的国策:第一步,“挟天子以令诸侯”,利用当时普遍存在的儒家文化的广泛影响,利用汉王朝在一些人心目中仍残存的地位,扩大自己的势力,统一北方。
第二步,正式取代汉王朝,建立魏王朝。曹操毕生只走完了第一步。东吴认识到“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猝除”后,便在三国中制定了较为中立的国策,重在发展实力,保卫自己,一般不主动出击。蜀汉政府为“兴复汉室”,从诸葛亮到姜维等,前赴后继,多次北伐,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此外,蜀汉还全面地继承了汉代旧制,少有变革。就三国而言,蜀汉的国策国制、蜀汉集团的主要代表性人物确实更符合儒家文化的“忠”。“父为子纲”在三国时期有多种表现形式,有的也深深打上了战争的烙印。如曹操为报父仇,屠徐州;孙权为报父仇,屠夏口。
这种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在历史上并没有受到太多的指责,其主要原因便是许多人认为不择手段地为父报仇,是儿子应尽之职。诸葛亮三代忠贞,而关羽父子、张飞父子也都是忠孝两全的典范。“夫为妻纲”在三国时期的表现极为复杂,往往打上了战争的烙印。如战乱中很流行娶敌将的老婆、女儿、侄女为妻妾。
在这方面,三国的首脑皆积极带头。曹操在接受张绣投降后,立即在前线收张绣的婶母、原董卓部将张济的老婆为妾,引起张绣的反叛。刘备打下益州后,以原益州牧刘璋的弟媳穆氏为妻、为皇后。孙权在袁术败亡后,即将袁术的女儿们收进后宫。
蜀北地王刘谌为避免受辱,在父亲投降时,在汉昭烈庙先杀妻子,然后自杀。刘备的甘皇后、穆皇后合葬于惠陵,是“夫为妻纲”的最高表现。三国时期流行的财产观,是儒家文化与兵家文化的典型结合。诸葛亮在出山之前,一边务农,一边学习研究。
这一形象成为以后历代儒家倡导的耕读典范,成为许多中下层儒生学习的楷模。后来,诸葛亮成为蜀国丞相,其家产仅有桑树800株,薄田十五顷,勉强能供给子弟衣食,家无余帛,其夫人竟无一套与丞相夫人相匹配的服装。诸葛亮理所当然地成为历代贤相楷模。
姜维据上将之重,处群臣之右,宅舍弊薄,资产无余,侧室无妾媵之亵,后庭无声乐之娱,衣服供给,舆马取备,饮食节制,不奢不约,官给费用,随手消尽,察其所以然者,非以激贪历浊,抑情自割也,直谓如是为足,不在多求。费执蜀时,家不积财,儿子布衣素食,出入不从车骑,无异凡人。
邓芝为大将军二十余年,身之衣、食、资仰于官,不苟素俭,然终不治私产,妻子不免饥寒,死之日家无余财。在曹魏集团中,曹操带头禁止奢侈,后宫不敢衣锦,卞夫人“无文绣珠玉”。曹丕与曹植争宠,为了赢得曹操的欢心,他采用的一个重要方法便是衣着朴素,日用节俭,并让妻子、仆人等节俭度日。
东吴的吕蒙等皆将俸禄尽量用完,如有多余的财物,则分给朋友亲戚。这种财产观的出现,主要与长期战乱的社会背景有关。许多人鉴于战乱中财富致祸、富豪被杀的惨痛教训,不再积累财产。这种观念反映在丧葬习俗上,就是流行薄葬。
如诸葛亮临死,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蜀书·诸葛亮传》)。刘备惠陵在汉陵中也是较小的。当然,这也与当时盗墓特别风行有关。在兵家文化方面,黄巾起义,军阀混战,三国相争及所演绎出来的文化,内容极为丰厚:如诸葛亮、曹操、司马懿、周瑜、陆逊等一大批军事家。
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等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如曹操征乌桓、邓艾灭西蜀等奇袭战例;如诸葛亮“攻心”平南中,五出祁山伐中原等……其中顶尖级的人物无疑当推诸葛亮。“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诸葛亮早已被视为智慧的化身。三国兵家文化内容实在太多,限于篇幅,这里不可能展开。
总之,它集春秋战国、秦汉以来之大成,是我国古代兵家文化发展的高峰之一。《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之所以成功,主要在于作者抓住了“三国文化”的本质特征,对“三国文化”主题思想进行反复提炼,坚持用宋代以后的儒家正统文化观念描述三国,只承认对刘氏集团的忠,尊刘贬曹笔法贯穿全文始终。这正是它千古不朽、最大的成功奥秘所在。
在三国时期,儒家文化与兵家文化的关系,具体表现在品质和能力两个方面:倡导既要有坚定不移的忠君报国的政治思想,符合“仁、义、礼、智、信”的道德品质修养,又要有能应对残酷竞争、应对战争的良好的专业本事。就历史上的诸葛亮的智慧而言,比曹操、司马懿也强不了多少。
明代学者胡居仁就曾指出:“诸葛孔明、司马懿智勇相等。”(《四库全书》本《居业录》卷四)但为什么诸葛亮会成为“智慧”的化身?根本原因是他的智慧是建立在“兴复汉室”和“忠君”的基础上,是建立在各种优秀品质基础上。因此,他成了古今中外同崇敬、朝野上下共赞颂的典型。
纪念关羽、张飞、赵云的祠庙遍布全国各地,就其武功而言,关羽、张飞、赵云都不及吕布,但关羽“义薄云天”,被公认是我国古代在“义”方面最典型的楷模;张飞“诚贯金石”,诚者,忠诚也,信也,系儒学家倡导的学习楷模;赵云一生忠于汉室,集各种优良品质于一身。
换言之,从儒家文化与兵家文化相结合的角度看,三国统治集团及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着明显的差异。曹操早年对儒学就不以为然,他“唯才是举”的用人路线,与儒家倡导的人品修养格格不入,后来又“挟天子以令诸侯”,有诸多威逼皇上的大逆行为;曹丕则干脆篡汉,直接取代汉江山;司马氏又以阴谋取代曹氏江山。
这些在儒家看来,都是不能容许的。曹氏、司马氏被儒家视为“奸贼”,概因于此。孙吴集团对汉室、汉制的态度一直模棱两可,在儒家看来也是不可取的。蜀汉集团始终以“兴复汉室”为己任,又全盘继承汉制,在儒家看来,根本点上是站稳了脚跟的。
刘关张三结义,被视为“义”的楷模;诸葛亮忠于汉室,鞠躬尽瘁,是智慧的化身,更是贤相的楷模。可以说,三国中,以刘备、诸葛亮、关羽为代表的蜀汉英雄才是儒家文化与兵家文化结合得最好的典范,也最受后世好评。这也是从唐代开始,历代朝廷皆视蜀汉为三国正统的根本原因。
三国之后谁统一天下
晋朝始于司马懿,如果没有司马懿一招架空以令天下,也不会有司马炎称帝的事。司马懿是怎么统一三国的呢?
司马懿先后辅佐过四代帝王,协助帝王平定战乱,也因此在帝王心中拥有这十分重要的地位。
可见起城府之深。所以,司马终于移花结穆,顺利地实行了司马曹魏的“桃李代”。但,一个“忍”字并非是万古成事之基。汉献帝亦不得不忍,便忍到底还是丢了帝位,失了天下。
司马懿与魏国的皇公贵族斗智,最后取得了实权。司马懿一生是靠真本事创业的,但却两次遭贬。
先是被诸葛亮使离间计,曹睿疑而弃之,虽闲居在家,但未忘国事。在诸葛亮入魏之危难时节,终于被重新召用,委以重任,并不负众望打败了诸葛亮。
后是与曹氏宗族实力派曹爽共把朝政,被曹爽使计而明升暗降闲居“养老”,靠用计骗过曹爽发动政变重新夺取实权。
数历艰辛,司马懿深深懂得了权力的重要性,从此加强了对权力的把持和控制,成为魏国的实力派人物。
曹操在世时,司马懿毕恭毕敬,在曹操眼里,司马懿是一个有能力,并且忠顺与曹魏政权的僚属。
在曹丕面前,司马懿是一个智谋双全的谋臣,因此曹丕十分信任司马懿。等到明帝曹睿上位后,司马懿已经成为国家首屈一指的重臣。
当年曹爽在位时,不给司马懿实权,想狠狠打压他,让他从魏国的政治阶层退下去,司马懿一眼就看出了曹爽的心思。
不过司马懿的表现非常平静,当什么事没发生,还“顺其自然”的进入了老年状态。
一天到晚卧病在床,装作不省人事,同时他让自己保持清醒,等到机会一来,当机立断,迅猛行事,最后操控整个魏国。
司马懿在世时也经常借用曹室之手来铲除异己。等到孙子司马炎夺取政权时,司马懿已经铲除了所以的阻碍势力。等到司马炎登基上位后,司马家族便逐步统一了三国。
司马懿是怎样统一三国的
历史上的三国时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曹操、诸葛亮、司马懿、周瑜等都是鼎鼎有名的将才谋士。在三国未统一之前,曹魏政权、蜀汉政权、东吴政权各自三分天下。但从历史发展进程来看,后来统一三国的并不是曹魏政权,也不是东吴政权,而是司马家族。
那么司马懿怎么统一三国的呢。在记载司马懿生平经历的书籍中,大多讲述了司马懿怎么统一三国的。具体来说,统一三国的人是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但是司马炎之所以能统一三国,建立晋朝政权,这与司马懿的贡献是分不开的。所以,从某一方面来说,如果要说三国是司马懿统一的,这一点也是无可厚非的。众所周知,司马懿非常聪明,他可以称得上是曹操麾下最有智谋的谋士。曹操在世时,司马懿毕恭毕敬,在曹操眼里,司马懿是一个有能力,并且忠顺与曹魏政权的僚属。
在曹丕面前,司马懿是一个智谋双全的谋臣,因此曹丕十分信任司马懿。等到明帝曹睿上位后,司马懿已经成为国家首屈一指的重臣。当时,三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乱,只要涉及到朝政问题,明帝曹睿都会让司马懿主持军政大事。司马懿眼见曹室政权在曹丕、曹睿时期非常稳定,为了司马家族以后能够夺得政权,司马懿在世时,经常借用曹室之手来铲除异己。等到孙子司马炎夺取政权时,司马懿已经铲除了所以的阻碍势力。等到司马炎登基上位后,司马家族便逐步统一了三国。
司马懿属什么生肖
司马懿,字仲达,据说他的兄弟们字里面都有达,号称司马八达。史书记载,司马懿是出生于公元179年的,这一年是农历乙未年,大家都知道,乙未年也就是羊年,这样看来他是属羊的,这个生肖应该没什么问题。
司马懿雕塑
现在有一些说法认为羊年出生的孩子命运会不太好,这一点司马懿先生可是完全不能苟同,他老人家可是曹魏重臣,攘外安内。其实司马懿也真的是外表像羊,内心如狼,据说曹操看到司马懿之后,就觉得他“有雄豪志”、“狼顾之相”,曹操一眼就看出来这家伙将来不可小觑。司马懿就是披着羊皮的狼,他一直很低调,生怕曹操一个不开心就弄死他,因为他担心司马懿会干涉他家的事情,而且这个人有野心。司马懿做的很好,他做到了身为臣子应该做的事情。不过他也有可能是为子孙铺路,自己先把情况都落实了,异己都排除了。他绝不甘心做一只羊,他可是狼。
也有人说司马懿属马,这个就不符合他出生的时间了,属相本就是根据出生年份来的,不过呢,这样说的人可能是受到曹操做梦的那个场景,“三马同槽”,曹操的意思是担心司马家会吞了曹家。事实证明,曹操的担心是正确的,司马懿从一只绵羊成长成了一只豺狼,在司马懿做好的铺垫下,司马师和司马炎很快就完成了长辈未曾完成的心愿,一举灭了曹魏,建立西晋。
司马懿后人包括哪些人
司马懿作为一个历史上很出彩的人物,他的后代是怎样的,是否也像他一样很出色,在历史上也有浓墨重彩的一笔呢?司马懿一生有十几个儿女,也可谓是享受了儿女环绕的幸福了。
但在历史上,司马懿的儿女们出色的其实并不多,历史上能够留名的也仅仅是几个而已,就更不用谈他的孙子辈的了。司马家族在后来的历史变迁中逐步走向各个国家,不在单独居于秦国,因此后来的司马家族中有多少是属于司马懿家族也就比较难考证。
司马师为司马懿长子,个人能力较为出色,历史上也多有记载,曾经跟随父亲诛杀曹爽。其父死后,自己独揽朝政大权。后来魏帝曹芳想要杀死他,事情败露,司马师立刻杀死参与者,并且迫郭太后废掉魏帝,命曹髦为帝。第二年,司马师死于战乱途中。后来追尊为景皇帝,庙号世宗。
司马昭是司马懿次子,也是西晋皇帝司马炎的父亲,可以说是司马懿后代中最为著名,人们所最为熟悉的了。有谚语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是司马昭被我们所熟知,被历史所铭记的一个标记。司马昭多有战功,但也继承了其兄的位置,把持朝政,后立曹奂为帝。在景元四年,分三路伐蜀并灭之。司马昭去世时年仅五十四岁。在他去世几个月后,司马炎称帝,追尊司马昭为文帝,庙号太祖。
司马懿后人中有名的也就其长子和次子,剩下的儿子女儿中能被后人所熟知的也就没有了。司马懿后人中并没有他所给历史带来的影响大。
司马懿怎么统一三国的
东汉末年可以说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三国鼎立你征我伐,靠的是什么?军事和人才。纵观三国,每个政权至少都有一个超级人才,诸葛亮就不必多说了,刘备没了他分分钟亡国,周瑜、荀彧、郭嘉、张昭都毫不逊色,他们是三国争霸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曹操手下的这个司马懿可不得了,干了所有谋臣不敢干的事,凭借一己之力掀翻三国,建立了一个崭新的政权,不得不令人为之惊呼。
想要当曹操的谋臣那可不是一般人能够胜任的,但是曹操选择了司马懿,当他派人去请司马懿时,也不知道是他看不起曹操的出身还觉得他势力不够大,居然卧病在床,等曹操当上了丞相,手中有了献帝这个大玩具之后,司马懿屁颠屁颠的就跟了过来,说实话,这次司马懿再不来,以曹操的脾气肯定会对他不客气,这充分说明了司马懿一定进修过心理学。
司马懿在曹操那里干得不错,处处小心谨慎,做事的手段也很高明,经常让丞相挑不出什么毛病,《三国》厚黑学的集大成者非他莫属,不过虽然说司马懿心思缜密,工于算计,但要说到智商,他是绝对比不上诸葛亮的,可最后却是司马懿成功了,原因就在于司马懿有一个和诸葛亮截然不同的特点。
整个三国,靠的是人才和军事打天下,刘备有诸葛亮这个旷世奇才,孙曹两家无不顾虑重重,尽管诸葛亮六出祁山,司马懿也没能蹭到多少胜绩,但关键是人家让诸葛亮这条卧龙一次次奔波在外,还屡屡无功而返,最后逼死诸葛亮,你以为是巧合和运气吗?首先一点,司马懿比一般人能忍。
司马懿怎么能忍?当年曹爽在位时,不给司马懿实权,想狠狠打压他,让他从魏国的政治阶层退下去,司马懿一眼就看出了曹爽的心思,你想司马懿为曹操、曹丕干过多少事,盐比饭还多的经验你上哪去找?居然敢排挤我?不过司马懿的表现非常平静,当什么事没发生,还“顺其自然”的进入了老年状态,一天到晚卧病在床,装作不省人事,同时他让自己保持清醒,等到机会一来,当机立断,迅猛行事,最后操控整个魏国,这一点有几个人能做到?诸葛亮我不知道,毕竟他没有这么好的锻炼机会。
还有一个最关键的一点,司马老铁的身体那真是顶呱呱,四代帝王托孤之臣,活了70多岁,这搁卫生条件低下的古代都够死两回了,而诸葛亮只活了50岁,五丈原一战,诸葛亮因病而死,要是他能够和司马懿一样长寿,最后谁耗死谁还说不一定呢。
司马懿怎么统一三国的
虽然司马懿没能亲眼看见三国统一,但是司马懿绝对是奠定统一的功臣,也是司马家能篡权成功的关键人物。其实司马懿带兵出征并不是他的强项,但是诸葛亮北伐时期正好对上了司马懿,而司马懿又刚好克制诸葛亮而且还成功拖死了他,这一仗算是彻底把司马懿的名声给打响了。诸葛亮一死那蜀国的灭亡也只是时间问题,等蜀国不行了单凭东吴的实力也拿曹魏没办法,完成最后的统一也是指日可待。不过司马懿的最终目的可不是统一这么简单,但是要建立自己的司马王朝。
司马懿的野心是一步步被逼出来的,曹睿死后司马懿和曹爽是托孤大臣,但是曹爽处处为难司马懿最后还把司马懿的权利都给下放掉了。按照司马懿的性格都是先避其锋芒主动退让,然后私底下储备力量出其不意的给你致命一击,让你防不胜防。果然司马懿又开始了最拿手的装病,但私自训练了三千死士,就为了给曹爽最后一击。随后司马懿挑选了曹爽要出城祭拜的时间,循序占领了首都,而曹爽也是失去斗志缴械投降,被司马懿诛了三族。
至此曹家最后的希望也被司马懿毁掉,朝中再也没有能和司马懿相抗衡的人,司马家也从此走上了巅峰获取了实权。对于司马懿来说,自己并不是从一早就有野心想要干掉曹家,司马懿最早的时候根本就不愿意帮曹操做事,只想过自己的生活。最后是被曹操逼得没办法才去当一个小官。但是随着士族的力量逐日强大,司马懿又是士族的首领所以时常遭到宗亲们的为难,为了自保也是出于本能司马懿不得不用些计谋保全自己和家人性命。
可能司马懿也是命好,几次都是死里逃生,而且自己还活了那么久熬成了两代的托孤大臣,这样的地位也是无人能及。等到曹睿死后,基本上他想独善其身也不可能了,所以说人们讨论司马懿到底是存心篡权还是被逼无奈才除掉曹爽也是会有很大的分歧。不过这些也都不重要了,司马懿的一生不可能被模仿和复制,中间有太多巧合和运气在里面,或许这样的人就是天选之子吧。
不过晚年的司马懿非常的狠毒残暴,不仅诛了曹爽三族,还把所有会对他造成不利的人都给杀掉了。光是曹爽三族就有七千人,平定辽东又杀了一万人,还有曹爽的亲信党羽全部无一幸免。当时的司马懿只有一个想法,就是一不做二不休,既然自己已经走到这一步那就要斩草除根,不然自己的族人很有可能会被复仇。历史上对于司马懿的评价一般都是褒贬不一,但是通过《军师联盟》这部剧也是让人们更加了解了司马懿,至于说怎么评价他就要看大家自己的判断了。